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一百六十五章 南澳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在離開日本前夕,比洛在談及對華政策時向陸奧宗光問道︰「閣下以為」和歷史上相比,日本終究沒有拿到台灣,但是現在的收獲也已經超過了日本政府一開始的預計。尤其是一億八千萬兩的賠款讓每個日本國民都感到頓時富裕和充盈起來。

對于德國的幫助,尤其是列強決心干涉後,德國在和議條款方面的堅持令日本上下頗為感激。

陸奧宗光私下對天皇說︰「若非德國政府一力堅持,不止台灣拿不到,兵費一項估計也會以清人所執一億兩為限。」

和議後期,威廉任命海因里希為艦隊司令,派遣新近建成的「兩大兩小」四條裝甲巡洋艦趕赴遠東,坐鎮東京灣,以為日本盟友張大聲勢。

于1892年低開工的四條大型裝巡均在五六月份前建成入役,分別被命名為「勃蘭登堡」號,「伍爾斯」號,「紐倫堡」號和「維森堡」號。

1893年上半年開工的六條小型裝巡由于兩條賣給日本,兩條賣給玻利維亞,如今德國海軍只余下兩條,是為「漢堡」號和「不萊梅」號。

海因里希是以「勃蘭登堡」號為座艦,帶領「維森堡」號外加「漢堡」號和「不萊梅」號在十月底趕赴遠東的。和「漢堡」號同級的吉野、高砂二艦在前後兩次海戰中的優異表現使各國海軍印象深刻,因此噸位上遠超漢堡級的勃蘭登堡級乍一出現就引起了列強海軍的關注。

其優雅的線條,超高的航速以及中線布置的六門主炮,怎麼看都是專門為縱隊作戰而設計的。就連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波曼也不得不承認,德國的設計師頗有先見之明,「黃海海戰之後,縱隊戰術將回歸主流」。

不過,英國將軍還是對勃蘭登堡級未設置艦艏撞角而殊感可惜,黃海之戰「浪速」號在另外一條炮艦的配合下撞沉定遠艦的一幕被詳細的寫入各國的海軍教科書中,人們普遍認為,和不靠譜的魚雷相比,古老的撞擊戰術在對付大型戰列艦時依然極有價值。巡洋艦若是不安裝撞角就一定是不完善的。

這一觀點也影響了德國海軍接下來的新艦型設計,以至于3000噸以下的小型軍艦又退回到安裝撞角的老路上,不過由于威廉的堅持,大型軍艦「無撞角和飛剪艏」的設計倒是完整的繼承下去。

本次向遠東派遣艦隊,沒什麼危險卻一定會有不小的功勞,同時也是為了彰顯對日本的堅定支持,所以威廉才以海因里希親王為艦隊司令。

在由西鄉海軍大臣主持的歡迎宴會上,明治天皇為海因里希頒發了日本海軍元帥的勛章和軍服,海因里希則把威廉親自簽名封裝並配有普魯士王家紋飾的德國海軍中將服送給了東鄉海軍少將。

「東鄉將軍,您的大名現在不僅僅在日本家喻戶曉,就是在德國也可謂盡人皆知了。勇猛的東鄉已經成為時下柏林最流行的一句口頭禪了!」海因里希和東鄉見面後開玩笑的說道。

其實,海因里希的話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也並非毫無根據,戰爭爆發後,德國的新聞媒體對日本給予廣泛的正面報道,使得大部分德國人民都把日本視為亞洲的普魯士,並祝賀其戰爭的勝利。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民眾自發寄往日本的賀信就有300多封,三年後,日本政府結集出版了《在對清戰爭中德國人對日本的祝賀》(deutscheglusdassiegreichejapanimkriegegegena)一書,以日、德文字發行,作為兩國友誼的見證。

隨同海因里希到達遠東的還有比洛領餃的德國外交代表團,在「勃蘭登堡」號上舉行中日和議簽字儀式就是由比洛主持的。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作為全權大臣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講和條約》即《東京條約》。

《東京條約》的簽署意味著東亞新秩序的確立,經此一戰日本迅速成為新近崛起的民族國家中的佼佼者,猶如伴隨朝霞升起的阪上之雲。未來的幾十年間,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活力成為左右東亞政治局勢的最重要力量。

之後,比洛和日本外交大臣陸奧宗光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正式會談,會後兩人簽署了公開的《德日友好互助條約》和《南澳租約》,「友好條約」著重強調了兩國在政治經濟上的進一步密切合作,以作為《德日密約》的補充。《南澳租約》則規定,德國從日本租借南澳列島99年,期間每年向日本政府繳納租金200萬金馬克,租約期滿後南澳島自動成為德國領土。

按照威廉的意思是打算花5000萬馬克直接把南澳島從日本手里買下來,可是瓦德西認為南澳島本身和德國毫無關系,如此重大的預算開支在帝國議會必然難以通過,無奈之下才想出了以租代買的辦法。

不過帝國內部除了社會主義工人黨之外的政治勢力一般認為南澳島是具有相當價值的,而且該島嶼的位置尤其獲得了海軍的青睞,霍爾特直言不諱的說道︰「就建立海軍基地而言,比之膠州更勝一籌」。

威廉估計,由于列強干涉,李鴻章將很難再兌現戰前關于膠州灣的承諾。屆時,能讓德**艦在膠州灣建立簡單的錨地便是極大的照顧了。如此一來,南澳便成為德國在中國海岸唯一可能的收獲了。

南澳列島位于閩、粵、台三省海面交叉點,東距台灣大鵬灣(高雄)160海里,北距廈門97海里,西南距香港180海里,處在這三大港口城市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以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

南澳列島由主島南澳島和附近2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30.91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面積高達128平方公里。

主島周圍大小海灣66處,其中可建深水錨地的海灣有七處,無論地理條件還是港口條件都是東南沿海建立自由貿易港的最佳選址。

德國獲得南澳後,商船便可以此為錨地擺月兌對于香港的依賴。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隨著日本、長江沿岸和中國北方以及台灣的貿易擴大,珠江流域的貿易比重逐日下降,因此大型海船在南澳卸貨,再由中國沿海的小型船舶轉運各處乃是經濟上最為有利和成本最低的物流途徑。

總體而言,南澳島唯一的不足就是風力常年都比較大,這一點比起舟山等背風港口要遜色不少。海風過大會對卸貨和裝船造成一些麻煩,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