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 第三十四章

作者 : 樊荣强

四、丰富语言的其他方法

前面说过,提问、结论、分解、举例、比较、假设,合起来称为“莲花六技”,提问、结论、分解这三个技巧分别在其他的章节讲述,此处再介绍其余三个技巧。♀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

1、举例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如果你的讲话,充满各种理论与观点,没有任何的事例,那将显得极其枯燥。举例是一种你必须学会并用好的讲话技巧。

(1)举例的好处

绝大多数的当众讲话,传递的核心内容是观点、意见、看法、建议与要求,等等,而举例通常都属于附属性、支持性的,目的都在于通过举出实例来证明上述内容的正确性与重要性。

我们通常在什么时候要举例呢?当你发现听众的表情有些迷茫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条件反射一般地想到举例。那么举例的好处有哪些呢?

1)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让你有话可说,内容更丰满,而不至于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

3)让你的表达更生动,更加吸引听众的注意与兴趣。

4)放松自己,放松听众,讲故事明显有效。

(2)举例的方法

举例的方法,可以分为事例和语例两类:

1)事例:以当前的或者历史的事件或人物作例证。而事例,也分为具体事例与概括事实两种。所谓概括事实,也即泛例,通常是讲一个大概,说出事实的要点;或者,讲的是一个或一组统计数据,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或一类现象。等等。以下这个例子就属于概括事实的举例:

人们都渴望自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观点)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事例)

具体事例,也就是个例,即某个人的事例。讲具体事例,犹如讲故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都做细致生动的描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其重要性与方法,后面专门有一小节《学会讲故事》,让大家研习。

2)语例:用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的话语作例证。语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引用,也分为正引与反引这两种。

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反引,就是虽然引用了别人的话,但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相反。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反引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比如,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引用孔子的话就属于反引: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3)举例的原则

运用举例,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月兑节,举例失当。我们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举例要适量简练。通常情况下,举例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我们讲话的重点,是我们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不考虑论证的需要,事例过多过于长篇,讲起来就收不住口,离题万里,虽然可能很有趣,但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2)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关联性,不能泛泛地说事。♀

3)举例要易于理解。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本来举例就是为了说明观点,如果不易于理解,反倒将听众搞糊涂,那就适得其反。

(4)学会讲故事

时间允许的话,我们通常需要在讲话中间穿插许多故事,也即前面所说的具体事例。你必须记住许许多多的故事,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新闻故事、笑话故事、传奇野史,才能在讲话时游刃有余。

精心准备的、得体的故事为你的演讲赋予生命,并能够使你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坚固。运用词汇去勾画一幅图,绘声绘色的讲话,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故事使事实更加易于被人们接受,使呆板的形象和遥远的概念变得亲切,它是演讲者与听众间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

我敢肯定没有人“只想听你讲道理”,即便他们自己这样说,而且认为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只是干巴巴地说教,他们不会理会你。

讲故事要讲得好的话,应遵循新闻报道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

1898年,美联社总经理斯通更明确地提出,新闻包含“五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此外还有“一个h”how(如何)。有了这些基本内容,就能构成一则新闻报道了。

其实,讲话过程中,如果讲故事,也不能少掉其中任何一个w与h。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听众才会觉得你的故事实实在在,可感可信。简而言之,讲故事要遵循三个原则:

1)故事人物化。在任何一个故事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物,要有具体的姓名、性别、年龄等故事相关的必要信息,绝不能是一个抽象的人物,也不能是一个模糊的人物。

2)人物细节化。细节能够表达人物的心态、感受,更好地表达新闻的主题。时间要确切,地点要清楚,不能让大约、可能、好像这类词太多。但是,细节也不是流水账,你要从众多信息中去粗取精,理出更具表达力的细节。

3)细节冲突化。细节有了矛盾冲突,有了变化,更能突出主题,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2、比较

比较是一种讲话技巧,更是一种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它来源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基本性质二元对立。从思维的层面上,我们要讨论一下对立,从语言表达的层面,我们会使用比较这个说法。

(1)对立思维的含义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买一本《同义词反义词词典》,里面的反义词占了2/3以上。反义词就是所谓意义相反的词,它所反映的就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原本的对立特性。因此,哲学史上也总是有许多哲学家以“二元论”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或假设,而这种二元论思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那里,对辩证法的研究,算是发展到了一个极至。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也就是辩证思维或者二元论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讨论的问题,很多都是围绕着相互对立的命题进行的,诸如“天与人”、“道与名”、“有与无”、“义与利”、“善与恶”、“形而上与形而下”、“理与欲”,等等,无一不是在这种对立的思考当中,带给我们无尽的智慧启迪。

有一位管理学家讲过,如果你能够发现并理解了事物或现象的两个对立的极端,你就理解了这一事物或现象。

这个观点我尤其赞同,它其实也就是中庸思想的最佳诠释。《中庸》第六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我赞同许多哲学家的观点,中庸绝不是是非不分、黑白混淆,“执两用中”才是真正的中庸。因此,中庸是一种对立思维的大智慧,一切皆有度,方称得上中庸,方称得上有智慧。

对立思维其实就是辩证思维的核心,也就是要懂得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总理去灾区视察,在北川中学教室的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多难兴邦”,这就是对立思维的表现,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

因此,我讲这个对立思维,就要让我们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的双方,如:大小、得失、有无、多少、长短、远近……

(2)对立思维的基本模式

如何做到有话可说,如何让内容深化,离不开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

哲学很玄奥,哲学离生活很远,哲学没有用,等等类似的说法,总是挂在人们的嘴边。事实上,这些说法是对哲学的误解,或者说是对哲学的不了解。也许你没有学过哲学,但在你的思维中,总是不断地运用着哲学,在你的生活中,总是遵循着哲学的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解说我们这个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有三个一般规律与五对范畴。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全面地说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动力、状态和方向。

范畴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如:点、面、线和正与负等,这是数学的范畴。冰点、融解点、沸点和阴电与阳电等,这是物理学的范畴。生产、消费、商品、货币等,这是经济学的范畴。在哲学领域,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这些哲学规律与范畴,都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模式。运用好这些规律与范畴,才有助于我们有话讲,讲好话。而据我的研究,归纳起来,以下10种对立思维的模式最为常用:

1)正面与负面(好处与坏处)

2)内容与形式

3)现象与本质(表面与实质)

4)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

5)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6)短期与长期

7)整体与局部(个人与社会)

8)可能与现实

9)偶然与必然

10)目的与手段

你应该熟练地掌握上述对立思维模式,因为它们在讲话的过程中相当好用。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原ge公司ceo杰克韦尔齐退休之后,写了一本书《赢》,然后又去世界各地演讲布道。而每次演讲都会与听众交流一些问题,后来他将这些问题和交流的意见汇集成了《赢的答案》一书。书中他讲了一个事情,有一位在小公司工作的职员对他说,他在一家小公司呆了好多年,一切也顺利,上司也不错,但始终有一种失落感,看不到公司的更好的未来,以及自身更大的发展。他问韦尔奇先生,要不要离职去一家大公司发展?韦尔奇分别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给那位听众分析了利与弊,最后他告诉那位听众: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最新章节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全文阅读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