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 §§第3种习惯诚信

作者 : 未知

诚信为人之本!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荣誉更有时效性!

――(中国)鲁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无弹窗小说网为人处世,做事立业,最讲一个“诚”字,最重一个“信”字。离开了诚信,人就会言而无信,就无法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的。孔子早就认为:“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那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诚信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诚信是一种寄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诚信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应有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要做个诚信的人就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虽然诚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诚信是万万不能的。

我国古代先贤哲人都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孔子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也曾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些意思都是在说明一件事情:诚信是天和人的最高原则。

当然,古代先贤也率先垂范,留下了宝贵的“诚信”财富。

司马光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曾任北宋宰相。在他居住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时,曾发生过一件卖马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当时,司马光日子过得比较紧。有一次,家里没有钱用,他叫老仆吕直把把自己骑了多年的老马牵到集市上去卖。临走时,司马光一遍又一遍地抚模着为他服务多年的马,依依不舍,好一会儿才把马缰绳交给老仆吕宜,对他叮嘱道:“这匹马毛色纯正,身高体壮,性情温顺,力气很大,就是夏季有肺病,要是有人买马,你要老老实实告诉人家,请他一定要注意。”

老仆吕直说:“哪有您这样的好人,难道有卖瓜的说瓜苦的吗?咱卖马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告诉给人家呀?再说这么好的马,谁见了都会喜欢。内部的毛病谁也看不出来,就是以后发现了也怪不着咱们呀!”

司马光连连摇头说:“一匹马卖钱多少是小事,如果坏了人的名声可就是大事了。为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能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坏人的做人名誉,这才是做人之道。”

可见,数百年前的封建官僚司马光也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道德,这在当时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宋濂是我国明朝的开国重臣,他经历元明两朝,贡献卓著,有“太史公”的高誉,又被推为文臣之首,当时被誉为文学第一。

宋濂小的时侯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家借书读。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一定会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书,他读得爱不释手,于是决定把书都抄下来。可是不巧的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当时正是隆冬腊月,天气寒冷,滴水成冰。他的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天又这么寒冷,等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着急等书看。”而小宋濂却认真地对母亲说:“不管人家是不是等这本看,我都要按时把书归还给人家,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说话做事都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娘,您说对吗?”母亲微笑着点点头,只好同意宋濂连夜抄书。

还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双方已经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么可以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经是大雪封山了。就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却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就是再大的风雪,我也一定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叹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成大器!”宋濂这段艰苦而勤奋的求学经历以及他的诚信品质,后人有口皆碑,并从中受到启迪。

对于诚信,有人做过这样生动的比喻:如果说人生是一列疾驰的列车,诚信便是必不可少的轨道;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中的大船,诚信便是必不可少的舵手;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诚信便是那必不可少的地图,它将始终随你前行,指引方向。

诚信不但是传统美德中闪光的精神之花,也是当今现实生活中适应社会挑战的年轻人应当具备的时尚精神。

南方某高校做了一个“诚信问卷”,问题涉及“您心中的‘诚信’概念是什么?”“您有没有做过不诚信的事?”“您觉得塑造大学生诚信观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等。

问卷结果显示,有89.2%的同学能够认同“诚信不仅仅是为人处世诚实讲信用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带有现实生命力的广义的道德规范”,并且有93.29%的同学认为“诚信的美好言行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和性格特征”是诚信的最高境界。当被问及“是否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采取不道德手段胜出”时,有74.5%的同学选择了“绝对不会”。面对校园里存在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同学们普遍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信守诺言”的占38.93%,“抄袭别人作品,考试作弊”的占36.91%,“拖欠助学贷款”的占31.54%。在问卷的最后,有87.12%的同学选择了把“努力在各项实践中做到诚信,让诚信成为自己的做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坐标。

问卷调查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说:“这给我们反思自身的‘诚信含金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量化标准”。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生存之道。生活需要诚信,集体需要诚信,国家、社会更需要诚信!

所以,一定要诚信做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播诚信的种子于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孩子自觉、正面而持久的诚信好习惯呢?

建议一: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要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我们作父母的要率先垂范,要对孩子言而有信才行。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说道做到。一天,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她的儿子也想去,于是就一边跟在母亲身后还一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等会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孩子一整天都在家里等母亲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找他玩,他都拒绝了。等孩子的母亲回来,曾子正要捉猪杀掉它。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跟孩子说着玩罢了。”曾子说:“孩子还不懂事,他看着父母的举动来向他们学习,并且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他就不相信你了。对孩子就应当说道做到,不然,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妻子惭愧的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猪给孩子吃。

曾子的言行值得肯定,做父母的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言行一致,诚实做人。

“人无信不立”,对孩子也一样。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说话算数”,也就是我们自己承诺给孩子的事情自己必须把它办好,要把“说话算数”当成我们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感。有位父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把眼睛弄近视了,就把他的眼睛抠下来。有人问这位父亲:“如果孩子的眼睛真的近视了,你真会把他的眼睛抠下来吗?”显然,这位父亲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气话,是不现实的,当然,用这种方式来吓唬孩子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另外,我们一定不要给孩子签“空头支票”。如果我们答应了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就要说到做到,还是应该带孩子去;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尽快带孩子去。而且,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推迟或失约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有时候,我们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这时,孩子就受到这种不守信行为的暗示,就会跟着模渀。那么,孩子的诚信品质就很难培养了。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诚实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实对于孩子非常重要,这是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前提。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小事中注意让孩子学会诚实。

司马光小时候也非常淘气,也会说谎话。在他6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姐姐一起在父亲的书房里玩耍,砸核桃吃,核桃仁吃着很涩。姐姐对他说:“把核桃仁外面的一层薄皮去掉就不涩了。”可司马光无论如何也剥不掉,姐姐帮了一下忙,但也没有把薄皮剥掉,然后就走开了。

这时,正好有个女佣人过来倒开水,就教司马光应该把核桃仁放到茶杯里,倒上开水泡一会再剥。果然,很容易就把核桃仁的皮剥掉了。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的姐姐又回来了,看到桌子上放着白白的核桃仁,就问司马光:“这是谁剥的?”司马光得意地说:“当然是我剥的啊!”父亲听见司马光在撒谎,就很生气,把司马光单独叫了出去。父亲严厉地对他说:“这明明不是你剥的,为什么要撒谎呢?你这么小就不诚实,以后还会有人相信你吗?”

司马光因为说谎挨了父亲的批评。从那以后,他决心改过,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司马光卖马”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都是司马光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对他严格要求和教育的结果。

所以,要从小就让孩子学会诚实,不对别人撒谎。因为谎言就像炸弹一样,会随时爆炸,炸碎自己的信誉,也会炸毁别人对孩子的信心,甚至炸出误解和怨恨。一定要让孩子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这样他才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建议三:要让孩子信守诺言

实现诺言,是一种信义,而信义是做人的根本。古人有一诺值千金的说法,这是非常正确的。要让孩子信守诺言,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要不食言;自己说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所以一定让孩子学会守信用。

有关守信,古书上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天,一只猕猴拜托它的好朋友狮子蘀它照顾一下它的几个孩子,狮子答应了。狮子一直把小猕猴照看得很好,但是一只秃鹰却趁狮子不注意的时候俯冲下来把一只小猕猴给叼走了。按说狮子完全可以不管它,而只把剩下的几只小猕猴还给它们的母亲就可以了,顶多也就跟秃鹰争几句而已,但狮子并没那么做,而是放下了众兽之王的尊严请求秃鹰放了小猕猴,并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在自己肋间割下了一块肉,最终换回了小猕猴。

故事中的狮子对它的朋友猕猴实践了诺言,守住了自己的信用。相信从此之后别的动物不会因为它求过秃鹰而瞧不起它,相反会因它救了小猕猴而更加尊敬它,狮子与猕猴的友谊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深厚。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和督促孩子,让他明白必须“说到做到”。惟有如此,孩子才不会出尔反尔、不负责任,这才是他们茁壮成长的保证。

另外,教会孩子不要轻易给别人许诺,也不要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夸下海口,因为许诺可能只在一瞬间,但践约却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许诺,就要言而有信。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说过:“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

只有让孩子明白了这些,孩子在答应别人时,就会有章可循,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建议四:及时肯定孩子的诚信言行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及时肯定孩子的诚信言行。当孩子做错了事后敢于承认时,当孩子按照我们的诚信要求做事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感到我们因为他的诚信而欣慰。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养成诚实善良的品德,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宋耀如的二女儿宋庆龄把父亲的教导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从小就非常诚实、善良、守信。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吃完早饭,准备到一位老朋友家做客。

小庆龄最喜欢到这位叔叔家去了,因为叔叔家养的鸽子长得漂亮极了!叔叔还说准备送给她一只。其他的孩子都急急忙忙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找出来穿上,准备和爸爸一起去叔叔家,只有小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父亲见小庆龄坐在那里不动,就问:“庆龄,怎么落后了呢,你难道不想去叔叔家看鸽子了吗?”

小庆龄说:“今天上午小珍要来咱们家,我跟她约好了。我要教给她叠花篮。”小珍和小庆龄的年龄差不多,两人特别要好的朋友。

父亲说:“没关系,明天你可以到小珍家里教她啊!”

小庆龄为难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不见不散。如果我走了,她会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珍,解释一下不就行了?”

可是庆龄仍然站在那儿不动:“爸爸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了,明天见到她,可以道歉;可是现在我想起来了,我就得在家里等她,不然就不守信用。”

宋耀如听了女儿的话,心里很高兴,于是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庆龄做得很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个讲信用的孩子。”

父亲到了朋友家,把这件事跟他的朋友讲了,那位叔叔还让父亲给小庆龄带回两只鸽子,算是对她的奖励。

父母回家后,却见小庆龄一个人在家里。“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可见,父母对宋庆龄的诚信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宋庆龄从小就养成的诚信品格一直伴随她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向宋庆龄的父母学习,要教育孩子承诺给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做到,就应该教育孩子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

教会孩子不应该因为别人不诚信而丧失自己的诚信原则。如果以不诚信来报复别人的不诚信,终究还是不诚信的人。让孩子记住,诚信是你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只要求自己做到,不强求别人做到。当我们的孩子做到了诚信,我们一定要及时肯定鼓励孩子。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最新章节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文阅读 | 改变孩子一生的18种习惯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