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四十四回 交易会

作者 : 婺州客

四十四回交易会

新婚之夜对皇后来说并不甜蜜,和预想完全不同。我是第二天中午才从昏睡中醒来,看到一旁和衣而睡的皇后,不禁有些歉意。但昨晚过于震撼,我实在忍不住,让人请全宗亮入宫,我要问问怎么回事。

我让皇后换上轻便点的衣服,带着她一起接见了宗亮。原来,宗亮在完成手摇电机后,曾一度想修建水力电站,但被很多技术问题所困扰,难度实在太大。因此水力电被搁置,也一度想开风力电,可风叶材料又是一个瓶颈,找不到轻巧而且坚固还具有韧性的材料。于是蒸汽机再次成为一个突破口,经过数次改进,耐高温的密封材料已经得到解决,就是用石棉丝加入其他弹性材料,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基本能够达到要求。这时有个另外的难题出现,就是控制蒸汽进出的自动阀门所需要的材料。正好此时沙带回了橡胶原料,经过硫化处理等多道工序,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而且密封材料也得以改进,于是水到渠成,两台蒸汽机的原型机成功制造了出来。

而蒸汽机成功后,宗亮、陈窈迅改进了鼓风机系统,并从鼓风机想到真空抽气机,两种机器的关键部件—单向阀门,因为有了橡胶而得到完美解决。而好的鼓风机意味着对高平炉能提供更好的空气供应,充足的空气供应意味着更高的温度,更高的温度意味着更好质量的钢铁,更好质量的钢铁意味着更好、更精密的加工设备。如此循环,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蒸汽机经过了三次改进,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真正意义的蒸汽机研制成功。而蒸汽机成为电机的最佳动力,电机应运而生,随后,第一台电弧炼钢炉也出现了,把宗亮贮备了一年多的钨矿石变成了钨钢,然后钨丝出现,钨钢刀出现,钨丝、玻璃、真空抽气机解决了灯泡问题。因此昨天晚上那壮观的一幕出现了,而蒸汽机、钨钢刀的出现提高了加工设备的精密度和加工能力,醒言也因此看到了膛线加工的可能。

听完这一切,我提笔写了一道旨意,授予全宗亮和陈窈伯爵的爵位和高级工程师的头衔。接着他们报告了其他科技成果和交易会的筹备情况,从报告中知道,虽然这一年研出来的消费品不多,但在科技、农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其他成果却颇为丰富。水稻双季种植技术的推广,果树嫁接技术、家禽的人工孵化技术、金鱼的人工驯养技术、活鱼的长途运输装置等等,都极大提高了农牧渔业的效益。同时,各种新式农具纷纷出现,更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比如用于代替牛耕的人力踏犁及世界上最早的插秧机—秧马等等。在农林部在大力推广下,这些新技术正逐步推向全国。最另人可喜的是在数学领域内的技术成果,有的成果并不是现在才被现,而是教育部在整理国子监、太常寺、太史局等部门的档案资料时,从尘封的档案中现的。目前教育部为了编撰大宋帝国第一部教育大纲及各科教材,正在努力挖掘个部门的档案库和全国各个书院,寻找那些被埋没了很久,但极具现性、创造力的典籍和资料。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来临的前兆,国人千百年来累积起来的那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将在政府有计划的挖掘和引领下得到扬光大。

由于垄断需要和保密等原因,诸如蒸汽机和电机等很多新产品不能拿出来展销、出口,但展销会的产品依然极其丰富,诸如陶瓷、丝绸、茶叶、玻璃制品、火柴、酒类、食品、奢侈品等琳琅满目的。为吸引顾客,不但产品吸引人,各厂商也在包装上做足了工夫,有些东西做的比贡品还要精致,这让我不禁感叹商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财力。这几年商标局注册的商标已经突破上万件,除了著名的“火虫”牌火柴,还有“白兔”钢针、“舒家伞”、“潘谷墨”等都是知名商标,沈家的“七彩”玻璃和朱家的“磐石”水泥、大理的“石林”水泥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牌。此次来参加交易会的商家除了高丽、日本及南洋诸国外,连正处于战争状态的金国和蒙古也有人来,而塞尔柱帝国、阿拉伯帝国等一些阿拉伯、波斯地区的王国也有商人前来。

国防部军情局和内务部国统局均呈上报告提到,蒙古、金国及李全那边的人都是从沈复那搞到的通行证,目前沈复和来自这些地方的商人都处于被监视状态,由于沈复的身份特殊,不敢贸然行动,分别上报了国防部和内务部,他们不敢擅自决定就上报给我。这件事沈复是和我说过的,我点过头并嘱咐沈复要小心处理,他们能够侦察到这些很了不起。对军情局和国统局的工作我给予了高度肯定,批示道:监视继续并及时上报,在大臣议会上我也把这件事做了说明,并表扬了这两个部。

由于正在完善工艺,目前只制造出十余台蒸汽机,已经被各个重点单位迅瓜分,主要是冶金单位和军工部门,为了给交易会营造气氛、显示实力,我把给皇宫电的那台调给了交易会使用。其他地方最快也要到过完年才能6续满足他们了。

宝庆四年十月十二日下午申时正,大宋帝国第一届产品交易会正式开幕,这次交易会陈窈是总策划,借鉴了后世的广交会模式,大宋工商联合会为主办单位,工商联合会会长荣王主持开幕式,帝国总理大臣郑清之致开幕辞,工商联合会理事长沈复致欢迎辞。他们致辞时面前都有一个话筒,会场周围布置了很多喇叭,使每个与会者都能听到台上人士的言。

会场前,一队皇家近卫军的军士铠甲鲜明,手持最新式的长枪,全副武装矗立在大门两侧,附近还有一些同样铠甲鲜明,腰挎唐刀、骑着高头大马的警备军武士在来回巡逻,治安军则清一色的短装打扮,头戴无顶斗笠,腰跨唐刀,在各处维持人群秩序,各个制高点都有手持望远镜的近卫军士兵负责观察周围一切,边上还有个子弹上膛的狙击手随时待命。会场入口花团锦簇,十余个治安军军士负责查验入场者身份。

会场外人山人海,很多没能进入会场的人驻足场外听热闹,虽然陈窈做出了动圈式喇叭,但因为没有扩音设备,这种喇叭几乎起不到多大的扩音作用,但还是实现了同步传声作用,会场外的很多人都听到了来自场内的声音。这新玩意不仅让会场内的人倍感新鲜,会场外更是群情涌动,围着高悬的喇叭新奇地围观并讨论起来。

会场内设有贵宾坐席,提供给各国来的使团观摩,参展商的席位后面站满了参观人群,他们都是买票来看热闹的。在致辞过后是杂耍、戏曲等表演,最后是歌舞表演,人员均是来自官坊的歌舞伎,要说明下,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妓女,官坊歌舞馆一般是为皇家贵族、达官贵人训练歌舞表演人员的,这些人命好的话有可能成为达官贵人们的侍妾,算是专业表演人员,只不过她们都是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私有财产,这些人不但长相漂亮、而且表演素质相当不错,几段表演下来,看得众人如痴如醉、似癫如狂地叫好不绝。天渐渐黑了,场内外上百盏电灯同时亮了起来,这可把大家给镇住了,大家张大嘴巴,眯着眼睛瞧着雪亮的电灯,有些人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沈复出来做了开幕式结束语,然后,烟花在夜空中点燃,一场空前、新奇而且别出心裁的开幕式在绚烂的礼花映照中华丽地结束了,留给场内外众人无数的惊叹、感慨和遐想。

接下来的十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地商人都恨自己带的钱少,好东西太多,很多海外商人带来的产品和大宋的商品一比较,简直就是垃圾,少有人问津,为尽可能多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他们不得不贱卖了手头的东西以换取更多的现金用于采购。十天的交易会结束,各地商人都采购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满载而归。这些商人在大宋境内或海域,均有大宋的警备军或舰队一路护送,直到离开大宋的控制范围。

这次交易会让大宋的商人们赚饱了,所有海外商人把带来的钱在大宋境内花了个精光。大宋朝廷当然也赚了个盘满钵满,交易会期间总入场人次达二十五万之多,每人门票二贯就是五十多万贯;而设在展区内的小吃点提供给这些人的饮食收入也有差不多这个数字;六百多家参展商一千多个摊位(有的商家租用两个以上的摊位),每个摊位五百贯的费用,这里就有近六十万贯的进项;而最大头的则是关税收入,所有海外采购团的关税总和就达一千七百万多万贯,是平时全国贸易关税近三个月的收入。这一切既宣扬了国威又赚了钱,让那些对交易会诟病的人也不得不暂时闭嘴,而京城的普通商家也得到相当的好处,起码生意要比以往好很多。

这些情形当然都被金国、蒙古、李全那边的商人添油加醋传了回去,除了对大宋这些年进步的震惊和感慨,大宋的富庶更激起了起金国和蒙古的贪婪之心。而李全的心情极其复杂,这两年他既被彭义斌不断骚扰弄的筋疲力尽、疲于奔命,同时又遭到帝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他渐渐捉襟见肘起来。虽然他也采取了一些类似大宋的扶持商业政策,但由于自身缺乏技术,大宋又进行技术和资源封锁,又没有广阔的市场和商道,政策虽好但成效甚微。蒙古虽然对他有所援助,但蒙古人的每次施舍都会要求有所回报,不是要资源就是要他起兵扰宋,但每次侵宋都是损兵折将,得不偿失。由于兵员都是招募来的,当年他为了扩充人马,采取了高薪,可如今由于高薪招募带来的后遗症渐渐暴露出来,现在他要养活这支军队要消耗掉他几乎七成的赋税收入,庞大的军队不但大量消耗财富还耽误生产展,如今山东一带的粮价是大宋的五倍多。他暗暗后悔起当初背叛大宋的举动,起码在大宋时,军饷粮草都是朝廷供给,自己掠夺来的财宝都是私房钱。现在要一切靠自己弄,他自己没有施政才能,对手底下人又不信任,日子自然越过越穷。杨秒真虽有才能,也有些战略眼光,但施政也不在行,这方面帮不上李全什么忙。

如今大宋日新月异,兵强马壮,眼看中兴在望,要是再不回到大宋的怀抱,怕是自己将来死无葬身之地。这个反复无常的家伙看着自己的统治下的山东大地日益贫瘠,心里又打起小算盘,希望大宋皇帝犯个糊涂,又把自己领回家去,继续用大宋的钱给自己养兵,他认为,自己手头数十万人马的实力,只要一露出要归顺的意思,大宋皇帝必定会欣然接受。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