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四十五回 收复山东(一)

作者 : 婺州客

第四十五回收复山东(一)

李全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大宋皇帝已经学乖了,大宋的臣子也更精明了,不会白养活一条白眼狼,当我把信拿到大臣议会讨论时,所有与会的大臣都看穿了李全的伎俩。新任国防部长汪嘉祁分析道:“信中对其军力吹嘘得天花乱坠,可据臣了解,其兵力虽屡屡扩充,如今已有近四十余万之众,然其中三成以上是近两年新招募的,没有经历什么战事,也缺少装备和训练,多少战斗力。而李全手下派系林立,众多“红袄军”旧将领各自招兵买马,互不相让,内耗严重,李全也并不信任他们。真到战时,定不能形成相应的战斗力,这也是如今我们只用三个军十五万人马就防守住他的原因。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

洪咨燮担任过兵部尚书,不过他的分析并不是从军事角度,而是从人口角度:“李全的信中虽对其军事实力大加吹嘘,不过只字未提其治下的人口状况,而人口可是一个地方的展基础,更是谈判的重要本钱。据臣了解,宝庆元年,山东一地有二百余万户,三百五十余万人口,如今只有一百五十余万户,二百二十余万人口,短短三、四年,少了近三**口,除了战争原因,逃荒是人口锐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山东一地并无灾情,可见其治下内政何等不堪,如此的人口基数又怎么养活得起那么多兵马。他想归顺无非是想再从我大宋骗得些钱粮而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李全批得体无完肤,但讨论到如何答复则分成两派意见,一是主张直接回绝,李全这种人不可信。一种认为不必直接回绝,先虚与委蛇,假装谈判拖时间,拖到他受不了,再逼他解散军队。但有一点大家意见是一致的,山东必须拿回来,山东一地物产丰富,莱州地区的黄金矿藏极为丰富,还有很好的盐场;而且山东战略地位很重要,到时只要在登州附近放一支舰队就可以封锁整个渤海,随时可以在渤海沿岸登6,直取蒙古占领区的大后方。但现在取山东也有不利的地方,到时防线过长会造成兵力不足,并会直接与蒙古产生正面冲突,虽然之前双方摩擦不断,但毕竟大家都没撕破脸皮,一旦夺取了山东,必须同时面对金国、蒙古两个敌人,是否能守住心里确实没底。一旦得而复失,对军心民心都是极大的打击。

一时间,大家都陷入沉思,醒言目前正忙着军校建设,没有在京城,而且,他的级别目前进不了大臣议会。但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懂军事的人参与,而大臣议会目前这些人战略眼光不能说没有,但真正懂军事的人还真没几个,我决定听听那些军长、参谋长们的意见。

很快各军的意见书通过军驿送到我手中,我再次召集大臣议会成员开会讨论,各军对夺取山东的时机和方式意见有些不同,对夺取后的防御则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孟珙的表章提到,我军一旦占领山东,就形成了对金国的三面包围,这对我军是有利的,只要西北紧一紧防线,就能抽出一两个师的兵力投入山东防线。目前两浙的政局稳定,百姓生活富足,完全可以抽出一个警备师加入战场,还可以抽调福建的第二舰队进入渤海支援。

醒言则从建康赶了回来,我特批列席会议,他提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接受他的归顺,花钱养着他,以换取几年的和平,集中精力对付金国,之后看他的态度,慢慢削其兵权。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战事,但坏处很多,先他一旦反复,得不偿失,二是增加了极大的财政负担,三是如果他依然和蒙古暗通款曲,对大宋今后将出现无法预料的影响。

第二个方案是先给李全来个釜底抽薪,把李全的信“不小心”泄露出去,使蒙古人对李全产生怀疑制造双方的矛盾,断了李全脚踏两条船的念头,逼李全做出明确的选择。如李全死心塌地做汉奸,先用三个军强渡海河佯攻山东,吸引李全主力,皇家近卫军则乘船进入渤海,在益都府附近登6直取李全老巢,独立师则伺机而动,掩护皇家近卫军的行动,拿下益都府,并通过海路对皇家近卫军进行补给,只要这个军站住脚,佯攻的三个军就可乘乱歼灭其主力,收复山东,但这么做风险比较大,一旦进攻益都府失败或守不住,皇家近卫军就可能全军覆没。

第三个方案是先把李全的信“不小心”泄露出去,并制造谣言,使蒙古人和李全产生矛盾,再利用李全和其他红袄军将领的矛盾,收买、分化、离间他们,使其内乱,使他不得不靠向大宋,然后各军挺进,逼李全投降,强迫他进行改编,慢慢削其兵权,进而控制整个山东,这样风险小,但过程中如果李全不愿放弃兵权出现反复,仍然避免不了战争,其中变数比较大,但对我军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比较小。如果李全迷途知返,只要同意解除兵权,就可保他富贵,等于用李全后半生的富贵买下山东,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对于收复后的防御,他的意见和孟珙很一致,防御不是问题,以现在的兵力及装备足够抵挡住任何方向的攻击。对于第一个方案大臣议会几乎一致反对,醒言自己的意见是第二个方案,这么做度快,如果李全选择明智,依然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但绝大多数大臣赞同第三方案,因为风险小。我内心其实很想同意第二方案,毕竟这个方案有点现代战争的味道,但我又不愿意冒险,毕竟现在朝廷实在经不起失败。一旦失败保守势力会借题挥,几年努力改革的成果很可能会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到时走回老路再回头就难了。

这时宗亮说道:“后两个方案的前半部分是一致的,就是逼李全做出选择,我们先行动起来,目前军工部门由于蒸汽机等设备的投入,无论质量、效率都得到数倍提高。而且,现在无缝钢管的一系列加工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可以生产两种分别用于枪炮的无缝钢管,膛线加工设备正在完善,两个月内可以投入使用,三地的军械造办局能够在半年内生产出足以装备一个军的新式枪炮,到时候我们可以视当时情况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不过,我这边需要再调拨一些人力,再有就是上次沈部长带回的几船橡胶原料已经用了六成了,我们现在种下的还有几年才能开始割胶,要尽快再派人去一趟阿拉旺。”

我笑道:“三个月前就派人去了,估计现在都到了夏威夷了,这次去了三十多条船,其中还有几条神舟,还带了上三千匹战马和五千军士和五百个工匠,我准备在那里建立一个基地,为以后殖民做好准备,还可以定期往回运一些战略物资回来,当然成本有些高,不过我觉得值得,我还准备往澳大利亚也派出探险队,现在正在物色人选,那边的铁矿储量可是相当可观的啊。”

宗亮朝我竖了个大拇指,点头微笑道:“有远见,那我就放心了。”

于是按照宗亮的建议,国防部的军事情报局立即行动,开始针对李全手下将领进行侦察,我则拖到过完年才授意岳坷以个人名义和李全先进行接触。从这年开始,我要开始收复失地了,因此从这年起改元为振兴。也就是这年,蒙古监理国政的大那颜拖雷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开始对治内百姓收取赋税,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税,西域人以丁计出赋税。正当蒙古人踌躇满志,准备为实现成吉思汗振兴蒙古帝国的理想而努力之时,李全和岳坷书来信往打得火热的消息在蒙古流传开来。对于汉人,蒙古贵族们始终是抱着警惕、怀疑的态度,何况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对此,蒙古贵族们反应激烈,纷纷向拖雷建议立即剿灭李全,他们憎恨背叛他们的人,尤其是那些朝朝秦暮楚的人。

李全有自己的消息来源,那些流言他立刻知道了,蒙古贵族们的态度他也知道了,这让他坐立不安起来,而手下的将领们也因粮饷分配不均等原因越来越不听话了,他加紧了和岳坷的联系,希望尽早得到大宋的明确答复,尽早调拨粮饷让他稳定部属,并把部分亲信主力偷偷从大宋边境抽回到济南府附近,保护自己的老巢益都府的侧翼,防止手下人干出出格的事情来。但这一切都没能瞒住大宋、蒙古及金国的探子们,国防部知道后自然乐不可支,蒙古那边可就炸锅了。拖雷也算是个目光深远、见识卓绝之人,对于流言他开始并不相信,甚至还尽力压制那些对李全非议的蒙古贵族们的言论,但由于当时包括耶律楚材在内的很多蒙古贵族们正为立汗一事在和拖雷纠缠,希望拖雷遵照成吉思汗遗嘱,立窝阔台为大汗,分散了拖雷对此事的关注,没有适时安抚李全。

现在李全从边境抽兵的消息传来,他也开始有些怀疑起来了,在贵族们强大的压力下,拖雷为了给贵族们一个交代,决定敲打一下李全,命令塔思率兵八万增援河北东路的孛鲁所部监视李全,并饬令李全对谈判一事加以说明,其实这是拖雷给李全一个表白洗刷的机会,李全心中有鬼又如何说得明白,只能装聋作哑不做回应,这下连拖雷也怀疑了。这时金国现李全和蒙古的兵马在集结,以为蒙古人要攻击大名府,急忙命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率军十万增兵大名府随时准备应战。李全一下子三面受敌,顿时慌了手脚,急命杨秒真再从大宋边境调回十万人马增援东平府,顿时整个北清河两岸集结了三方五十万人马,金国的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会合了大名府的两万多人马,共计兵力十二万正和杨秒真所率十万人马在北清河上游一带隔河相望互相对峙,蒙古的塔思、孛鲁两部共十一万人马和李全所率的十六万人马在北清河下游隔河对峙,大家互相高度戒备但谁也不敢乱动。正在真定府的窝阔台现情况不对,立即率五万人马出增援塔思。

我得到消息高兴坏了,连忙召集大臣议会成员商讨,既然这么多干柴堆到一起只少根火柴,那大宋当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重任。大家分析了一下三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后决定,既然大家兵马差不多,那就让他们来场混战,看看谁更厉害。于是,一封密信迅送到了彭义斌手中,他正猫在大名府和东平府之间的山中准备伺机而动,捞点油水。在看了信后,彭义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找来几个得力手下,如此这般做了一番布置,入夜后,几队轻骑兵悄无声息离开了营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