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四十七回 谁当天可汗

作者 : 婺州客

第四十七回谁当天可汗

大宋军队犀利的火器给了蒙古和金国极大的震撼,无坚不摧的蒙古军队如今根本奈何不了大宋。托雷再次增兵七万军队给窝阔台,窝阔台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进攻不但没有撼动济南城,反而丢下几万伤亡,而我军除了阻击战时有数百人伤亡,守城时只损失了数十人,这还是塔司率领一支骑兵在付出数千代价后,冲到城下用弓箭齐射造成的,不过塔司也身中了三枪,倒在济南城下,那个命中塔司脑袋的士兵刘狗娃被胡醒言提升为排长。

防御是消极的,第二军的鹰师和独立师的骑兵开始在外围机动,积极寻找战机,准备给窝阔台有力一击。他们都瞄准了蒙古军在北清河的几个渡口,那是蒙古军的进兵通道,也是他们的退路,振兴元年八月底,正当窝阔台得到增援,猛攻济南时,他们动手了,鹰师在渡口和窝阔台大营之间的大道埋下大量的地雷,然后悄悄在东岸的渡口附近潜伏下来。彭义斌则全军突袭西岸的木料场,这时彭义斌部已经补充了大量的铁制手雷,还有一些燃烧弹,军械局的那些疯子还制造出了一种火焰喷射器,助燃剂是那些从四川开采来的石油(那个四川考生用“卓筒井”开采的石油虽然比较劣质,不过用来放火那是很管用的,而且这玩意附着力强,着火后用水根本扑不灭)。

彭义斌不但烧了木料场,还把一些西岸的蒙古军营寨给烧了,歼灭了三千多守军,并活捉守将那和木。接着马不停蹄,直扑渡口放火烧了渡口附近的粮草大营,这次烧的很彻底,整个粮草大营什么也没留下,五千匹战马也被席卷而走。等驻守渡口的守将月兑月兑不礼哈率军赶到,彭义斌已经扬长而去,月兑月兑不礼哈想追,可没走几步,打头的几个骑兵就踩上地雷,被炸得皮开肉烂、面目全非。

消息传到前线的窝阔台耳中,正逢窝阔台损兵折将,大将塔司被击毙在济南城下,窝阔台急火攻心,喉头一甜,一口血喷了出来。窝阔台自随成吉思汗征战以来,从没这么窝囊过,他都没搞清楚济南守将是谁,就损失了两**马,现在粮草、渡船被烧,大将塔司又战死,他是真没脸再向托雷要援兵了。本来他希望利用这次战斗,为自己能够顺利登上汗位制造声势,现在弄成如此局面,他真不知道该如何交代。耶律楚材给他捎来消息,几个本来支持窝阔台的汗王态度模糊起来,窝阔台知道,再在这里耗下去很可能反过来帮了拖雷的忙,他当机立断,连夜拔营撤退,准备赶回中都。

虽然在撤回渡口的路上连连踩响地雷,给部队带来了不少恐慌和伤亡,鹰师也不断骚扰迟滞敌军撤退度,但彭义斌的独立师刚刚带着大批缴获返回驻地,济南城的胡醒言也没料到窝阔台会突然撤退,等胡醒言得到鹰师的报告组织追击为时已晚,窝阔台已经率军分路撤回西岸。这时候再追击已经晚了,何况西岸一片平原,地形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不利,胡醒言见好就收,在进行了防御部署后,留下皇家近卫军的步兵师和重炮旅参与山东防御,自己率骑兵师返回临安。

至此,山东全境收复,山东之战大宋以极少代价收复了整个山东而结束,。参与山东战事的所有将士都受到表彰,皇家近卫军和禁军第二军及独立师所有将士都获得帝国金龙奖章,胡醒言,禁军第二军军长徐晞稷及下属两个参与济南战役的师长,还有独立师的正副师长彭义斌、武仙、参谋长邓大可等数人则因战功卓著特别授予帝国银质勋章。

而原来李全旧部将领有的就地吸收为禁军军官,部分赴各地担任警备军旅团级军官,还有些进入各个海军舰队,但在赴任前全部被安排到几个军校进行半年学习,有些则留在当地转为文职官员。商会的触角随后也延伸到山东境内,由于大宋政权近几年表现抢眼,经济富足,山东境内百姓对回归本来就充满期待,而政府在收复山东后采取了相当多扶持当地和免税等休养生息的政策,加上百姓固有的民族情结,整个山东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有些离乡多年的也开始回到故土。

而西北的临兆、凤翔收复后被合并为甘宁省,由原四川转运使费叔通担任省长,吴黔、周梦翎、孟珙各有封赏。金国、蒙古、大宋这场经历半年有余的混战以大宋全面胜利而结束。平静之后,大宋在各地开展全面基本建设,而金国由于损失惨重,不仅损失诸多精锐将士,还丢了大片土地,更丢人的是亲王完颜瑞被送到大宋当了人质。金国战后进行了检讨,虽然这次他们没被大宋直接攻击,但曾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蒙古人,特别是那个在他们眼中犹如煞星一般的窝阔台,率二十余万大军征宋,居然被对手十万多点人马打得屁滚尿流跑回中都,这使得金国对大宋的担心更甚。此次不顾颜面送人质到大宋以换取和平,就是怕大宋架起大炮直取汴京,当时大部分主力都在外地,要是李熙铭、赵湘善一时冲动,恐怕汴京不保。金国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说实话,当时我还真这么想过,不过考虑到全线开战可能会逼得金国狗急跳墙,反而不利巩固既有的战果,我还是忍住了。

为了汴京的安全,金国索性放弃了临兆、凤翔,完颜和尚退守京兆,完颜合达回到大名府,默认了大宋对两地的占领,使我得以从容部署对付蒙古,而我对山东的占领则等于保证了金国侧翼的安全,因为我们两家和解了。金哀宗可以这么想,可大宋臣民岂能答应,不过为长久计,我暂时没有对金国动全面进攻,我也需要时间消化刚收复的地区。金哀宗现在正犯着和大宋最近几任皇帝一样的毛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我何必去点醒他呢。

蒙古内部现在可就炸锅了,各部领和大臣在窝阔台回到中都后分成两派,一派力挺拖雷,蒙古人有幼子守产的传统,他们希望拖雷继承成吉思汗的大汗位,并且对成吉思汗的遗嘱提出质疑,这些人主要是蒙古部的王公贵族,各部领。一部分则力挺窝阔台,他们以成吉思汗遗嘱为依据,提出由窝阔台继承汗位,这些人主要是那些常年随窝阔台征战的宿将,以及部分朝中重臣,他们对成吉思汗奉若神明,成吉思汗确有遗嘱要立窝阔台,认为窝阔台有成吉思汗的风骨,可以继承成吉思汗的遗志,从而带领蒙古人开疆拓土,这些人对成吉思汗的话深信不疑。

振兴元年九月,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商议推举蒙古国大汗。大会上双方生激烈的争吵,支持拖雷的一方认为窝阔台在山东作战不利,拖雷想尽办法不断给他增兵,但他二十万人打不过十万人,最后连夜逃跑实在丢人,不适合担任天可汗,要知道,成吉思汗死时才留下不到十三万军队,拖雷为支援窝阔台已经是用了倾全国之兵了。而支持窝阔台的一方认为李全反水是拖雷事前处事不当造成,窝阔台失败主要是宋军火器犀利,不是窝阔台不勇敢,相反窝阔台当机立断,壮士断腕挽救了勇敢的蒙古将士免遭包围,反而有功。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支持拖雷的一方吵到后来甚至以李全反水为例,讽刺那些支持窝阔台的耶律楚材等人,因为耶律楚材原先是西辽人,是西辽被灭后后投降的。这些话让耶律楚材他们非常受伤,老实说成吉思汗都没把他们当外人,他们也尽心尽力辅佐成吉思汗,现在这些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这么说实在不公道。双方互相怒目而视、剑拔弩张,气氛非常严峻,拖雷和窝阔台都是有能力也有野心的英雄,当然谁都想当上这个天可汗。

但面对如此局面,他们都感到再吵下去势必造成蒙古部分裂,于是他们都站起来制止了各自拥趸的激励言辞,最后拖雷、窝阔台决定为了整个蒙古的利益互相让步,经与各部王公及哥哥察合台、姐姐阿剌海别吉商议,双方达成妥协,窝阔台尊重幼子守产的习俗,由拖雷继承天可汗,拖雷则把军权交给窝阔台。由于成吉思汗死时把自己的十三万军队都给了拖雷,现在要把军队送给窝阔台,拖雷自然不情愿,但一是尊重窝阔台这个哥哥,二是为了稳定目前局势,三是另一个哥哥察合台支持窝阔台,自己势单力孤,拖雷只能答应。但是这种做法对政局会造成不稳定是显而易见的,耶律楚材等有识之士不由暗暗摇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消息传到临安,我也愣住了,我记忆里是窝阔台继承汗位啊,怎么会这样,看来历史正在远离我已知的轨道。了解到拖雷继承汗位的代价,所有大臣议会成员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这种安排蒙古内部不乱都难。不过我们有点低估拖雷的智慧,事实上他并没把真正的军权交给窝阔台,而是仿效了大宋的做法,把调动权交给了忽里勒台大会,只把指挥权交给窝阔台,尽管其做法不如大宋的大臣议会制度严密而有效率,但毕竟限制了窝阔台拥兵自重,短期内还是相当有效的。

继承了汗位的拖雷也看到了目前蒙古部落制度的很多缺陷,在担任监国期间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无法进行改革,现在行政归于统一,他迅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些措施抄袭了大宋的相应政策,只根据蒙古的习俗进行了一些修改,使其更温和更方便执行。并把主要进攻方向对准了金国,对大宋则采取防御姿态,不再主动挑衅,通过各种渠道的了解和济南战役的教训,他和窝阔台都明白现在自己还惹不起大宋。

振兴二年年初,拖雷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宣布称制,中都改称大都并在此定都,国号蒙古。封窝阔台为忠王,总领天下兵马,耶律楚材为相国,长子蒙哥被立为太子。这样一来,既把窝阔台摆上供桌,用一个“忠字”死死套住窝阔台,又用太子彻底断了窝阔台当天可汗的念头。其实耶律楚材是想用称制的办法,把兵权实实在在弄到窝阔台手中,没想到拖雷将计就计,称制称的干干净净,直接套用金国、大宋的现成办法,把窝阔台端上供桌架空,名为总领天下兵马,实则连指挥权都到了手下那些大将手中,窝阔台只能在兵部号施令了。

拖雷的种种举措,不但元朝内部议论纷纷,我也不由暗暗赞叹,拖雷厉害啊,起码政治手段要比我强得多啊。金国知道后却是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拖雷为稳定内部暂时放缓了入侵步伐,但种种迹象表明,蒙古在向大宋示好,却在金国边境集结重兵。看来蒙古是铁了心要灭了金国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