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 第五節

作者 ︰ 盧梭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第五節我認為,小孩子是學不懂你教他的那些寓言的,因為,不論你怎樣努力地把那些寓言寫得很簡單,然而由于你想通過它去進行教育,所以就不能不在其中加上一些小孩子無法理解的思想,而且,那些寓言雖然是寫成了詩體便于背誦,但詩韻本身反而使它們更難于理解;所以,寓言寫是寫得很有趣了,但因此也就犧牲了它的鮮明的寓意。有許多的寓言是孩子們根本無法讀懂的,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無用處的,然而由于在一本集子里這樣的寓言是同其他的寓言混在一起的,所以你也沒頭沒腦地叫他們把這些寓言拿來學習,現在,姑且把這樣的寓言撇開不談,我們在這里只談那些似乎是作家專門為小孩子所寫的寓言。在拉•封登的寓言集中,我只知道有五、六個寓言是洋溢著孩子的天真氣的;我現在把這五、六篇寓言中的第一篇寓言做例子來談一下,其原因是這一篇寓言既適合于各種年齡的人,而且也最能為孩子們所理解,學起來也最感興趣,所以,作者才特地把它選出來放在他那本集子的前頭。假使作者的目的是要這篇寓言能夠為孩子們所理解,能夠使他們讀了以後感到很高興和受到教益,那麼,這篇寓言當然就是他的一個杰出之作了,因此,請允許我用幾句話在這里把這篇寓言逐行逐行地分析一下。烏鴉和狐狸寓言「烏鴉先生在一棵樹上歇息,」「先生!」這個辭本身是什麼意思?把它放在一個專門名詞之前表示什麼?用在這里又是什麼意思?什麼叫「烏鴉」?為什麼說「在一棵樹上歇息」?我們的說法不是「在一棵樹上歇息」,而應當說「歇息在一棵樹上」。因此,就必須講一講詩歌的倒置法;就必須說一說什麼叫散文,什麼叫詩。「它嘴里含著一塊女乃酪。」什麼女乃酪?是一塊瑞士女乃酪,還是布里女乃酪或荷蘭女乃酪?如果孩子從來沒有看見過烏鴉,你怎樣才能給他講清楚烏鴉的樣子呢?如果他看見過烏鴉,他又怎能想象烏鴉把一塊女乃酪含在嘴里呢?所以應該按照自然的樣子來描述。「狐狸先生被美味所引誘,」又來一個「先生!」對狐狸來說,這個頭餃真是很合適!它可以說是玩弄花招的行家。應該講一講什麼叫狐狸,把它們真正的性格和平時出現在寓言中的性格講清楚。「引誘」這個字眼平常是很少人用的。應該加以解釋;應當說明只是在詩里才用這個字眼。要是小孩子問你為什麼詩歌和散文的說法不一樣呢?你怎樣回答他?「被女乃酪的美味所引誘!」這塊女乃酪是含在歇息在一棵樹上的烏鴉的嘴里,要有多大的氣味才能使樹叢或地洞中的狐狸聞得到!正確的判斷在于有可靠的依據,在于能分辨別人所說的事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所以,你能不能用這句話來訓練你的學生掌握這個判斷事物的精義呢?「向烏鴉這樣說︰」「這樣說」!狐狸能說話嗎?它能講烏鴉講的那種語言嗎?聰明的老師,留心一點,要慎重地考慮考慮才回答;你回答的話,其關系之大是你想象不到的。「喂!你好,烏鴉先生!」「先生!」小孩子看見你把這個稱呼當作笑話來用,以至不知道它是一種尊稱。說「烏鴉先生」的人要費很大的功夫才能把加在「烏鴉」前面的冠詞「德」(de)解釋得清楚。「你多美呀!我覺得你多好看啊!」沒有用處的重復話。小孩子看見你用另外的辭來重復同樣的事情,也就會學到講無聊的話。如果你說這種多余的話是作家的一種藝術手法,以表達狐狸是有意用這些話來大大地夸烏鴉一番,這種解釋可以對我說,然而對我的學生說,就是很不適宜的。「不要撒謊,要是你的歌喉」「不要撒謊!」這麼說,你有時候是撒過謊了的嗎?如果你告訴孩子說,只因狐狸撒了謊,所以它才叫烏鴉「不要撒謊,」孩子听了以後將作何感想呢?「配得上你的羽毛,」「配得上!」這是什麼意思?叫孩子把聲音和羽毛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加以比較,你看他怎麼能理解你的意思。「就讓你做這林中的百鳥的鳳凰。」「鳳凰!」什麼叫「鳳凰?」我們在這里突如其來地又談起虛妄的古物,差不多好象講神話了。「林中的百鳥!」多麼形象的話啊!阿諛奉承的人用雅致的辭把他的話說得很高尚,以便更易于誘惑別人。一個小孩子懂不懂這種妙處呢?他是不是知道,他能不能知道什麼是高尚的說法,什麼是鄙俗的說法呢?「听到這些話,烏鴉樂得忘乎所以,」必須要親身經歷過十分激動的情緒之後,才能體會這個成語表達的狀況。「于是,為了顯示他美妙的歌聲,」不要忘記,為了要懂得這一行詩和整個的寓言,孩子就要听一听烏鴉的聲音究竟是美在哪里。「把嘴一張開,女乃酪就掉到地上。」這一行詩寫得真好,單單從詩韻的和諧上就可以想象那種情景。我看見了一只怪嘴張得大大的,我听見了女乃酪從樹枝中掉到地上的聲音;不過,這種優美的地方對孩子來說是莫名其妙的。「狐狸抓著女乃酪,說,我的好先生,」瞧,好心竟變成愚蠢。當然,你馬上會教育孩子的。「你要知道,所有阿諛奉承的人」籠籠統統的說法,我們是不懂的。「都靠他所吹捧的人生活。」一個十歲的孩子是根本不懂得這一行詩的。「花一塊女乃酪學這個教訓,真是值得。」說得很清楚,意思也很好。然而也可能有少數的兒童要把一個教訓和一塊女乃酪拿來比較,因而就寧可要女乃酪而不要教訓的。因此,應該使他們明白這樣說法不過是一種笑話。孩子們哪里懂這種妙處!「烏鴉又羞又氣,」又說重復話了;這一次就無法辯解了。「發誓——可惜晚了——從今不再上這種當。」「發誓!」哪里有那樣傻的老師敢向孩子們講發誓是怎麼一回事情?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愛彌兒最新章節 | 愛彌兒全文閱讀 | 愛彌兒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