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无间道 早早跨过奈何桥 职场叫人难

作者 : 北行剑客

中国人自古有避人名讳的讲究。有一则笑话说某县太守名叫田登,于是禁止大家说“登”,进而甚至连“灯”都不准说。点灯名曰“放火”。元宵节放花灯,县衙贴出告示:“元宵节照例放火三日。”县民们便笑道:“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至于历朝历代皇帝们为避名讳改名造字的故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现在是新时代了,虽然避名讳的恶俗有所改进,但却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时,为了“准确”地称呼一个人,确实要费不少脑筋。

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班后最头疼的事就是如何称呼同事。能搞清楚对方职务的,叫起来还比较省事。什么张处长、李科长的,好叫人家也爱听。但碰到没有职务或不清楚职务的,就比较费事了。但见了面又不能不张嘴啊!没办法,只好按在家时的习惯,凡是比自己大的叫一律叫张哥、李姐什么的。这样,好歹算是过了见面关。但时间一长,叫的人多了,公司领导不愿意了,于是话:公司是工作场所,一天到晚哥哥、姐姐的成何体统?!以后一律叫名字。领导说归领导说,直呼同事名字那是洋人的习惯,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是张不开嘴的。那咋办?还好,除了职务,还有职称。如张工、李工的,叫起来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如果实在搞不清楚,那就往大里叫吧,不论是谁,称经理、处长的,别人也不会反对。反正就地给人封个官,也不花自己的钱。

不过在职场上即使对有职务的人称呼也经常会碰到难题。比如,一般大一些的国企会有一位纪检组长(还不如一般企业的纪委书记,简称某某书记来得痛快),和公司副总经理级别一样。其他副总则可顺顺当当地叫某某总,但这位先生你就难叫了。叫某某组长?显然不太合适,组长这顶帽子实在太小。知道的是国企的老总,不知道还以为生产队的小组长呢。也叫某某总?实在是过于牵强,他毕竟不是副总经理嘛,称其为总,到底总在哪里没有出处。但因某某总要比某某组长好听,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称其为总的。

最乱的称呼,则要算有些返聘老专家的单位了。由于这些老专家来自不同单位,退休前又都有职务,所以一般都按原职务称呼。你听吧,在一个单位,有的叫李院长,有的叫张局长,有的叫武总,有的则称马司长。实在没有职务的,那就一律称总,或者叫李老、王老等(注意绝对不能叫老李、老王。在中国有地位的老年人称为某老,无职无权的老年百姓才叫老某,两字顺序一变,意思截然不同)。

对于老总这个称呼,记得在战争片里,百姓称伪军都叫老总,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一些当官的,也喜欢别人称总。所以,现在的中国,可谓天下江山一片总啊!

其实最难叫的要算那些助理级别的人啦。像政府里面设有好多市长助理、县长助理之类的职务。这类职务比中层干部高半格,但又够不上领导班子级别。这下可叫人犯难了。比如碰上一个市长助理,称其为某某助理,显然满足不了他的虚荣心。但直接叫他某市长,又好像故意拍马屁。在现实中,往往是这样的情景。对助理该叫市长还叫市长,如果他自己过意不去,则会及时做出解释:唉,不是市长,是助理。话是这么说,神情却和市长是一样的。所以,如果碰到类似情况,还是往大里叫不会出错。

如果你不幸碰上单位里的一把手姓付,或副职姓郑,那你就惨了。

照理说,人的名字理所当然是被人叫的。但直呼其名,特别是直接去姓叫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那可是相当不一般的关系,一般只有直系亲属才会这样叫。如果在单位,特别是异性同事之间,如果直呼名字(不带姓的),则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暇想。如是,所以要谨慎呼之。但这里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夫妻之间,应该是关系最铁的了吧。可是很多夫妻相互之间称呼,都是连姓带名的叫,似乎这样才觉得亲热。怪吧。

你说咱活得累不累,连叫个人都这么费劲。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职场无间道最新章节 | 职场无间道全文阅读 | 职场无间道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