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18章 如何成為社交寵兒(1)

作者 ︰ 牧之

◆為什麼要進行人際交往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通過人際交往,我們實現了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人際交往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身心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1.本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需要是個體在發展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屬于個體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之一。在遠古時代,個體的自我保護能力非常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只有采取集體行動、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抵御外敵的侵害,從而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並將這種習性遺傳給後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往是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于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了積極交往和情感聯系。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了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了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等,並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系是諸多其他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後人際關系的形成和質量。

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于與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學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于認識別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鐘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麼他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麼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制,盡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斗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于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征。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一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厘米的時候,他一定還會產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別人去交流才會獲得答案。我們與他人比較,不僅限于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後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並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一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以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3.合群需要

個體的合群需要也是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人都有合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只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後果。然後,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願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向于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于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向沒有那麼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一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做伴呢?如果突然听到人的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釋然了許多?

◆像個成功人物的二十條軍規

1.在發表意見的時候,將意見整合為若干大項

說話清晰,可以讓人覺得「頭腦好」,這一道理相信大家都同意。但如何說才能口齒清晰呢?最好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將今天所要講的話有哪幾大項,以及每一項的內容又如何等先說清楚!

為什麼要先做上述的報告呢?由于人類是一種喜歡推理的動物,因此一旦事先表明了大概的內容,听眾就可以一邊听講,一邊進行下一步驟要說什麼的推測,並且由于有了某些心理上的準備,他們對講演內容的吸收也會特別快。

換句話說,事先簡單地說明將要講演的內容,由于听眾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因此就算講演的人偶爾口齒不清,也不會影響到听眾的感受,因此可以讓他們產生「此人頭腦不錯」的印象。

2.每次都能將意見歸納成三大項,別人就會對你的歸納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們對于「三」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三」往往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具有說服力的人,往往善于利用「三」的戰術。有位商社的副社長士光敏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對于任何問題的答復都是「這個問題有三個答案」,並且在回答問題時也都將問題歸納成三大項。這樣不但問題被整理得容易理解,對于整個問題的探討也頗有助益。

反過來說,若將問題的答案僅僅限定為一項,則容易使人有一種武斷的感覺,如限定為兩項則又易使人有左右搖擺不定的印象。

3.任何話都盡量在三分鐘以內說完,也是表現「自己頭腦好」的訣竅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類似「三分鐘講演術」以及「三分鐘自我介紹」的書。事實上「三分鐘」對我們而言,的確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一般人講三分鐘的內容,是不用看稿可以侃侃而談的極限。

據有人在廣播電台主持每天2分50秒的迷你節目的經驗,發現這一時間正好可以不多不少地講完一個主題。以一般談話的內容而言,一分鐘太短,五分鐘又太長!

為什麼?事實上三分鐘是人類表達自己意見的最適當時間。任何談話只要有三分鐘,就可以表達得清清楚楚。超過此時間所說的話,很可能就是廢話了!

說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听眾有良好的感受。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會比內容貧瘠的話,更令人覺得無聊的了。因此與其多說廢話,倒不如將說話的內容,精簡在三分鐘以內說完,反而容易讓听眾接受,並且听眾還會對講演者產生「此人頭腦不錯」的印象。

4.凡事考慮周到,想到最壞的結果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假定有一位汽車推銷員,他每月銷售業績是三十部汽車,但本月份他只銷售了十部汽車。如果,事先他已向上司報告說︰「這個月由于其他車廠推出新型車,因此預測自己本月份只能賣出四五部汽車如今賣出了十部汽車的這一事實,看起來就不再是一項缺憾而是一項突破了。但若他事先向上司表示「雖然這個月份其他車廠推出了新型車,但我至少可以賣出十四五部汽車」,則售出十部汽車的這項事實,就會被認為是一項「失敗」!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本書第二章所講過的「欲揚先抑」定律的潛在內涵。

5.平常說話時偶爾加入一兩個專業名詞,可以使人感覺你有深度

當我們坐在車上或咖啡廳里,听到旁邊有人說外國話或專業名詞時,我們的目光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去注視他們。

這種現象就是記憶心理學上所謂的「凝離效果」。例如若將一個特殊符號放在一大堆數字當中,則這個特別符號一定會特別醒目,這就是所謂的「凝離效果」。

所以當你追求女朋友的時候,如果常在談話中加入一些外語,對方往往會覺得你很有學問。一旦感覺某人有學問,對于這個人談話的內容就會格外注意。

反過來說,若總用這種方法,則不但「凝離效果」會越來越淡,並且反倒會使對方感覺談話的人膚淺甚至賣弄!如此不但達不到表現自己有學問的目的,反而會給對方留下壞印象。因此,賣弄深度也得適可而止。

6.若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可以嘗試以名言或諺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時我們想拒絕一件事,往往會由于某些因素,使我們無法很干脆地拒絕,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又樹立了另一個敵人!

此時我們就必須找借口來拒絕了。但若所找的借口又與自己有密切的關系時,雖然對方因此接受了我們的拒絕,但另一方面他同時也會感覺到直接被人拒絕的憤怒。

那麼如何才能既不傷感情又達到拒絕的目的呢?通常,若要真正地做到兩全其美,是相當困難的。這里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你不妨試一試。那就是翻一翻歷史,找一找歷史名人們說過的話,是否有適合自己目前處境的名言。若有,則我們可借該名人的話,向對方表達自己想表示的意思。例如,我們可以用「孔子曾說……」的方式來表達(暗示)自己目前的心境。這樣一來,對方的感受往往也不會再那麼強烈,而我們想拒絕的目的就達到了。

此外,引用名言或諺語,往往也可以加強自己的說服力。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威光暗示」效果。

7.敘述數字時若能將個位數也表示清楚,可以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

試想,如果我們听到對方把小數點以下的數字,都清清楚楚地說出來,我們有什麼感覺?是否會認為對方的記憶力驚人?通常有些人之所以被尊為「超人」,就是因為他們肯下功夫,將小數點後的數字都記起來的緣故。

其實牢記數字,往往還能讓听講的人產生信賴感。例如有一位雜貨店的老板到銀行申請貸款時,他要求銀行借他91萬元。銀行的經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何不干脆借100萬元。這位老板很堅決地表示,他貸款的金額經過他仔細計算,確實只須借91萬元,因此他只要借91萬元即可。銀行經理听到後覺得他非常可靠,于是立刻批準了他的貸款。

8.某些暢銷書就算沒讀過,別人提到時也要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一旦喪失了時代感,就不可能會有任何進步。事實上,在各種變化都很激烈的時代,「時代感」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

為了達到具有時代感的目的,我們必須對流行語、廣告詞、電視的熱門節目、各種周刊、雜志以及暢銷書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許多流行現象並沒有太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由于它們是一種社會的時尚,因此我們也不能輕易地否定他們。

雖然有人認為,只讀暢銷書的人沒什麼水平,但事實上卻不盡然。姑且不論它的內容如何,只要由它能在短短的時間里就擁有一二百萬的讀者這一事實來看,就可以知道這實在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時尚。

因此,雖然我們不見得一定要讀完所有的暢銷書,但在報紙雜志上看到介紹暢銷書的文章不妨看一看,對于我們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原因是我們很可能在許多聊天的場合,听到其他的人以目前暢銷書內容來作為話題。若自己連書名、作者都不清楚,試想別人對你的印象將會如何?

暢銷書明顯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勢,對暢銷書有幾分了解,至少表明我們不是「out」一族。

9.與他人一起就餐時,對于菜品的選擇不要優柔寡斷

有些人在與人一起到餐廳用餐時,常常無法決定自己要吃的東西。另外,有些人還會在好不容易決定自己要吃的東西後,又要求取消而另外再更換其他的東西。此時,如果是女孩子,旁人還可以容忍,但若是男人如此,則會給人留下判斷力不足的壞印象,並且還會被人瞧不起。

因為這樣的表現會給人一種優柔寡斷的印象。雖然有人或許會說,只不過是無法決定自己想吃什麼,怎麼會被人認為優柔寡斷?根本就是小事一樁!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就因為是小事,才必須更加注意!

倘若我們要做一個與自己或公司未來命運有關的重大決定時,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決定。就算看似立刻決定,那也是由于他平時就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早就胸有成竹。

不過對于決定自己要吃什麼,相信任何人都應該能在短時間內決定。若連吃什麼這種決定都要想來想去,則別人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若讓他決定一件比吃什麼更難、更重大的問題時,他的表現又將如何!

10.與人約定下次見面時間時不妨先翻看一下記事本,再確定時間,可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與人約定時間時,對方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表示什麼時間都可以,而另一種則表示要翻一翻記事本,看看哪個時間可以。

排除一些特殊的情況之外,如果你表示什麼時間都可以,可能會給人留下無所事事的感覺,如果你將自己的日程表拿出來,則會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11.為了看起來像個「大人物」,不妨將各種動作放慢

從前有位朋友曾與一位號稱最偉大的記者有過一面之緣,雖然他的言談舉止相當有深度,但給人的感覺不但不像個大人物,反而有點癟三!事後想想,這是由于那位記者的各種動作不夠穩重的緣故。雖然動作與人的本質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卻往往會因他所表現的動作而有所改變。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