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四十一回 沈发归来

作者 : 婺州客

第四十一回沈归来

各科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宝钞也在十月中行了第一批三千万贯,各级府库也同时开始了回收会子的工作。由于宝钞行前已经利用报纸、张贴皇榜等多种方式,对鉴别宝钞的真伪,宝钞的兑换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报导和说明,加上宝钞制作精美、高度防伪性以及可靠的兑换性,使其一开始就拥有良好的信用,一投放市场既被兑换一空。但没让我高兴多久,市场物价突然莫名其妙上涨了,而且市面上很少看到流通的宝钞。大家纷纷拿会子兑换宝钞,但由于宝钞数量太少,以至黑市开始出现,宝钞和会子的兑换比达到1:5,有些地方甚至更离谱达到1:6,是朝廷的一倍。

我紧张起来,忙找来财政部几个大臣及陈窈、宗亮他们询问原因及对策,陈窈向我解释了一些劣币、良币的理论,告诉我这是正常现象,说明大家认可新的货币,现在反倒可以借这个机会多行宝钞充实府库,而多行宝钞反而可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

虽然不太明白,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宝钞局加班加点,在年底前又行了第二批四千万贯,果然物价开始有所降低。宝庆四年二月行了第三批二千六百万贯,物价已基本回到原来的水平。市场上流通的会子越来越少,而宝钞正逐渐成为大家日常消费的主要货币。这让我计划两年内取消会子的计划几乎提前了一年半就接近完成了,只有在一些边远的地方会子还在流通,而主要城市特别是临安,商家已经不收会子了。

不过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喜欢用宝钞,但在百姓还是更愿意储存金属货币,有些人是在消费时才去换些宝钞使用。为此,财政部在宗亮、陈窈的建议下着手筹办国家钱庄—大宋帝国银行。帝国银行在临安成立总行,在各路治所和主要城市成立分行,由于银行能给商家贸易带来极大便利,得到大宋工商总会的鼎立相助,财政部又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宣传,银行的展比较顺利,各种异地汇兑业务开始展开,并日益红火起来。到三年后的振华二年,全国的大中城市都有了银行,而银行以良好的信誉,多样的服务,已经基本把各地的私人钱庄挤出了流通领域。这些都是后话了,以后慢慢地说。

回到那句五年改变崖州的话题,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时有个后来被我封为异姓王的人回来了,此人堪称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就是在我登基前出到美州探险的沈,他不仅活着回来,还带回了几样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第一当然就是橡胶树种子,第二就是长绒棉种子,第三是可可树种子,第四是马铃薯种子,第五是玉米种子,一起来的还有数百个印地安人。沈的眼光简直太绝了,宗亮当时只是让他去弄橡胶树种,其他这几样东西都是沈自己看出其优点,特地带回来的,这些东西对大宋今后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他去的一路可不顺利,遇到好几场大风暴,还损失了两条船,还好醒言给他的那张海图不算错得离谱,几个主要群岛都标对了地方,特别是夏威夷群岛。沙在出四个多月后终于找到了,并在那里得到了补充,否则沈他们真有可能死在半路上,由于带了几个郎中,水手们除了因沉船死亡的没有出现其他减员,但带去的上百匹马死得只剩十来匹了。而从夏威夷出一路往南,然后沿赤道往东,沈就更小心了,沿途只要遇上岛屿就赶紧做点补充,不管是食物还是淡水,走走停停又用了几乎半年时间,终于到达现在秘鲁一带。当时印加王国正处于内乱,盖丘人在各地起义反抗昌盖人的统治。而印加王国当时的军队装备落后得一塌糊涂,主要武器是木棒、石斧、标枪、长矛、弓箭和弹弓(弹射小石块),简直是石器时代的水平。

沈绝对是个极具才干的人才,上岸后并没莽撞地立即向内6挺进,而是靠岸扎下营盘,并从船上拆了一些大炮下来,然后休整了几天。接着派出一半的火枪兵及部分装备了铠甲和兵器的水手作为前队,其他人留下小部分留守看护船只,其他作为后队,开始步步为营向内6挺进。前队前行数十里停下扎营,后队立即跟上,虽然度慢但是安全。

队伍走了不到两天就在一处山脚下现了一个村落,沈立即停止前进就地扎营,沈爬到一个高地,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这个村落,房子都是用石头砌成,周围还有石墙,不过人烟并不密集。正当沈在考虑是否要派人去接触的时候,突然整个村子鼓噪起来,女人和小孩纷纷往山上跑去,而男人们则都拿着武器往村口集中,看情形似乎遭到入侵。果然,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冲出树林在村口出现,双方隔着石墙开始对峙,可村落这边只有二百来人,显然人数完全处于下风,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下,低矮的石墙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沈决定帮那些村落的人一把,他让大家穿好盔甲,并把仅有的十来匹马都集中起来交给火枪兵,大家悄悄向入侵者的身后模去。这时,双方似乎开始谈判,村里有人爬上石墙向对方喊话,双方交涉了一阵,并没有达成条件,接着那个喊话的就被一箭射下石墙,入侵者要开始起冲锋了。

沈当机立断,命令匆匆架好的大炮朝入侵者轰击,猛烈的爆炸声一下子把正要开打的双方都吓懵了,这时十几个火枪兵骑着马,带着数百个全副武装的水手,向入侵者的背后起冲锋,虽然在马上射击根本没有准头,但气势够吓人的,而且这些印地安人从没见过马,不知道是什么怪物,而沈他们又打扮古怪,人群中还时不时有东西在炸,每次爆炸都要死伤几个人,那些印地安人全被吓住了,直到沈的人马冲进人群开始砍杀才反应过来,但水手们手中的钢刀哪里是那些石器时代的武器可以抵挡的?一下子入侵者的队伍就被打乱了。村落的人开始也懵了,但看到这支从天而降的神兵居然是来帮自己的,一下子士气大振,他们本来以为这次是死定了,现在有救兵来了,马上冲出来配合。沈这边人本来不少,加上村落的人,人数对比一下子逆转了。入侵者的斗志在多重打击下马上垮了,有些机灵的开始脚底抹油,当一个穿着比较考究的入侵者被流弹击中倒地后,入侵者完全崩溃了,没跑掉的纷纷投降。

死里逃生的村落人对待帝王一样地接待了沈他们。随后,沈他们就在这个叫阿拉旺的小村驻扎了下来,尽管小村人口不多,但粮食还算充裕,不过沈还是派人从船上运来一些补给品,并在村口建起几个炮台。而经过这一仗,入侵者似乎怕了,并没有马上前来报复。利用这短暂的和平时期,沈尽可能多地和对方进行了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沈和这个村落的人也逐渐熟悉起来,尽管语言不通,但村落人一是出于感激,二也是因为害怕,对沈他们甚是恭敬,任何事情都是尽可能地配合沈他们。沈慢慢对当地情况有了一些了解,这些人是盖丘人,在印加王国里相对较少,经常受到占多数的昌盖人的欺凌。尽管近几年因为昌盖人内部出现纷争,而盖丘人日趋团结,渐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势均力敌的情况。但阿拉旺村这带的昌盖人势力依然很强大。

沈等人的到来,使阿拉旺小村顿时热闹起来,他们不仅给这个小村带来了安全,更带来了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丰富的生活用品,吸引了很多邻近的盖丘人前来阿拉旺小村交换生活用品,逐渐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而不甘心失败的昌盖人后来曾数次集结了数千人企图前来洗劫和报复,都在大炮和火枪、弓箭的打击下死伤惨重,后来再也不敢来了。为更有效地保护这个村落,在沈的设计和指挥下,盖丘人在村子周围建起了大宋式的城墙,还挖了护城河,而这过程吸引了附近大量相对零散居住的其他盖丘人来此定居,阿拉旺人口逐渐开始密集,到沈准备回国时,阿拉旺已呈现出一个城镇的雏形了,在此居住的当地人口从原来数百人展到了五千多人口。

在这里,不仅有交换物品的集市,吃饭喝酒的饭庄,打造农具、家具、武器、陶器的各种作坊,还有可以给人治病的小诊所及维护治安的军队。由于当地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沈的诱导下,他们开始学习中华文字,不过那些水手大多不识字,因此忙坏了那几个郎中,既要四处采药,又要帮人看病,还要教人学写字,他们成了阿拉旺最受尊敬的人。沈则更是国王一般,村落的长老们都愿意听他的命令,他参照大宋的法律,又考虑了当地的习俗,制定出一部当地的法律,而那支治安军也是以部分火枪兵和水手为基础,吸收了大量当地人建立起来的一支军队。

而在这过程中,沈对当地环境和事物的了解逐渐多了,比如当地棉花的纤维明显比大宋的要来得长,这种棉花不仅容易纺织,而且纺织出来的布料柔软又透气。当地的黄皮地瓜(其实是马铃薯)不仅皮薄,而且口味和外型都和大宋的相差很多,产量高而且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当地那种叫“可可”的东西制作出来的饮料又香又好喝。还有那种长满小金豆的棒子,煮熟后又甜又糯。当然还有一种从树上收集的汁水,把他涂抹在布料上可以防水,沈已经想到这可能就是橡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开始收集这种树的汁水,并按宗亮教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工,以方便保存。沈在阿拉旺留了近两年时间,收集各种作物的种子和橡胶,准备回国前,为长期保持和当地人业已建立的这种良好关系,沈留下了几乎一半的人和大部分的郎中,并和当地的长老共同推举了一个叫普录扎的人当这个地方的领。沈从当地招募了一些略懂水性的印地安人,还把几次战争中的俘虏挑选了一些人,补充到水手中,这才带着满满几大船的各种种子和橡胶回国了。

回来路线是先顺着赤道以南的洋流快前进,到达现在的巴不亚新几内亚后折向往北,到达当时的麻逸(现在菲律宾)一带后,沈知道离家不远了,这一带他太熟悉了,在麻逸稍做补给,就直奔福州,由于此时已经入冻,风向对航行很不利,到了福州已经过完年了。从家人口中得知,如今朝廷变法,很多事物每天都在生变化,而且沈复已经当了大官,他立刻和沈复取得联系。

宗亮得到消息,激动得抱着在场的醒言狠狠亲了一口,醒言赶紧让兵部派第二舰队护送沈北上。我在御书房接见了沈,听取了沈的报告后,我毫不犹豫加封沈为威远侯,沈复为永福侯,并承诺只要我在,永保他们一族富贵。

经过和宗亮、醒言及沈家兄弟的商谈,决定由沈带人到海南岛种植橡胶,沈船队的另外几个得力手下到广南一带种植橡胶,农林部属下专门设立特别司专管橡胶和长绒棉的生产、种植和收购,并把一批整编乡军、厢军时裁撤下来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胶军”去这些地方专门种植橡胶树和长绒棉。而棉花则先在海南、广南、台湾一带种植,玉米和土豆都是耐旱作物,则在一些山地多的地方推广种植。

同时在这些地方进行了的规划,由于橡胶树要五年后才能开始收割,而且只有二十年的树龄,因此必须加以严格规划各地的种植次序和层次。并且立法将橡胶和长绒棉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种子外流,对所有种植园进行封闭式管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