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14章 社會心理學(1)

作者 ︰ 牧之

◆人們為什麼會幫助毫無關聯的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特大海嘯,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代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海嘯發生後,各個國家紛紛慷慨解囊,為這些受災的國家送去了大量的物資和錢財。不長的時間,全球援助總額就達到了30億美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發生8級強震,傷亡慘重,災難發生後,各方人士和機構便積極組織捐助,中國本土人民和國際人士為災區人民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人們為什麼要幫助那些毫無關聯的人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便屬于一種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它是指人們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的行為。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于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利他主義︰純粹為了使他人獲益,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安全和利益。

利己中心︰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某些人之所以幫助他人,是為了得到回報和報酬。

集體主義︰為了有利于某一特定群體——人們可能會做一些幫助性行為來改善家庭、婦女聯合會、政黨等的處境。

規則主義︰支持道德原則︰有些人做親社會行為是因為遵循宗教或習俗的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e威爾遜認為,親社會行為傾向源于動物的遺傳本能,親社會行為在動物身上有很多體現,在蜜蜂中,工蜂會用叮的辦法攻擊入侵者,當它叮了入侵者以後,螫針就留在入侵者身上,這樣叮入侵者的工蜂就死掉了。這說明,工蜂雖然死了,但它卻增加了峰群生存的機會。威爾遜同樣認為,親社會行為也是「人類本性」天生的部分,在我們的生存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是無須學習的。

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親社會行為不僅使我們能夠獲得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獎勵,而且能夠避免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懲罰。這會促使人們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並有助于人們從友誼中獲取很多的快樂。

親社會行為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互幫互助的現象,這對于維護與促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穩定與繁榮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當一個地方遭遇自然災害後,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志願者都奔赴那里,去幫助那些身處苦境的人,哪怕自己的利益會遭受現實的或潛在的危害。

◆為什麼平時和善的人也會槍殺公司同事?

在交通擁堵的馬路上,你常會听到脾氣火爆的司機口出惡語,看到那些被困在公交車上的上班族與人產生口角之爭,在這種情境里,由于遭遇了「困在馬路中」的挫折,很多人都出現了嚴重的暴力傾向,易于做出攻擊他人的舉動。人們在遭遇挫折後,攻擊他人的意向會明顯增強,這便是「挫折—攻擊假設」理論的核心內容。比如說,當兒童要求家長為自己購買新玩具的願望落空後,他們便常常會拿家中的寵物和舊玩具出氣,顯現出攻擊他人的動機和行為。

1939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五人在《挫折與攻擊》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挫折—攻擊假設」的概念,他們認為挫折與攻擊行為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挫折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攻擊行為的產生總是以某種形式的挫折存在為先決條件。該假說將挫折定義為「目標反應的受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擊行為,則取決于以下四個因素︰

1、反應受阻引起的驅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積效應

4、所著攻擊反應而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

不過,挫折並不總會導致攻擊行為,如果挫折是出于無意,引起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就比較低。比如說,一個孩子不小心把菜湯撒在了大人的身上,對于大多數成人而言,他們並不會對孩子采取暴力行為。但是,如果一個人遭受挫折是源于有意的行為,受挫折方多會采取攻擊行為。

2008年年末,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的時候,一名在美國加州 谷工作的華人工程師吳京華在被裁員數小時後,返回了公司,開槍打死了三名公司負責人。然而當警方向吳京華的鄰居調查其行為人格時,鄰居對吳京華給予了如下評價——和善而沉默寡言的人。由此可見,在這起槍殺事件中,吳京華所遭遇的事業挫折是其采取槍殺舉動的主要誘因,這也說明了,在人們的攻擊行為中,挫折常常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唆使角色」。

針對攻擊行為,心理學家還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溫度和攻擊行為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而言,在夜間或凌晨的幾個小時(也就是說,晚上9點到凌晨3點中,溫度與攻擊行為的關系較明顯。心理學家解釋說,晚上9點到凌晨3點,由于人們沒有工作和其他責任的束縛,更容易釋放自己的性情。這也可以解釋,為什們暴力犯罪多發生在夜間了。

◆臥底警察的心理困擾

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監獄會成為一個暴力經常發生的地方,這難道是由囚犯的特征造成的?或者應該歸咎于監獄自身腐朽的制度結構?

為了找到答案,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他征募了一些性格鮮明的年輕自願男子,他們之前沒有任何犯罪前科,並順利通過了「正常」心理學測試。他們隨機指派一半的年輕男子扮演囚犯角色,另一半人則充當警衛。他的實驗計劃持續兩個星期,細致地觀測這些自願者在監獄中的角色產生的交互影響。

模擬監獄的群居關系變得十分惡化,在第一個晚上,囚犯們開始發生反抗,警衛在囚犯的不順從下感受到了威脅,很難進行鎮壓。他們開始研究如何訓練囚犯的方法,比如︰隨機性進行光身檢查、減少洗浴特權、語言辱罵、剝奪睡覺權力以及扣發食物。

在壓力之下,第一個囚犯開始「爆發」,在之後的第一個36小時,他發出內心大聲尖叫著,在6天之內,其他4名囚犯也跟隨了他的領導,很快大家都進入一個新的角色,而並未意識到這僅是一場游戲。甚至津巴多自己意識到被這種腐朽的心理學狀態所侵蝕,後來他意識到這些囚犯有可能真實地進行一次越獄,同時他試圖接觸真警察尋求幫助。此時,津巴多發現許多事情都已失控。僅僅度過了6天,之前快樂單純的大學生通過實驗竟變成了慍怒的囚犯和殘酷成性的警衛。

第七天早上,津多巴召開會議,並且告訴每一個人解散回到家中。囚犯被釋放時感到明顯的輕松自如,而那些警衛卻顯然不安。他們已完全喜歡上自己新的權力,並不希望放棄。

這便是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津巴多坦言︰「在那里現實和錯覺之間產生了混淆,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也產生了混淆監獄角色模擬實驗表明,一個簡單假設的角色可以很快進入個人的社會現實中,他們從中獲得自我認同,無法從他們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

在香港電影《無間道》中,梁朝偉所飾演的臥底警察陳永仁因為長期混跡于黑社會中,日常的行為在無意識中出現了明顯的黑幫分子的特征——而這種行為表現與其臥底的目的並沒有任何關聯——陳永仁為此飽受心理困擾,他不知道該如何掙月兌出臥底角色對自己行為和心理的控制——借助監獄模擬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很容易解釋陳永仁遭遇心理困境的原因——與其說我們塑造了角色,還不如說角色塑造了我們。

◆孟母為什麼要「三遷」

對于大對數中國人而言,孟母三遷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孟子在童年時期,父親便早早地過世了,孟子的母親始終守節而沒有改嫁。最初的時候,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母親看到這一切後,決定搬離這個地方。隨後,孟子的母親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一個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住到市集後,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了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母親看到後,便決定再次搬家,因為她認為這不是一個自己的孩子成長的地方。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孟子的母親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母親非常滿意,她覺得終于找到了適合兒子成長的地方。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