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 第四節

作者 ︰ 盧梭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里就是黃金屋,這里是$$

第四節在生命開始的時候,記憶力和想象力尚處在靜止的狀態,這時候,孩子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對他的感官起影響的東西;由于他的感覺是他的知識的原料,所以要按照適當的次序讓他產生感覺,這就要培養要他的記憶力,使它有一天能按同樣的次序把這些原料供給他的智力;不過,由于他只知道注意他的感覺,所以先給他清楚地指出這些感覺和造成這些感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就夠了。他什麼東西都想去模一模,什麼東西都想去弄一弄︰他這樣地動個不停,你絕不要去妨礙他,因為這可以使他獲得十分需要的學習。正是這樣,他才能學會用看、模和听的辦法,特別是把看見的樣子和模著的樣子作一個比較,以及用眼力來估計他用手指模一下會有怎樣的感覺——學會用這些辦法來了解物體的冷熱、軟硬和輕重,來判斷它們的大小、它們的樣子和能夠感覺出來的種種性質。我們只有通過行動,才知道有些東西不是同我們一體的;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我們才能獲得遠近的觀念。一個孩子因為沒有這個觀念,所以不管物件是挨在他身邊或是離開他一百步遠,他都沒有分別地伸手去拿。他是那樣地使勁,以至在你看來認為是一種指揮的信號,是命令物件到他身邊,或者命令你把它拿到他那里;其實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最初出現在他腦子里的東西,然後又出現在他的眼楮里,而現在他認為就在他的手指前邊;他只能想象他伸手即可觸及的距離。因此,應該使他們常常走動,把他們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使他們感覺到地方的變換,以便使他們學會怎樣判斷距離。當他們開始能夠分辨遠近的時候,就需要改變方法,就不應當喜歡抱他們到哪里,就抱他們到哪里,也不應當照他們的意思高興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因為,只要他們的感覺沒有弄錯,他們的行動就要隨原因而改變。這種改變是值得注意的,需要加以解釋的。當別人的幫助對于滿足需要成為必要的時候,由于這種需要而產生的不舒服感覺,就用信號表達出來。孩子之所以啼哭,就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哭的時候很多,這是必然的。他們的種種感覺既然是感性的,所以當他們感到舒服的時候,他們就不聲不響地享受,當他們覺得難過的時候,他們就用他們的語言說出來,要別人來解除他們的痛苦。只要他們是醒著的,他們差不多就不能夠處在無感覺的狀態;要麼,他們是睡著的,否則就有所感受。我們所有的一切語言都是藝術品。長期以來,人們就在探尋是不是有一種人人共同的自然語言。毫無疑問,這樣一種語言是有的,那就是孩子們在懂得說話以前所用的語言。這種語言不是咬清音節發出來的,但他們的聲音是有抑揚的、響亮的、可以理解的。由于使用了我們的語言,就使我們對這種語言加以輕視,竟至把它完全忘記了。我們對孩子們進行研究,馬上就會從他們那里重新學會這種語言。乳母就是教我們學這種語言的老師;她們听得懂她們所哺育的乳兒所說的一切話,她們能夠回答他們,她們和他們都能清楚地了解對方的談話;雖然她們說的是一些字眼,但這些字眼完全是沒有用的;他們听懂的,並不是這些字眼的意思,而是伴隨這些字眼的聲調。除了聲語之外,還有手勢語,其效力並不比前者差。不過,這種手勢不表現在孩子們的柔弱的手上,而表現在他們的臉上。在這些還未長成的臉上竟有表情,這是很令人驚異的︰他們的面貌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隨時變化著,你可以在他們的臉上看見微笑、**和恐懼象閃電似地出現,又象閃電似地消逝;每一次都使你覺得,你所看見的是另外一個面孔。他們面部的肌肉當然比我們面部的肌肉更靈活。然而,他們的眼楮卻很遲鈍,差不多是一無表情的。在他們那樣的年齡,只有物質的需要,所以他們的信號應該是這種形式︰感覺表現在臉相上,而感情則表現在目光上。由于人最初是處在艱難和柔弱的境地,所以他最初的聲音是悲泣和啼哭。嬰兒覺得他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于是哭起來,懇求別人的幫助;如果他餓了或渴了,他就啼哭;如果他太冷了或者太熱了,他就啼哭;如果他需要活動,而人們又硬要他休息,他就啼哭;如果他想睡,而人們又打擾他,他就啼哭。他的生活愈不能由他支配,他就愈是經常地要求人們對它加以改變。他只有一種語言,其原因,可以說是由于他身上只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由于他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所以他還不能辨別它們不同的感受;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對他來說都能形成痛苦的感覺。這些哭聲,人們認為是一點也不值得注意的,然而從其中卻產生了人和他周圍的一切環境的第一個關系︰用來構成社會秩序的那條長長的鎖鏈,其第一環就是建造在這里的。當孩子啼哭的時候,他是感到很不舒服的,他有他自己不能滿足的某種需要︰我們要進行觀察,研究他需要什麼,找出他的需要之後,加以滿足。當我們研究不出他需要什麼,或者不能加以滿足的時候,他就繼續啼哭,而我們感到厭煩;于是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然就輕輕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他還是啼哭,我們忍耐不住了,于是嚇他;粗暴的保姆有時候還打他。在他開始生活的時候,他所受到的奇怪的教育就是如此。在那些討厭的哭哭啼啼的孩子當中,我曾經看見有一個就是這樣挨保姆打的,這件事情,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馬上閉嘴不哭,我以為他是被嚇倒了。我心里想,這個孩子將來也許是一個奴隸成性的人,只要用嚴厲的手段就可以逼著他干這干那的。我想錯了;這個挨打的孩子,憋著一肚子憤怒,連呼吸也呼吸不出來;我看見他臉都變青了。隔了一會兒,他大聲地哭起來,象這樣年紀的孩子,他所有一切的怨恨、憤怒和失望,在那高昂的哭聲中都表露出來了。我擔心,他這樣激動是會氣死的。如果說,我懷疑過在人類的心中是不是天生就有正義感和非正義感的話,單單這個例子就足以使我消除我的懷疑。我相信,假使有一塊火辣辣的炭偶爾掉在這孩子的手上的話,也許他覺得,還沒有象輕輕地、然而是存心侮辱地打他一下那樣痛咧。孩子們的這種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是需要十分小心地對待的。波爾哈維認為,小孩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痙攣性的,因為他們的頭按比例說來比成人的重,他們的神經系統比成人的散布得廣,神經質的人最容易受刺激。千萬不要讓僕人們接近孩子,因為他們常常使孩子感到厭惡,感到惱怒,感到心煩;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比空氣和季候的傷害,還危險一百倍。要是孩子們只是在事物方面而不是在意志方面受到阻礙的話,他們是不至于表示反抗或憤怒的,而且是能夠保持身體健康的。所以,為什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的孩子,同那些自以為用時時刻刻干預他的行動的辦法能培養得更好的人的孩子相比,不僅不那樣的虛弱多病,反而更結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不過,始終要注意的是,在順從他們的心意和違反他們的心意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孩子們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你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的;他們的啼哭,以請求別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別人侍候他們告終。這樣,由于他們本身的柔弱,所以他們起先是想依賴,隨後才想駕馭和使役別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由于他們的需要,而是由于我們的服侍,在這里我們開始發現了不是直接由天性產生的道德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從這頭一年起就必須分辨,他們做出那樣的表情或發出那樣的哭聲,究竟有什麼秘密的意圖。當小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听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他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所以,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樣做,他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含意,這種提示方法是適合于他的年齡的,而且還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可以啟發他明白這一點。聖皮埃爾神父稱成人為「大孩子」;我們可以反過來把小孩叫「小大人」。這些提法,作為箴言來說,有它的真實性,但作為原理,就需要加以解釋了。不過,當霍布斯、稱壞人為「強壯的孩子」時,他就把事情簡直說反了。所有一切的壞事都是來源于柔弱,孩子之所以淘氣,只因為他是很柔弱的;假使他的身體健康有力,他就會變得挺好的︰事事都能干的人,絕不會做惡事在萬能的上帝的一切屬性中,沒有善這樣一個屬性,就很難想象有上帝。凡是承認兩個原理的人,總是認為惡不如善,沒有這種認識,他們就會做出荒唐的假設。請參看後面《一個薩瓦省的牧師的信仰自白》。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和惡。使我們喜善恨惡的良心,盡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沒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發展。在達到有理智的年齡以前,我們為善和為惡都不是出于認識的;在我們的行為中無所謂善惡,盡管有時候在感情上能對別人涉及我們的行為分辨善惡。一個孩子總想搞亂他所看見的東西;凡是他能拿到的物品,他都把它打個粉碎;他象捏石頭似地捏著一只鳥,把鳥兒捏死了,他還不知道他干了什麼哩。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哲學家用人類天生的缺陷、驕傲、好勝、自尊和邪惡來解釋這種現象;也許再補充一點,說什麼由于孩子感到自己的柔弱,所以巴不得做一些用勁的動作,親自實驗一下自己的力量。可是,請看一看那衰弱多病的老年人,由于人的生命的循環,又使他回到了孩子們那樣的柔弱狀態,他不僅常常是一動不動地、安安靜靜地呆著,而且還希望他周圍的一切也是那樣的平靜;有一些小小的變動,就會使他感到混亂和不安,他希望看到宇宙萬物都是那樣的寧靜。如果起因沒有改變,為什麼與同樣**相聯系的同樣軟弱在老人和小孩之間會產生這樣不同的結果呢?如果不是由于老人和小孩的身體狀況不同,那麼,又到什麼地方去找這種變化的原因呢?就生命的活力說,這兩種年齡的人都同樣是有的,然而在孩子的身上正在發展,在老人的身上正在消逝;一個在成長,一個在毀滅;一個是走向生活,一個是趨向死亡。聚集在老年人心中的活力,正在衰退;然而在孩子的心中,活力卻極其旺盛,正在向外擴張,可以說,他覺得他的生命足以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活躍起來。不管他是在制作什麼東西還是在破壞什麼東西,這是無關緊要的;只要他能改變事物的現狀就夠了,所有的改變都是一種活動。如果說在他身上似乎是破壞的傾向較多,其原因也不在于邪惡,而是由于制作東西的活動總是遲緩的,而破壞東西的活動由于是比較的迅速,所以更適合于他的活潑的性情。造物主在把這種生命的活力賦予孩子的同時,又小心翼翼地只讓孩子們輕輕地去使用這種活力,以免造成危害。但是,一旦他們把周圍的人都看作工具,他們就會依賴這些人去進行活動,就要利用這些人去追求他們的**,彌補他們自己的弱點。他們之所以變得討厭、蠻橫、傲慢、搗亂和不服管教,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所以有這種發展,並不是由于他們有天生的治人的心理,而是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使他們形成了這種心理;因為,不需要多麼久的經驗,他們就會感覺到,用別人的手去干活,只消動一動嘴就可以移動萬物,是多麼舒服。在長大的時候,他們就獲得了力量,就沒有那樣的擾嚷不安、動個不停,就能夠大大地自己克制自己。精神和**可以說是取得了平衡,而大自然要求我們的也只是為了保持我們自身所需要的活動。但是,使役他人的**,並沒有隨著產生這種**的需要而消滅。駕馭他人的心理喚起和助長了人的自尊,而習慣又加強了這種自尊的心理。這時候,奇異的幻想便跟著需要而產生;這時候,我們的偏見和個人的見解就扎下了最初的根。一旦明白了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是在什麼地方離開了自然的道路的;我們要看一看,要堅持這條道路應該怎樣辦。孩子們不僅沒有多余的力量,甚至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滿足大自然對他們的要求;因此,必須讓他們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這些力量,他們是不至于隨便濫用的。這是第一個準則。一切身體的需要,不論是在智慧方面或體力方面,都必須對他們進行幫助,彌補他們的不足。這是第二個準則。在給他們以幫助的時候,應當只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絕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因為,胡亂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實現,也不會使孩子們感到難過。這是第三個準則。應當仔細研究他們的語言和動作,以便在他們還不知道裝佯的年歲時,辨別他們哪些**是直接由自然產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來的。這是第四個準則。這些準則的精神是,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這樣,盡早就讓他們養成習慣,把他們的**限制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們就不會嘗他們力不從心的事情的苦頭了。這里,我們又找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新的理由,說明為什麼只要注意到不讓孩子有跌倒的危險,不讓他們的手接觸一切可以傷害他們的東西,我們就應該讓他們的身體和四肢絕對自由。身體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縛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數少些。只知道身體需要的孩子,只有在受到痛苦的時候才會哭;這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他什麼時候需要幫助,而且,如果可能的話,馬上就給他以幫助。但是,如果你不能夠解除他的痛苦,你就應當鎮鎮靜靜的,切不可用撫弄的辦法叫他不哭;你對他的寵愛不僅醫不好他的肚子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樣取得你的疼愛,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隨他擺布,他就變成了你的主人,這一下全都完了。孩子們在活動中受到的阻礙愈少,他們哭的時候也愈少;你對孩子們的哭愈是不感到厭煩,你就愈是不會為了要使他們不哭而自找罪受;你少去嚇他們或者慣他們,他們也就沒有那樣的膽怯或倔強,也就能夠更好地保持他們的自然狀態。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孩子們哭的時候就讓他們去哭,而是一听見他們哭就殷勤地去撫愛他們,所以才使他們一陣陣地猛然哭起來;我的證明是︰沒有人管束的孩子,是不象其他的孩子那樣愛哭的。我絕不贊成大家因此就放下孩子不管了,相反,應該首先就要預料到他們想做些什麼,不要等到他們哭起來的時候才知道他們有什麼需要。但是,我也不願意使他們誤解了對他們的關心照料。因為,他們一知道他們的啼哭有那麼多用處以後,他們為什麼不采用哭的辦法呢?當他們知道,你要他們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們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後,他們索取的代價竟那麼高,以致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們就會拼命地哭,弄得精疲力竭,甚至哭死為止。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地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麼東西,那麼,這樣的哭就只是由于習慣或執拗的脾氣。這不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是由保姆造成的,因為她不知道對孩子的一再啼哭要加以忍耐,所以結果反而使他哭的時間大為增加,她沒有想到,今天雖使孩子不哭了,但卻使他明天哭得更凶。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這個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你也不去理他。誰也不喜歡做白費氣力的事情,就連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在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你們堅定的程度比他們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們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這樣,你們就可以使他們哭的時候要少些,使他們養成習慣,只有在痛得不得已的時候才哭出來。此外,當他們由于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有一個辦法是準可以阻止他們繼續哭下去的,那就是︰用一個好看和吸引人的東西去分他們的心,使他們忘記了哭。大多數保姆都通曉這個藝術,如果做得適當的話,是很有用處的;但最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們是有意分散他們的心,要讓他們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們是在注意他,所有的保姆笨就笨在不能做好這一點。所有的孩子斷女乃的時間都太早。什麼時候長牙,什麼時候才應該斷女乃,一般來說,長牙都是痛得難受的。孩子往往不知不覺出于本能地把他手里的東西拿到嘴里去咬。人們以為,拿象牙或狼牙之類的硬東西做卡嗒卡嗒發響的玩具,就可以便利牙齒的成長。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把硬東西放在齒齦上,不僅不能使它變得柔軟,反而使它會長出老繭,使它發硬,使肌肉裂口時更加難受和更加疼痛。我們還是以動物的本能做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我們發現,小狗不是用硬石頭、鐵或骨頭磨練它們正在成長的牙齒,而是用木頭、皮、破布和柔軟的東西來磨練的,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咬得動,牙齒在上面可以咬出痕跡來。我們事事都不知道簡樸,甚至給孩子隨身用的玩意兒也弄得很不簡樸。金的、銀的和珊瑚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或貴或賤的玩具,這是一些多麼沒有用處和多麼有害的東西啊!這些東西,一樣也用不著。別給他們什麼鈴鐺,別給他們什麼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的顆粒發響的罌粟殼,一截既可以供他咂、又可以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漂亮的小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並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于奢侈的弊害。大家都知道,女乃面糊並不是一種很衛生的食品。煮沸的女乃和生面粉會產生許多因不易消化而殘剩的污物,是不適合我們的胃的。女乃面糊的面粉,沒有面包里的面粉那樣熟,而且還沒有發過酵;我覺得,面包粥和米漿還比較好一些。如果人們偏要做女乃面糊的話,那最好是先把面粉烘一下。在我的家鄉,就用這樣炒過的面粉做一種非常可口和非常衛生的羹。肉湯和肉汁仍然是一種沒有多大價值的食品,應當盡量地少吃。重要的是,孩子們首先應當習慣于咀嚼,這是便利牙齒生長的真正的辦法;當他們開始咽東西的時候,混合在食物里的唾液就可以幫助消化。因此,我首先就給他們嚼食干果和面包皮。我將拿一條一條的硬面包和類似皮埃蒙特的面包餅干——鄉下人稱它為「格里斯」——給他們玩。他們在口里把這種面包弄軟以後,總會吞一點下去的,這樣,他們的牙齒就長出來了,而且,我們差不多還不知道,他們就已經把女乃斷掉了。農民的胃一般都是非常之好的,他們斷女乃時也就是用的這個方法。孩子們一生下來就會听我們說話的,不僅在他們還听不懂我們向他們所說的話的時候,而且在他們能夠學會發出他們听到的聲音以前,我們就已經是同他們說話了。他們的還很遲鈍的發音器官,只能一點一點地模仿我們教他們發的聲音,並且,這些聲音首先是不是象傳入我們的耳朵那樣清楚地傳入他們的耳里,現在還不能肯定。我並不反對保姆用歌曲和又愉快又變化多樣的聲調逗孩子,但是我反對她們無休止地用許多廢話把他們搞得頭昏腦脹,因為他們對那些話,除了懂得其中的音調以外,別的都不懂。我希望,我們要使他們听懂的頭幾個發音,要少,要容易,要清楚,要常常反來復去地發給他們听,而且,這幾個音所表達的辭,要指的是我們拿給孩子看的那幾樣看得清的東西。不幸的是,我們很容易相信我們所不理解的話,這種情況開始得比人們所想象的還要早。課堂里的小學生仔細听老師的??嗦嗦的話,就象他們在襁褓中听保姆的胡言亂語一樣。我覺得,教他們不去听那些廢話,也就是對他們進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當我們從事研究孩子們的語言的形式和最初的語句時,是會產生許多想法的。不管我們怎樣做,他們總是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說話了。哲學上的種種空論,在這里簡直是沒有用處的。首先,可以說他們是有適合于他們年齡的語法的,這種語法的造句規則比我們的規則還簡約;如果我們仔細注意的話,就會感到驚奇,覺得他們是多麼準確地仿效了某些類同語,這些類同語,你可以說它們有語病,然而它們是非常有規律的,它們之所以刺耳,只是由于它們說起來很生硬,或者,在習慣上大家還不承認有那種說法。我剛才還听見一個可憐的孩子被他父親著著實實地罵了一頓,因為他向他父親說︰「爸爸,我到哪里去?」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模仿類同語,比我們的文法學家還模仿得好;因為,既然我們向孩子說︰「到那里去」,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說「我到哪里去?」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他這樣說的時候,多麼巧妙地避免了「irai-je-y」或「y-irai-je」這兩種說法中元音的重復。句子中的指示副詞「那里」,我們不知道拿它怎樣辦,所以就不適當地把它刪去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把這個錯誤推在可憐的孩子的身上嗎?硬要去糾正孩子們的這些不合習慣的小錯誤,這真是一種難以容忍的迂腐的做法和多余的操心,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是一定會自行改正這些錯誤的。在他們面前說話總要說得正確,使他們覺得,同你談話,比同任何人談話都談得高興;你們要相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是會按照你們的語言去純化他們的語言,用不著你們再去糾正的。另外一個十分重大的和不易預防的弊病是,人們在教孩子說話這件事情上太操之過急了,好象是擔心他們自己不會學說話似的。這樣草草率率地著急一陣,是會產生一個同人們所追求的目的正好相反的效果的。他們將因此而說話說得更遲,說得更亂;過分地注意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就會忽略要他們咬清音節發音︰由于他們懶于把嘴張得大大的,結果,他們當中有些人終生發音都有毛病,說話也沒有條理,使別人幾乎听不懂他們到底說些什麼。我同鄉下人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多,但是從來沒有听見他們當中有哪一個男子或婦女、男孩或女孩是卷著舌頭發「r」音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農民的發音器官的構造跟我們的不同?不,是由于他們經過了不同的練習方法。我的窗子前面正好有一個土坡,這一帶的小孩子常常聚集在這個土坡上玩。盡管他們離我是相當的遠,我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出他們說些什麼;我常常回憶他們的話,以便用來寫這本書。我的耳朵天天都使我搞錯他們的年紀;我听到的是一些十來歲的孩子的聲音,可是我一看,全是三、四歲的孩子的身材和面孔。不單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而且,來看我的一些城里人(我和他們談起這件事情)也同我一樣地搞錯了。其所以產生這種結果,是因為城里的孩子一直到五、六歲的時候都是在房間里由保姆照管著的,他們只要在嘴里嘰嘰咕咕地講一下,別人就可以听見他們了;當他們一動嘴唇的時候,听起來也是很費勁的,而別人教他們講的話,他們學也學得不好,因此,經常在他們周圍的那些人,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猜到他們想說什麼,用不著去听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麼話的。在鄉下的情況就不同了。一個農家婦女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她孩子的身邊的,所以他不得不學會要非常清楚和大聲地說出他需要別人听他所說的話。在田野里,由于孩子們到處分散,遠遠地離開他們的爸爸、媽媽和其他的孩子,所以要練習使遠處的人能夠听見他所說的話,要練習估計用多大的力量發音才能傳過他和听話的人之間的距離。他就是這樣認真地學習發音,而不是在留心照料他的保姆的耳朵邊上結結巴巴地嘟噥幾聲就完了的。當你問一個農家孩子的時候,也許他羞得不敢回答你,但他要說,他就說得很清楚,不象城里的孩子需要保姆做他的翻譯;不經過保姆的翻譯,就听不懂他牙縫里咕嚕咕嚕地說些什麼。在長大的時候,男孩子進了中學,女孩子到了女修院,就會改正這個缺點;結果,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般都比一直是在自己家里培養起來的孩子講話講得更清楚些。但是,使他們不能學會象農民那樣發音的原因是,他們必須在心中記住許多的東西,必須高聲背誦他們所學的課文;因為在學說話的時候,他們養成了結結巴巴講話,隨隨便便發音和發音不準的習慣,所以在背誦的時候就更為糟糕;他們要費許多氣力才能找到他們要背誦的辭句,所以只好把辭兒的音節拖得長長的︰當記得不牢靠的時候,要舌頭說話不結巴,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他們就養成或保持了發音上的毛病。你們以後可以看到,我的愛彌兒是不會有這些毛病的,或者,至少是不會由于上述的原因而染上這些毛病的。我承認,一般平民和鄉村居民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他們講話的聲音之高,往往超過了實際的需要,由于發音過于準確,因而使他們的語音也就過于粗笨,他們的腔調太重,他們不善于選擇辭兒,等等。但是,第一,我覺得這個極端比另一個極端的壞處要少得多,因為談話的頭一個法則是要別人听懂你講的話,所以我們說話的最大的缺點,就是說了而別人听不懂。夸自己沒有一點兒腔調,也就是在夸自己失去了語句的優美和力量。腔調是我們所談的話的靈魂,有了它,所談的話才動人和真實。腔調是不象我們所說的話那樣騙人的;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受過許多教育的人才那樣害怕它。由于養成了不管說什麼話都是那個腔調的習慣,所以也就會慣于嘲弄人而不使人覺得他在嘲弄。在談話中既然是忌帶腔調,跟著也就產生了可笑的、裝模作樣的、迎合時髦的談話方式,例如我們在宮廷的少年當中所見到的就是這種談話方式。正是談話和舉止方面的這種裝模作樣的樣子,才每每使法國人在其他國家被別人看起來覺得是很討厭和無聊的。他在談話中不僅是沒有腔調,反而裝著一副樣子。這不是討人喜歡的辦法。人們是多麼耽心地害怕孩子們染上這些語言上的小毛病,其實這些毛病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而且是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加以預防或糾正的;但是,由于你使得他們講話啞聲啞氣、慌慌張張、羞羞答答,由于你不斷地批評他們的聲調,挑剔他們所用的字眼,因而染上的毛病,是絕對沒有辦法矯正的。只學會同娘兒們講話的人,對一團士兵講話就會講得大家都听不懂,他的話就不能壓制暴亂的人群。因此,首先要教孩子們對成年的男人講話,將來,在需要的時候,他們是知道怎樣對婦女們講話的。你的孩子在鄉村生活的無拘無束的環境中長大起來,就會有一付更響亮的嗓子,就不會象城里的孩子們那樣染上講話結結巴巴的毛病,而且還不會學到鄉下人講的辭匯和聲調,即使已經學到的話,至少也是易于改正的,只要老師從他一生下來就同他一塊兒生活,一天一天地逐漸不讓外人同他在一起,就可以用自己正確的語言防止和消除鄉下人的語言的影響。將來,愛彌兒所講的法語,同我所講的法語完全是同樣的純粹,但是,他講起來比我講得更清楚,發音也比我好得多。正在學話的孩子,應該只听他能夠懂得的話,應該只講他能夠咬清音節發音的辭。他在這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可以使他一再重復發出同一個音節,以便練習更清楚地把它發出來。當他們顯得結結巴巴地講不明白的時候,你用不著費多麼大的勁去猜他們說的是什麼。企圖別人老是那樣听他所講的話,也是一種駕馭他人的表現,孩子們是不應該有這種在他人之上的想法的。你只須十分注意地滿足他的需要就夠了;應該由他來努力使你懂得你還沒有听懂的話。我們不應該硬是要他講這講那的,隨著他愈來愈感到說話的用處,他自己就會好好地學講話的。是的,有人說,開始講話非常遲的人,是絕對不如其他的人講得那麼清楚的;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講話講得遲,他們的發音器官才受到障礙,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們生來發音器官就有障礙,所以很遲才開始講話,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緣故的話,他們為什麼講話比別人遲呢?難道是他們講話的機會少,我們鼓勵他們講話的時候少嗎?恰恰相反,人們一發現他們很遲都還不能講話,是深感不安的,因此就煞費苦心地教他們講,結果,比教那些很早就能咬清音節發音的孩子,花費的氣力還多;這種不適當的急躁的做法,將大大地使孩子講話講得很亂;只要我們不那麼著急,他們是有時間練習講得更完善的。有些孩子,由于你硬要他們說這說那,結果,使他們既沒有時間好好地學習發音,也沒有時間把你教他們說的話好好地拿來想一想;如果不這樣做,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學習,他們首先就會練習最容易發的音;在逐漸加上用手勢向你表達這些語音的意思的過程中,他們就會向你說他們的話,而不說你的話︰這就可以使他們只有在把你教他們的話弄明白以後,才會學它們。由于他們不急急忙忙地就把你教給他們的話拿來使用,所以他們開頭要細細體會一下你所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只有當他們認為已經把其中的意思弄明白的時候,他們才會采用。你們十分急躁地要孩子還沒有到年齡就學會說話,其最大的壞處,不在于你們最初向他們所說的話和他們自己開頭說的那些辭兒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思,而是他們所理解的意思跟我們的不同,而且,我們還覺察不到其中不同的地方;以至在表面上看來,他們好象是回答得非常正確,其實他們並沒有懂得我們的意思,而我們也沒有懂得他們的意思。我們有時候對孩子們所說的話覺得驚奇,通常就是由于這些模稜兩可的話引起的,我們認為他們的話里有某種意思,其實他們所說的不是那個意思。我覺得,正是由于我們在這方面沒有注意到我們所說的辭句在孩子們听來究竟是什麼意思,所以才造成了他們最初的錯誤;這些錯誤,即使在得到糾正以後,也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情。在下一章中,我還有一次機會舉出例子來闡明這一點。因此,要盡量限制孩子們的辭匯。如果他們的辭匯多于他們的概念,他們會講的事情多于他們對這些事情的思想,那就是一個很大的弊病。為什麼鄉下人的思路一般都比城里人的思路更正確,我認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辭匯沒有那樣的廣。他們的概念不多,然而他們能夠把它們加以很好的比較。一個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時全面發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候學說話、學吃東西和學走路的。這正是他的生命的第一個時期。在此以前,他同他在母親懷中的樣子沒有什麼差別;他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他甚至覺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他活著,但意識不到他自己的生命。奧維德︰《哀歌》第1卷。

xx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愛彌兒最新章節 | 愛彌兒全文閱讀 | 愛彌兒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