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 §§第4种习惯爱心

作者 : 未知

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苏联)列夫?托尔斯泰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对人、对事、对物的一贯关心的态度;爱心,就是能体察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能够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失望之心。正因为如此,美国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蘀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英国有一所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专门开设了爱心增长课。这种课程要求全校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病日、一个聋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这天,他们的眼睛就要被包起来,什么都看不见,然后学校安排其他的孩子去帮助他们,这样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孩子都能体会到爱心的重要性,并能从中受到教益。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普遍反映,自从过了盲日、病日、哑日和残疾日之后,这些孩子的爱心增长了很多倍,他们开始变得懂得关心和爱护别人了。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也让孩子在给需要帮助者献上爱心时,真正体会到了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快乐。

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爱心,并且让它在心里长存,那么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也会在那里结下果实。所以,人一定要心存有爱心。

其实,古今中外,爱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构建起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理论体系,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利他原则。《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0多次,其中,《颜渊》篇对“仁”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集中的说明,主要的一条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的“仁者”是人格成熟的人,他的表征就是能够爱人。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由此,他建立了以爱为基础的新哲学。

爱心是无价的,人只要拥有爱心,就一字胜千金。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巴巴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一位诗人走到老人的身旁,老人伸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模了模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虽然没有钱,但我可以给你一点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然后,就匆匆地告别了老人。从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施舍和同情,这使他大惑不解。不久,诗人又与老人邂逅。老人就问诗人:“你那天在木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诗人深情地说:“春天就要来了,可我却看不见它。”诗人在低头的一瞬间,看见了老人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爱心,爱心,与生命相生相伴;爱心,与生活息息相关。爱心具有无穷的力量,爱心可以让一个人迷途知返。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东西的时候被人发现,于是,乘务员带领一群人在后面追赶逃跑的小偷。结果,小偷一直逃到了最后一节车厢,已经无路可逃了。在这节车厢里只有一个小孩站在一面镜子旁。突然,一个紧急刹车,火车渐渐停了下来,小偷正打开一扇车窗,想从车窗跳下去。就在那时,他听见了那个小孩的一声尖叫。原来,那面镜子被火车的猛然刹车震破了,破碎的玻璃划伤了小孩的手,顿时鲜血淋漓。小偷迟疑了,面对被抓与逃走两条道路,他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呢?然而,爱心终于使他上前抱住那个小孩,向追来的人群走去。其实,爱心不仅拯救了那个小男孩,也拯救了他自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也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车窗外就是万丈悬崖。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暖阳,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是旱地上的一场甘霖……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某南方县山区有一辆个体客运班车,13年如一日,免费送最偏僻的一个乡的学生上学。许多学生从家里到学校原来步行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乘车只需十多分钟。司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免费接送孩子们的做法却一直沿袭了下来。**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这个县“爱心接力班车”13年默默的奉献,正是一种高尚的人间真情和无私的爱心。

爱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月兑节的人。当今时代需要有更多有爱心的人。所以,要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知道,有爱心的孩子更是无价之宝。

爱心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善良之花看心灵深处的时候,尘世间一切的烦恼、纷争甚至是误解都将灰飞湮灭,都将化作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温润。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如果你想赢得更多的爱,就请先伸出你的手吧,这样做会让你赢得更多的爱与关注。渐渐的,你也会发现,主动去爱别人,你的每一次的经历都会变成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爱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具有爱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建议一: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模范

孩子从小都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决定孩子的行为。所以,如果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我们就要做出有爱心的行动,有什么会比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呢?

所以,要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模范。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爱心的价值,才会真正培养自己的爱心。我们要懂得言传身教,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父母做到严于律己,对孩子坚持正面的教育。我们要做到孝敬长辈、关心亲朋、邻里关系和睦。另外一点也特别重要,就是一家人要相互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相互体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习惯给孩子夹菜,还不停的说:“多吃点,多吃点!”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要给孩子榜样,就要改一下自己的做法,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爱人夹一下,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心。长期下去,就会有助于孩子爱心的培养。孩子也会关心自己父母。一个爱父母的孩子才有可能爱整个世界。

我们献血的时候,也可以带上孩子,我们在献血的同时就让孩子受到了教育。有一位父亲在妻子和儿子的陪伴下走上了无偿献血车,5岁儿子亲眼目睹了父亲献血整个过程后,他为父亲的举动感到很骄傲。献完血后,儿子这样夸奖父亲说:“爸爸,你真勇敢,还舀到了大红的献血证书。”

另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要提醒他给爸爸留饭或耐心等待爸爸。当孩子学着要给我们做一点事时,我们也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舀支笔,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在家庭生活中,会关心别人的孩子,才能使父母的晚年得到安慰和照顾。

建议二: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人说,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的人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冷酷无情的躯壳内必定包裹着一颗残缺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趁早,要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让他具有爱人之心。有专家研究指出,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应学会情感的投入和移位,热爱家庭和周围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的让孩子了解父母、爷爷女乃女乃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爱及具体表现,并让孩子尝试用同样的爱心感情和行为去对待爱他的人。比如说孩子过生日时,我们送给他生日蛋糕。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的生日,还要给孩子说:“你也要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哦,要记得给爸爸妈妈一份生日礼物啊!”等到我们过生日时,可提醒孩子,并鼓励孩子为我们做一件礼物,比如手工制作,一幅图画等等。这样既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也会让孩子明白给予父母一份爱心是件更快乐的事情。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让孩子主动地从内心深处明白应该对别人有爱心。当然,也不要忘了让孩子知道,在别人对你友好时,要让孩子自愿地表达出内心的感谢之情。

有人说:“童心是没有边界的,有时甚至超出大人所能忍受的范围。”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种什么,就会生长什么。如果不给孩子播下爱心的种子,孩子肯定不会有爱心的生长。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家人生病时,让孩子帮助端水、舀药;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告诉他被伤害的小朋友有多伤心……这样,善良之心、仁爱之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有专家指出,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同情别人的困难,要让别人痛苦的言行深深打动孩子心灵,以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妹妹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当看到小弟弟摔倒了,我们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

要孩子富有同情心,还需要我们做个有同情心的父母。孩子会从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中形成一种免于恐惧与危险的依附,这种安全感使得他认为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如此一来,孩子便有机会从父母的同情中,懂得同情别人。

有一个孩子,天生残疾,他走路的时候需要用两支拐杖支撑着身体。但是,他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受到那些坏孩子的嘲笑、欺负,于是,他渐渐变得冷漠、孤独。

一天,这个孩子的父亲在雪地里捡回一只被冻僵的小狗,小狗趴在他的脚边,瑟瑟地发抖。但孩子并不喜欢那只脏兮兮的小狗,他用拐杖把小狗赶了出去,小狗没有地方可去,就趴在门外面哀伤地嚎叫。

父亲听到了小狗的叫声,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他来到孩子的房里,与他攀谈起来。当他听说,孩子经常在学校哭被人欺负的时候,他说:“那些孩子为什么要欺负你?”

孩子说:“因为我的腿有残疾,我打不过他们,所以他们才敢欺负我。”

父亲说:“他们很强,而你却很弱,所以他们才能欺负你。可是现在,你很强,小狗却很弱,你为什么不同情它反而还欺负它呢?”

孩子听了父亲的话,他低下了头,眼里含着泪水。过了一会儿,父亲看见孩子把小狗抱回来,把它放在火炉旁边,孩子亲昵地抚模着小狗,小狗用舌头舌忝着孩子的小手。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位著名的医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他晚年的时候,他对他的孩子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就是那只小狗让他看到了爱的力量,是他的父亲使他学会了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本能――人类同情心的美德。

同情心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如果人间没有了同情心,当然也就不会有爱心,那注定是死寂的和没有活力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们很难去想象,也很难去生存。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热爱动植物

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让孩子爱护身边的小动物以及植物。比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中喂养一些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及花鸟鱼等,或种一些花草。从呵护动、植物身上,孩子能体验到一种快乐的成就感,孩子就会养成爱惜小生命的品德,从而促使孩子爱心的养成。

马克思的家虽然不太宽敞,但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还是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鸟、小猫、小狗等。马克思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位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给孩子买了一只小狗。就是这只小狗让孩子学会了爱生物,培养了孩子的爱心。他让孩子学着照顾小狗,给它喂食、喝水、洗澡,孩子在照顾动物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学会了自理,变得懂事多了。

有调查研究表明,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就会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容易冲动、发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有时候甚至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要带孩子广泛的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学会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就会增强孩子热爱生活的信心,他就会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对这个世界有好感,有爱心,就会善待这个世界。

现在一谈论到孩子,经常会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体贴人、没有爱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

建议五:给孩子创造献爱心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也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献爱心的机会。比如,有新闻报道说,某地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这时,我们就应该带孩子一起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而且要让孩子舀出自己的零花钱以他自己的名义献爱心,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献爱心的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为孩子以后更大的爱心行为打下基础。

再比如,某地发生洪涝灾害或地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呢?让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给灾区的人吧!”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春节期间,某市有很多志愿者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一个村子,给服刑人员的孩子送去了礼物和爱心。有家长去之前就给孩子说:“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和帮助,我们一定要给他们带去我们的礼物和新年诚挚的祝福。”

正因为有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来关心这个村子里的孩子,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很多志愿者带来的孩子都与太阳村里的孩子们玩着游戏,丢沙包、跳绳、拔河,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村中孩子们的宿舍里,摆着志愿者为他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春节礼物。

“这些玩具我都玩不上了,可以送给那些比我还小的弟弟妹妹们。”有一位志愿者的孩子这样说,“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了解到这个村里小朋友的情况后,知道许多像我一样大的孩子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便想在春节期间来看望这些小朋友,于是找出一些自己的玩具以及用不着的文具,准备送给他们当春节礼物。”

“相比之下,带孩子出去玩和来这里,我认为还是后者更有意义。”一位志愿者家长说。负责接待志愿者的老师也说:“这几天放弃假期休闲的机会,到这个村子做志愿者或来献爱心的人有很多。很多都是一家三口一起来的,给孩子们送来不少生活用品和小礼物。我想,通过这种活动,这些志愿者也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心教育课!”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最新章节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文阅读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