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三十九回 宝庆科考(二)

作者 : 婺州客

第三十九回宝庆科考(二)

我心里有主意了,站起来对杨太后说道:“太后放心,他们的事朕自会尽心。”我可不想让杨太后后再提什么其他想法给自己找不自在,马上带着两兄弟离开。回去后给考试院下了道谕,杨谷、杨石不需考试直接入太学。

宝庆三年六月底农各科目的考生确定完毕,总计考生一万零八十七名,其中农科报名最多,准考人数也最多,有五千六百一十九人,医科报名的最少,不过只要报名的基本都有资格考试,有三千三百二十人获得资格,工科报名的最多,但从审核结果来看,却实在良莠不齐,很多人根本毫无经验和基本常识,因此获得考试资格的人数反倒最少,只有一千多人。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准考证书送达每个考生手中。考试时间定在文武科考试结束之后,考生赴考路上可以凭准考证到沿途驿站免费食宿。

我非常渴望能从这些考生中现大批人才,中国其实自古以来就没缺过人才,只是很多统治者没有去使用或者没用对地方。这不,郑损就举荐了一个。

郑损因蒙古军入侵一事被撤了制置使一职,虽仍然当着四川安抚使,但还是战战兢兢,生怕我找他不自在。这天,他手下有个县官王象之向他报告,说自己编撰了一部书,希望郑损能帮他推荐给朝廷进行印刷刊行。郑损正要找个什么由头向朝廷表示表示,就让那人呈上来看看,一看之下大为惊异,郑损虽然胆小如鼠,但才学眼光还是有的。立即写了一个奏折,派了数十人把王象之连人带书直送京城向我表功。

看到这部叫《舆地纪胜》的书后,我不禁拍手叫好。该书有二百卷,以宝庆以前建置为标准,将南宋十六路地理分列为府州县历史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诗文等项,所记多高宗后之事迹,引文非常丰富,堪为一部国家地理方面的奇书。我立即召见了王象之,王象之来了之后又呈上《舆地图》十六卷,每路为一卷,以四川各州最为详实。看着堆在面前的书稿和图册,又看看站在边上这个已经略显苍老和佝偻的王象之,着实有些感慨,大宋有这么多有才华,有毅力的人才,却被一帮草原牧民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我把礼部侍郎陈振孙和高庄印书坊的周敦找来,现在印书坊已经全面交给周敦管理了,除了报纸的印刷外,只承接一些达官贵人编撰的书籍和诗稿之类的印刷业务,并专门在驿亭都附近设了一个店面,负责承接业务,收取报纸稿件,从驿站来的各类稿件也都汇总后交到这里。后来我索性把和《大宋京报》有关的其他几个机构合并了,成立了《大宋京报》报局,从翰林院、国子监调了几名翰林学士担任编辑,由当时刚从福建调到礼部任侍郎的陈振孙担任总编辑,这家伙可是个大藏书家。又把当年从廉正公署调到礼部的那些人简单培训了一下,把他们调过来担任采风(记者)。周敦担任经理负责业务经营,高庄印书坊则成了报社的直属印刷坊。

陈振孙和周敦气喘吁吁地赶到,我指着那些图书说道:“这套书籍立即刊印,期三千五百套,你们在报上宣传下,让各地书院都……伯玉你先注意听。”陈振孙字伯玉,这个书迷看到这么多书稿坐在地上就看了起来。

“象之(本来应该叫他的字以示尊重,不过他的字叫仪父,叫起来有点被人占便宜的感觉)任国子监司业,先随伯玉一起做此书印刷前的校对事宜,此书刊行后朕另有重用。”

当天我把王象之留吃饭,聊了下他的家境、编书的经历和目前四川的情况,不禁又是一阵感慨。王象之和很多很多当时的官员一样,适合当学者而不适合做官,他庆元二年就进士及第了,宝庆元年任潼川府文学,后任知县。如今五十有余,知县任上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编书上面,对政务几乎很少过问。虽学问很好,但治理一县却没什么作为。

但不管怎么说,此人才学上是很了不起的,只要用对地方,必有大作为。这也是当前各级官员的通病,而这次新式科举考试,无疑是我改变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关键之举。

文科考试由于出题方式与以往大为不同,考生们对此议论颇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坚决反对,并投书报纸表示不参加考试,以此进行抵制,不过人数不多;一类是有条件赞成,赞成这种实用主义的考试方式,但反对对其他科目考生的优待,甚至反对其他科目的考生参加考试,这种人占大多数。还有一种是虽参加考试,但反对如此考试,而且直接把反对的意见写上考卷,这样的人也不少。当然坚决支持的也有,而且是真正认真答题,对时事的评论也是客观中肯,不过人数极少,只有寥寥几个而已。大部分考生的时事评论语言相当谨慎,甚至充斥很多阿谀之辞,内容空洞无物,看得出完全应付而已。

整个阅卷批卷工作让考试院、国子监的那帮大儒们伤透脑筋,经过三个多月的忙碌,才从茫茫考生中点出百余人参加殿试。殿试由我亲自主持,状元是来自浙江金华的考生蒋孝明,他对台湾建府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并对崖州的建设也提出设想,还以台北知县的角度写了一篇施政报告。当我问他是否愿意到台湾任职,这个楞小子毫不犹豫就点头了。

而榜眼是庆元府考生余耀庆,他居然别出心裁,提出一个舟山渔业的展规划,还提出了远洋捕捞的设想,建议朝廷组建起一只远洋捕捞船队到外海作业,并对可行性做了分析,提出冬储冰夏捕捞的经济性。这是个牛叉人,我当他担任了舟山知县。

探花是荆湖南路经略使何自道的儿子何戎,他是广南宜州人,文章切中时弊,对广南多民族环境的施政提出了比较中肯的看法和意见,并对当地的物产进行了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地展当地经济的设想,表示愿意到广南一带任职,广南一带当时算是相当贫瘠的地方,我当然也同意了。文科三甲的官职居然不如一些名次远不如他们的考生,看起来有些搞笑,但谁都明白,我其实是在培养、历练他们,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