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一百六十六章 載漪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東京條約》簽署一周後,中日兩國迅速完成了換約手續。

轉年一月,包括美國公使在內的西方五大國和日本公使一起在北京簽署《關于維護中國領土于主權地位的約定》也成為《北京條約》,之後各國公使又和中國政府簽訂了《六國襄辦鐵路專條》。

這兩則條約是以赫伯特備忘錄為基礎,其最終條款是西方各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北京條約》的簽署使日本在國際上第一次獲得和列強同等的地位,這也標志著德國苦心經營數年的遠東政策終于結出了碩果。

《北京條約》共有四款︰第一,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易及其他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此為列強之共同永久利益;簽約國政府相約凡其勢力所能及,對于一切中國領土均應遵守此原則;

第二,各簽約國政府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變更為指歸;

第三,若他國利用中國現時之紛擾,無論用何種方式,欲獲得領土利益時,所有締約國關于為保護本國在華利益所采之步驟應保留初步之諒解;

第四,各國政府應將本協定通知其他關系列強,如奧、比、西、荷等國,並請其接受本協定所采原則。

《六國襄辦鐵路專條》主要約定了中國政府與列強以合股的形式成立中華鐵路總公司,共同建設和經營中國境內的所有省際干線鐵路,條約規定「公司」在鐵路建成後的50年內擁有特許經營權,到期後將交給中國政府自行管理運營。

期間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事件,美國政府以「《六國襄辦鐵路專條》帶有強迫性質,並非中國的本身願望」,因此聲明美國公司不參加中華鐵路總公司。

在這種情況下,奧國的代表頂替了美國人在專條上簽字。

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中華鐵路總公司的框架基本敲定。其中,公司總資本金一萬萬兩,中國政府以現銀2500萬兩獲得公司25%的股份;英國遠東鐵路公司佔有20%股份;俄羅斯北華鐵路公司、德國亞洲鐵路公司、法國東亞鐵路公司分別持有15%的股份;奧地利中國鐵路公司和日本大陸鐵道株式會社各持有5%股份。

英國公司之所以能壓過其他大國獲得20%股份是由于赫伯特之前承諾的結果。日本和奧地利方面,雖然股份不多,但是5%的比例也很重要,當英國和中國代表在公司董事會上取得一致,那麼至少還需要5%的股份才能確保其主張獲得通過。

專條還規定公司董事長(總辦)必須由中國人擔任,其中第一任總辦是李鴻章的心月復,著名的實業家盛宣懷,日後他也成為帝國首任交通郵傳大臣。

《北京條約》和《六國襄辦鐵路專條》的簽署對于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及其深遠的,這使得若干年後中國的政治形態終于進入一種可控的路徑。同時中華鐵路總公司在成立十年之後開始獲得穩定而豐厚的回報,公司的分紅款使清王朝由此獲得了一項長期而愜意的財政收入。

比洛在華期間,除了和李鴻章商定了關于德**艦在膠州灣的停泊事宜外,還同當時毫不顯山露水的御前大臣、端君王載漪進行了一次深入交談。

前者由于俄**艦曾經在1887的冬季在膠州停泊越冬,所以德國援引此一成例,認為各**艦都享有這一權利。李鴻章由于此前對德國做過承諾,因此對此未加阻撓,而且稱贊比洛慮事周全。

其實早在半年前,德國政府就秘密授權在膠州附近傳教的一個德國教團在青島沿海岸地帶購買了1000畝土地,以為建造教堂和置辦教會產業之用。

而後,德國海軍名正言順的在當地建立了一些簡單的港口設施,以及官兵的營房,和山東綠營在膠州的汛營駐地僅僅一牆之隔。

由于《北京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正式租借或者割據膠州灣的計劃破產,所以比洛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先造成事實局面,然後徐圖緩進。這種穩健的做飯得到了威廉的肯定。

後者,比洛和端君王載漪的秘密談話是威廉特意安排的,他希望由比洛代為轉達他對于滿清貴族集團,尤其是慈禧太後的堅定的支持——雖然這是歐洲各國的一貫立場,但是威廉卻從形式上給予了具體的建議。

「親王殿下,日本國在30年前還是遠東的撮爾小國,遠遠不能和地大物博的中央帝國相提並論。但是如今的日本卻已經走到了中國的前面,其原因就在于,首先他們全盤借鑒了德國的政治制度,使得貴族、官僚、民眾之間的內耗極大的縮小,其次他們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國家終能走上自強求富之路。」

听了比洛的話,載漪不斷的點頭,擔任翻譯的是德璀琳,在比洛的要求下屋子里再無他人在場。

這樣一種氛圍使得奕劻也能體察到這次會談的重要意義,並且意識到比洛對他說的話,其實是想通過他轉達給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太後老佛爺。

「我國皇帝對于貴國皇太後陛下有三項具體的建議,第一,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陸軍力量,這對于維護王朝的統治至為關鍵;第二,從法理上將漢族、藏族、突厥、蒙古和滿族領地分別開來,如果有朝一日內地出現了一場叛亂,那麼皇帝依然能以蒙古汗或者突厥汗的身份對于帝國的北部地區保持統治,誠如我國的皇帝是以普魯士國王的身份統治德國一樣,如果有一天德國分裂,那麼他依然是普魯士國王而不必有做亡國之君的危險;第三,就是要行改革開放之事,改革是要行議會制度增強地方行政的有效性,並立法保護私人的財產,同時以廢除科舉把民眾的目光引向對于財富的追求,此外還可以大規模引入外國資本,一旦大規模的礦山和工廠建立起來,工人們整日為了吃飽飯而辛苦的勞作還有誰無事生非反對朝廷?當今世界乃是有產者和無產者的矛盾,無論歐洲美洲概莫如此,所以貴朝廷應該把握這一趨勢,首先從法理上理順自己的統治合法性,然後再和有產者達成同盟。如此江山便可固若金湯永垂萬代了。」

為了讓載漪能夠听明白,比洛說的很慢,並針對載漪的疑問仔細的加以解釋。

「對于建立新軍,貴大臣可有好的建議?」載漪望著比洛說道。

「以滿、漢、維、蒙、藏各成一軍,其中漢族人口最多,軍力自然要大大強于其他各軍的。軍隊中無論軍官和士兵都要享有帝國內最好的待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對于朝廷的忠誠。至于訓練之法只要從我國派來一支軍官團便可以解決了,當年日本也是這樣做的。我國的梅克爾少將在日本工作十年,日本陸軍大學便是其一手創辦的,效果如何朝鮮戰場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載漪點頭稱是。

「另外,我還想轉達我國皇帝陛下的對于貴國皇太後陛下的鄭重承諾。」比洛輕咳了一聲道︰「在中國事務上,凡皇太後深思熟慮且不違背德國利益的事情,德國政府都會予以支持。」

載漪本人雖然能力平平,此時也並未掌握實權,但他的福晉是慈禧太後的佷女,憑借這一層關系,慈禧在打算廢除光緒另立新君的時候選擇了他的兒子溥俊。1900年,由于廢除光緒未獲列強的支持,所以才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威廉由于了解這一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他打算通過提前站隊以使中國政府在未來逐漸向德國靠攏。而且他也有信心讓德國在1900年前後在國際問題上取得和英國抗爭的實力。

比洛雖然不是一個思想深刻的人,也根本不明白威廉的深意,但是作為一位反應機敏,口才出眾的外交官,他極好的完成了威廉交代的任務。

不過,事情也不像威廉設想的那般順利。載漪大概覺得比洛的這番話過于駭人听聞,因此根本就沒有將此事轉告給慈禧本人,以至于威廉的這番好意直到1906年載漪掌權之後才終于收到了效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