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10章 快樂之謎(1)

作者 ︰ 牧之

◆「abc理論」︰你為什麼不快樂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的情緒困擾不是于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所進行的解釋。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帶來的情緒體驗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兩個人都遺失了100塊錢,其中的一個人憤懣不堪,認為自己倒霉透頂,不開心的情緒持續了將近一天,另一個人則做出了無所謂的樣子,用「丟財免災」的理由安慰自己,這一意外丟錢事件幾乎沒有為他的情緒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所以,決定我們情緒如何的前因並不是所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給予的解釋,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里。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月兌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听,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月兌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怎麼你今天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一听就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月兌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听,覺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由此可見,所有的事情都是中立的,它們沒有任何禍與福的象征,如果你為某一件事情標注為負面的色彩,也就等于是為自己的情緒設定了負面的定位,從而很難快樂起來。

基于abc理論,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美國創立了合理情緒療法,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如果你想驅除壞情緒,便要放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一般而言,阻撓人們遇到良好情緒的不合理信念有如下這些︰

1、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2、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3、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5、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6、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7、一個人踫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9、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10、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

◆三大不合理的認知模式

基于「abc理論」的觀點,關于負面情緒的發生源問題,心理學家們認為多是由不合理認知模式所引發的。常見的三大不合理認知模式有︰絕對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極。

1.絕對化要求

所謂的「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友善地對待我」,「生活應該符合‘好人有好報’的法則」等等。當產生這種信念後,人們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特定規律,它們並不會對人的意志做出妥協。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他很難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同樣,「好人有好報」的理論也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求證。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他們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的情緒就會變得非常負面,感到周圍的一切讓人難以接受,由于無法適應而情緒變得非常糟糕。

2.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另外一種不合理認知模式,艾利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合理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曾說過,以偏概全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

「以偏概全」包括兩個方面的認知︰

一是人們對自己的不合理的評價。當自己遭受失敗後,便悲觀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只是單純通過自己在一件事或者幾件事上的結果來評價自己,對于自己的能力和未來做出判斷,這種認知方式常會導致人們產生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以致情緒也變得焦慮和抑郁起來。

二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對方品德不佳、一無是處等。當對被人全盤否定後,個體便會理所當然地責備他人,甚至產生敵意和憤怒等負面情緒。按照艾利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這無異于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張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代之以評價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

3.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是這樣一種想法,即個體認為一旦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將會帶來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結果,甚至引發一場災難。懷有「糟糕至極」的信念後,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惡性情緒循環中,在這之中,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交替或者同時出現。

當一個人認為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踫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艾利斯指出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可能發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當一個人沿著「糟糕至極」的思路想下去,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情時,便等于將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面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

「糟糕至極」常常伴隨著「絕對化要求」的認知傾向,即人們所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情背離了他們的意願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進而走向極端,認為事情已經糟到了極點。

人生一世,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常會發生,盡管我們都不希望發生這種事情,但是上帝常常與人們開個惡劣的玩笑,讓人們不得已去面對一些非常事實。這時,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接受現實、與困境共處,竭盡全力地去改善乃至改變我們的處境,如果自己無能無力改變些什麼,便要學會與那些無常和平共處,樂觀地生活下去,

◆為什麼你會覺得在某一天壞事不斷

你往往會將某一天視為自己的「倒霉日」,比如早晨鬧鐘突然出了故障,結果導致自己沒有按時起床,你匆匆忙忙地起床後,意外地發現今天正好下雨,你在馬路上打車時,平時空閑的出租車消失殆盡,你等了10多分鐘才終于打上了一輛出租車。當你達到公司後,發現平時只在下午才來的老板竟然已坐在了辦公室里,而且還恰巧發現了你這個遲到者。于是,你便會感覺,這一天真是糟透了,簡直是「屋漏偏遭連夜雨」,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讓自己遇到了。

然而真的有所謂的「倒霉日」嗎?或許事實並不如此。在心理學中,有一種認知偏見叫做「證實性偏見」,認為人們總是過于關注支持自己決策的信息,即人們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往往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支持原來的觀點的信息,而對于那些可能推翻原來的觀點的信息則忽視掉了。也就是說,人們普遍偏好能夠驗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設的信息,人們總是過于關注支持自己決策的信息。比如對于上述事例,當一個人因最初發生的一兩件事情而將某一天視為自己的「倒霉日」後,便會格外關注一些「不好」的事情,通過這些「不好」的事情來證明自己厄運不斷。但事實上,這一天很可能還發生了一些「好」的事情,如自己撰寫的方案得到了老板的認可,一個客戶打電話來說明他們願意在合約上簽字。但由于「證實性偏見」的存在,這些「好」的事情都被屏蔽掉了,只剩下了那些糟糕的事情——「倒霉日」的概念由此而來。

證實偏見是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見,比如如果一個人討厭某一位同事,便會下意識關注這名同事負面的人格素質和行為,用以證明這位同事確實不怎麼樣,導致這種不喜歡的情緒逐漸升惡化級,造成人際關系對立;如果一個人贊同某個觀點,便會列出很多理由來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對于觀點不合理的一面則視而不見。

要想擺月兌惡劣的情緒,便要試著從「證偽」的角度發現事實,試著去尋找那些與自己負面態度背離的事實,這樣才不會庸人自擾地認為自己是上帝的棄兒。

◆你能知道魚的快樂嗎

莊子和惠子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一同在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嘆道︰「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這些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大概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吧)!」惠子反問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是什麼)?」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接著說道︰「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雖然從辯論的角度來看,與惠子相比,莊子的說辭更勝一籌。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確實很難真正地知道魚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懂得了魚的快樂,那不過是發生了「共識偏見」罷了。所謂的「共識偏見」,簡單地來說,就是人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別人的認知傾向。比如,a非常害怕孤獨,她認為一個人過日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此她在23歲的時候便嫁給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b則是一個奉行獨身主義的女性,她在30歲的時候事業有成,但是卻孑然一人,身邊沒有可以依賴的伴侶。當a遇到b後,a就會覺得b非常可憐,因為她認為「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然而b卻會認為a的人生十分無趣——沒有事業,沒有愛情——就像行尸走肉一樣。總之,a和b都是以自己的思維意識去認知對方的處境,從而對對方的真實心理和情緒現狀做出了不正確的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產生共識偏見誤差,我們用自己意識世界的規則去解釋別人的世界,以致給對方做出了類似「像笨蛋一樣」、「十足的傻瓜」、「毫不理性」的負面論斷。比如,一個人欣賞了這樣一部電影,電影里的主人公是一個投資高手,他在賺取了億萬財產之後卻千金散盡,將它們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自己則隱姓埋名,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里過著簡單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在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在汲汲于聲名和財富,對于身居簡陋房屋的生活感到痛苦不堪,很可能他便會對主人公的行為做出如下判斷︰腦袋一定被驢踢了!

不可否認的是,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對方的意見能與自己相同,一旦听到了與自己的判斷不和諧的聲音,便會抱怨理解的蕩然無存,從而心情也變得惡劣起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時便出現了「共識偏見」,其實,世界之所以美麗便在于各種事物的各有千秋,有時候,放下偏執的自我,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世界,你才能看到世界的另一種美。

◆「事後諸葛亮」是人類的共性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