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 第二十七章

作者 : 樊荣强

2、问题的种类

前面讲了我们要学会提问,那么,问题的类型有哪些呢?

(1)问题的分类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问,一类是设问。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反问是不需要回答的,而需要回答的只有设问。因此,在问题链思维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封闭性问题,一是开放性问题。

(2)封闭式问题

所谓封闭性问题是选择性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它如同考试卷里面的选择题,选择性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由讲话的人直接给出来,回答时,或者是选择一个给定的答案,或者简单回答“是或否”、“同意或反对”、“有或无”、“对或错”,等等。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如下:

问:你读过大学吗?答:没有。

问:你喜欢看电视新闻吗?答:喜欢。

问:你觉得打工好,还是自己创业好?答:自己创业好。

问:你认为事业与家庭比较,哪个更重要?答:事业更重要。

(2)开放式问题

所谓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它如同考试卷里面的问答题,答案没有预先给出来,不受什么限制,这样,回答者的答案就完全是不确定的,,丰富的,所以说它是开放性的。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完全决定于回答者的学识、修养、思维与态度,可能很深刻、全面、新奇、独到、震撼,也可能错误、肤浅、平淡、无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许多人害怕当众讲话?

你喜欢看哪一类书籍?

您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经济犯罪案件发生率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不敢见义勇为?

你热心慈善的理由是什么?

开放性的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思考与讲话的内容,涉及到人、事、物三个方面,而“是什么”的问题,可称为“描述性问题”,问的是人、事、物的原理、机制、状态、特征等;“为什么”的问题,可称为“解释性问题”问的是客观的原因,与主观的理由;“怎么办”的问题,可称为“规定性问题”,问的是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方案、措施、对策。

由于在第五章的“立题”一节还会讲到提问的类型。故这里只简单提及,至于如何提问,等下文“立题”一节详述。

3、问题的起点

我们明白了问题的种类,还要懂得问题的起点在哪里呢?或者,问题究竟从哪里问起呢?

从讲话的具体情形来看,我们的问题,通常是由前面讲过的一段话,尤其是刚刚讲过一句话而引起的,这样子也显得逻辑性很强。♀换句话说,我们的问题,通常是根据前面所讲的话语,从中抽取一个关键词或主要的意思,进而提出问题。比如,我在新学员上第一课的时候,第一句话可能是这样的:

欢迎大家来到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的课堂。

接下去的问题是什么呢?用不同的关键词来引发,可以有:

什么叫做经理人呢?

当众讲话指的是什么呢?

口才好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口才培训应该怎样进行呢?

口才通过培训可以改善和提高吗?

总结起来,讲话过程中,提出问题有两种起点:一是直接的疑问;一是对观点或结论的追问:

(1)直接的疑问

指我们就某一话题展开思考时,就某一人物、某一现象、某一结果、某一情况,不假思索就提出的问题。

比如,我们谈起孩子,就可能提出:

孩子调皮怎么办?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该怎么办?

孩子不懂礼貌该怎么办?

孩子性格内向该怎么办?

比如,我们谈起房子,就可能提出:

为什么现在是买房子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房价不断在上涨?

什么楼盘才是值得购买的呢?

为什么人们一窝疯的去炒楼?

(2)对观点或结论的追问

指我们思考某个问题时,会先浮现出一些记忆中已有的观点,或者临时对所思考的人、事、物下一个或一些结论,然后,就这些个观点或结论提出问题。

比如:谈起“知识”这个话题,我们可能想起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观点,然后提出:

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从哪些方面可以产生力量?

如何让知识真正的产生力量?

谈起“运动”这个话题,我们可能会想起一句俗语“生命在于运动”,然后提出:

为什么说生命在于运动?

什么样的运动才有益于我们生命?

哪些错误的运动方式危害了我们的生命?

(3)讲话的逻辑性

从结论或者观点引起问题,可以保证讲话的逻辑性。所谓讲话的逻辑性,其实就是问题链思维中的“提问”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条理性,一方面是关联性。

以条理性而言,如果你在讲述某个话题的时候,没有条分理晰,提出来的问题,就不具备层次感与清晰度,当然就让听众觉得没有逻辑性。

以关联性而言,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跳跃性太强,跨度太大,听众就会觉得你前言不搭后语,跟不上你的思路。要具有关联性,就是你新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由刚讲过的那句话或那段话,即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观点或结论)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或者主要的意思引发出来的,也就是就前面的结论与观点展开的追问。比如:

问:你喜欢看电视剧吗?

答:我非常喜欢。

问:你喜欢看什么电视剧?

答:我喜欢看韩剧。

问:你为什么不喜欢看国产剧呢?

答:国产剧很假。

这样的三个问题,关联性都是比较强的,是在一个大的话题范围内不断纵深提问,所以表现得很有逻辑性。以下的提问,可能就没有关联性,也就没有逻辑性:

问:你喜欢看电视剧吗?

答:我非常喜欢。

问:你吃了吗?

答:我吃过了。

问:你经常失眠吗?

答:我从不失眠。

比较前面的两种提问方式,我们可以明白,提问有关联性的话,不仅可以让你讲话更具逻辑性,而且可以让话题深入下去,更有话说。其实,我们很多人觉得没有话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不断地转换问题,而没有就某个问题纵深下去。

对观点与结论的追问,后面在“立题”一节还会讲到。立题,应该是“对观点与结论的追问”最重要的运用。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最新章节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全文阅读 |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