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三十八回 庆元科考(一)

作者 : 婺州客

第三十八回庆元科考(一)

英王和公主我赐了府邸,让他们继续享有原来的待遇及封号,他们府邸的卫兵和仆人尽可能安排西夏人。耶律和去礼部担任侍郎,让他先协助李德诚整理、编撰、保护辽、夏两国的历史文献及文化典籍,以使两国文化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这件事让他们感动得涕泪交加。而大部分西夏难民则被孟珙留下帮他养马了,这些人对南方的生活过不惯,留在那边也是个不错的安排。

蒙古人很快知道了西河口的事,这使他们加深了对大宋的敌意,更收起了过去的轻视,但由于成吉思汗刚刚去世,他们内部并不平静,暂时没有采取行动,但命令李全部动战事,以报复此事。尽管大部分禁军刚刚装备火器,对火器的性能不熟悉,但这一带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我又把皇家近卫军的重炮团也调到了海州附近,加上独立师对其侧翼的骚扰,李全在吃两次大亏后马上老实了。

兵部迅按目前的军事态势调整了兵力部署和各军军长的人选。先在海州至徐州至归德一线摆下三个军应对李全,分别是岳珂的第一军,徐晞稷的第二军,李熙铭的第三军,近卫军重炮团留在海州附近,暂时由第三军指挥。从归德至许州到邓州摆了两个军一个独立师,独立师居中,赵湘善的第四军和刘广螽的第五军居于独立师两侧,并调皇家近卫军的骑兵师至建康,以便随时支援他们各部。

吸取这次被蒙古人偷袭的教训,把孟珙提升为第八军军长,军部设在武休,他的防区现在同时和蒙古军、金国接壤。周梦翎任第七军军长,驻防饶风岭一带,监视金国京兆府方向,吴黔的第六军驻扎在兴元,负责监视金国凤翔府一带。

军械司分别在重庆府、江陵府设立军械造办处,加紧军工生产。并在平江府、福州、广州各建一个船厂,按“神舟船”的图纸打造新式战舰,用以替换旧战舰。船厂采取公私合股方式,吸纳民间资金以减少财政负担。

同时整编各地厢军为警备军,警备军最大编制为师,分驻各路治所,指挥权交由各路制置使,以后各路经略安抚使不再兼任制置使,制置使由枢密院任命,减少警备军的杂役任务,使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职责是负责清剿各地土匪武装,功能类似现在的武警。取消其他诸如乡军、藩军等建制,将其中一部分转为地方治安军,功能类似警察,不装备火器,负责当地治安、缉拿盗匪等事宜,治安军长官由当地主官任命。

而海军的第一舰队移防海州,在海州设立军港,第一舰队的任务就是直接对李全的所有沿海港口动攻击,摧毁他的水军力量,切断他的海上运输线。在舟山建立海军第三舰队,任务是拱卫京畿并协助第一舰队封锁李全的海上出路。第二舰队驻扎在福州协防台湾。

同时军队废除原来花样繁多的各种复杂品衔,采取了新军衔制,从低到高分为新兵、列兵、士兵、上士(以上每年自动晋升一级)、士官(最低级军官,相对班长职务)、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以上基本每三年晋升一级)、准将(一般授予旅级军官)、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而目前各军军长最高只授中将衔,上将、大将、元帅目前全部空缺,而且军长中只有第一军岳珂,第三军李熙铭及第四军赵湘善这三个被授予,醒言是皇家近卫军军长,又有战功,也授予了中将。

其他各军军长都是我这一、两年6续换上的,只有少将军衔,而彭义斌的独立师成立以来四面出击,在河南、山东一带干得不错,也授了少将军衔。海军的何宝胜干得不坏,授了少将,第二、三两个舰队的统制只给了准将。

而军人的薪俸则是薪饷和禄粟相结合,薪饷按官职用宝钞或金银货币按月放,禄粟按服役年限和军衔用粮食(粮食也按月放)、丝绸、布匹按年放。这样,军队的兵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目光从军事转道内政方面,由于制版和宝钞纸张以及套印技术等问题,宝钞行一拖再拖,直到宝庆三年七月我才看到样钞。宝钞大小、样式类似今天的纸币,也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一百贯的宝钞正面是太祖的头像,头像边围绕两条张牙舞爪的龙,头像上面印着“大宋帝国宝钞”,面值文字为隶书的“壹佰贯”,下面印着阿拉伯数字背面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对着光线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元宝图案,元宝着九道光芒,元宝图案下方有“大宋宝钞”四字,水印分两种,一贯和一贯以上面值的均为元宝图案,一贯以下的是铜钱图案,铜钱上有“大宋宝钞”字样。

由于套印技术的原因,宝钞主要采用了红黄四色,图案中一百贯是太祖,五十贯是高祖,十贯是我,五贯是孔子,一贯是老子。而五百钱下面这些则是各种神兽,比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十钱是麒麟。图案笔画柔和细腻,印刷相当精美。要印刷完成估计要到年末,于是决定分两次行,在十月行第一批,其他在宝庆四年一月再行。

宝庆三年八月底,开始了我即位以来第一次科举考试,对此我高度重视,因为这次将分科进行考试,除原来的文科外、武科外,增设了工科、农科及医科。考试方式和题目类型从一月开始,每期报纸都给予了一定的篇幅加以说明。

文科考试修改了原来的考试模式,以考能力为主,知识的广博度为辅,第一题题目是提供一个县的人口、环境、地理位置、物产等资料,要求考生以一个县令的身份做出一篇施政方案;第二题是以“贞观之治”为背景,要求分析其得失和优缺点;第三题是以目前局势为题,写一篇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第四题更刺激,评论朝廷当前的政策得失。

武科简单,先考一篇文字,对西河口之战的看法。二考武艺,马术等。

工科也考一篇文字,给出一篇错字连篇的文章,找出错别字,然后写一篇制造某种器具的设想,或画一张设计图纸。

医科由太医院出题,先考各种医学常识,再提供一些药方,要考生加以分析,之后假设一个病历,由考生写出治疗方案和药方。

农科由于涉猎范围比较广,细分了各个专业,比如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考生按专业进行考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方面农林部自有一套考试办法,我也没有干预。

为这次考试我专门成立了考试院,一改以往的录取模式。除文科和武科分级考试,即先乡试再会试最后殿试,其他各科不设乡试,而是先寄一份自我介绍给考试院,说明自己经历及目前从事的行业,再由考试院签准考证明,收到准考证明的即可入京参加会试,会试通过的按名次进入专门的太学学习。会考的前二十名进行殿试,殿试的前三名授予七品以上官职,前十名授予九品以上官职,其余的也进入太学。

考试院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消停过,宗亮、陈窈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加入到考试院参加预审,后来醒言也加入了,我把沈从龙也调了过去帮忙,最后我自己都不得不抽出时间加入。整个大宋都疯了,数万封来信快把考试院给淹没了,一些富商大贾透过各种关系也想从这些非传统科目入仕。这不,杨太后来找我了。

那天刚下朝,清荷就告诉我,杨太后有请。妈的,每次这个后妈有请我就得放点血,上次那音乐盒这老不死的一口气问我要了八个,心疼得我直哆嗦。她也不想想,几十个音乐盒老子就能从那帮财主手中淘换数百万银子加上东西啊。哎,算了,只要她不在政务上烦我,钱就让她捞点吧。

我想得倒挺美,没想到这次老娘们真就来问我要官了。她想利用这次机会让那两个宝贝侄子当官,杨谷、杨石想从文科或武科入仕肯定是没戏的,他们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么多年一直靠给杨太后拍马屁打秋风过日子。史弥远当权封给他们的爵位不小,都是国公,可那是虚衔,想要实权那是没门。我主政以后,因为根基不稳,除了宗亮我让他当了尚书,醒言一直在参事和侍郎的位置徘徊,当个近卫军军长不知有多少人想方设法挤兑他,要不是五马山一仗建立奇功,估计也要被那些朝臣给拱下去。

如今政局逐渐稳定,我说话越来越算数了,老娘们开始为她的娘家人打算起来了。看着垂头站在一边的这两兄弟我没说话,我其实对他们并不反感,他们不是那种飞扬跋扈的人,有时甚至有些窝囊。不管怎么说,杨太后对我的承认是我皇位是否安稳的最有力的保证,我用不着为这点小事得罪杨太后。

我问他们想做什么官,杨谷、杨石对看了一眼不敢说话。我让周围服侍的人全都出去,看屋里就我们四个人了,我直截了当地说道:“现在就我们一家人在,没外人,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不用害怕,怎么说都成,我不会怪罪。”杨太后听了这番话不由一阵感动,心说要是济王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由对眼前的皇帝亲近了几分。我可不知道杨太后心里怎么想,我也不是真有那么孝顺她,只是想尽快解决,懒得在这里和他们罗嗦。

杨谷、杨石鼓起勇气说道:“我们想进太学,不是原来的那太学,是工科的太学。可我们什么都不会,所以想请管家帮帮忙。”

不但杨太后愣住了,我也愣住了。他们哪怕跟我说要做左丞相我都不会这么吃惊。

我和杨太后都奇怪地看着他们,不明白他们在想什么,难道这两个纨绔转性了,也想干正经事了。杨谷说道:“太后、官家,诗词歌赋、经世济民那些本事我们没有,也学不会,我们对全尚书和陈窈参事的那些本事很是佩服,他们的本事既好用又好玩,可我们什么也不懂,所以想跟着学学。”杨太后听了他们的话脸色颇为难看,虽说有宋以来士农工商并举,工商业总算有了抬头的机会,但此政策的原始出点是建立“民富足而不知反”的想法上,当然后来政府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这一政策一直得到延续和展,但士子文人们骨子里还是存在薄工轻商思想,杨太后脸色难看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因为杨谷说出了工科最显著的特点:好用,好玩。好用不用多说,好玩看起来有点玩物丧志的意味,但好玩也意味趣味性、商业性、和普及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