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9章 行為背後的心理玄機(2)

作者 ︰ 牧之

觀點合法化效應,已經在許多實驗中得到了證明。要讓被試改變他們所隱蔽著的觀點,這比要他們改變那些合法化了的,在社會面前公開說出自己的觀點,容易得多。可見,觀點合法化勢必加強一個人的定勢。一個人的定勢和觀點在社會公開後,這種情況勢必加強這個人信守這種觀點的心情。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合法化效應呢?一般而言,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出于維護自尊心的需要。維護自尊是人的自發的舉動,一旦自尊心受到破壞後,人們便會千方百計地進行維護。一個人說錯話、公開表達某一觀點後,即使知道自己觀點錯了,與群眾或周圍人不同,他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就會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並盡力使其合法化,能自圓其說。可見,一個人為了不失自尊心、不失面子,就會產生合法化效應。

2.受到了虛榮心的操縱。有些人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後,明明知道這個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在隨後的日子中,也意識到自己錯了,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也會百般狡辯,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一些地位較高的領導人物更易發生合法化效應,笑話中的牧師正是如此。

3.如果在公開的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候,在場的人數較多,一些重要的、可對觀點表達者產生影響的人物在場的話,觀點表達者也更容易發生合法化效應。

◆為什麼密室總會有好奇的闖入者

古希臘神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宙斯給了潘多拉一個密封的盒子,讓她送給娶她的男人。普羅米修斯深信宙斯對人類不懷好意,告誡他的弟弟埃庇米修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贈禮。可他不听勸告,娶了美麗的潘多拉。潘多拉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災難、瘟疫和禍害都飛了出來。心理學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稱為「潘多拉效應」。

如果宙斯當初送給潘多拉盒子時,便告訴她盒子里裝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不能打開的原因,想必潘多拉很可能就不會打開那個魔盒里。當人們被禁止采取某個行為、又沒有被提供給可以接受的的理由時,人們多會逆道而行,在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操縱下,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

倘若想避免潘多拉效應,便要在要求人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的時候,給予對方充分的、合理的解釋,否則,單純的禁止只會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疑慮、揣度、猜測,並為探究為什麼不許做而跨越禁區,結果人們毅然決然地犯禁,與禁令發出者的期望南轅北轍。

在武俠電影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一個密室或者房間被規定為禁區,不準人們進入,結果反而讓很多的好奇者聞訊而來,他們千方百計地進入密室,想一窺究竟,看看里面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對于秘密,人們有一種天生的獲知欲,這也正是「潘多拉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波利菲爾橋上的自殺之謎

波利菲爾是一座位于倫敦附近泰晤士河上的大橋,這座大橋非常有名,但是它的聲名遠揚並不是因為橋的設計和外觀,而是因為每年都有很多人在這里投河自盡,人們常說這座橋上不時地有幽靈出沒。

由于自殺者的數目太驚人了,倫敦市議會向皇家醫學院德研究人員尋求幫助,希望他們能破解自殺之謎。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番研究後發現,原殺和橋的顏色有很大的關系,橋的黑色把失意的人們引至了這里。研究人員建議倫敦市議會把橋身的顏色換成綠色。市議會听從了研究人員的建議,徹底把黑色的大橋涂成了黑色。結果,當年跳橋自殺的人就減少了56%。

為什麼當橋的顏色從黑色變成了綠色後,自殺率就下降了那麼多呢?原來色彩與人的心理有著微妙相關的聯系。

心理學家發現,不同的顏色會引發人們產生不同的聯想。比如,看到藍色我們會想到天空,看到紅色會想到血液,看到綠色會想到草地……而這些不同的聯想,就造成我們對不同顏色的感覺。當我們看到一種顏色的時候,除了顏色本身,我們還會感受到冷暖、遠近和輕重,這就是心理上的錯覺。通過聯想,色彩也就影響了我們的情緒。

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黑色的大橋會激發人自殺的**了。黑色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黑暗、肅靜、消沉,進而造成心理上的壓抑。而這種壓抑,正好對那些想自殺的人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讓他們的絕望之心更加嚴重。于是,在主客觀雙重暗示下,那些人從大橋上縱身跳了下去。而當黑色換成了綠色,橋對人的心理造成壓抑的成分就消失了,綠色代表的是生機和希望,無形中就打消了想自殺的人的壓抑和悲觀的情緒。

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偏好的顏色,而根據一個人所喜歡什麼顏色,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

白色︰象征著純潔。既無比高尚,又充滿幻想。如果你喜歡白色,這說明你一定是個志向高遠的人,不論對戀愛還是事業,都抱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多半是個完美主義者。喜歡白色的人會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

黑色︰與白色相反,喜歡黑色的人往往對生活充滿憂郁,感覺事事不順心,愁緒滿懷;

灰色︰喜歡這種顏色的人能明辨是非,但疑慮重重,他們往往深思熟慮之後才采取某項決定。喜歡灰色的人做事一般都比較低調;

紅色︰中國人喜愛的傳統顏色。但從心理學角度說,喜歡紅色的人也是容易激動、做事勇敢、堅強、威嚴、暴躁的人;

棕色︰有穩定生活來源的人喜歡這種顏色,珍惜傳統和熱愛家庭的人也傾心于棕色,自尊心很強的人對棕色的反應是激動和興奮;

黃色︰喜歡黃色的人為人比較隨和,善于交際,另外對任何事都充滿著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創新能力強;

紫色︰喜歡紫色的人代表感情充沛,情趣高尚,態度溫和,責任心強,實實在在生活的人不喜歡紫色;

藍色︰他們的性格平靜、沉著,喜歡有條不紊,喜歡思考。他們堅毅、平易近人的性格會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天生不自私,只要有人請求幫助,他們便會伸出援助之手,而他們自己,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願求助別人;

綠色︰天然之色,春天之色,生存之色。喜歡綠色的人害怕別人的影響,情緒很容易發生波動;

粉紅色︰生命之色。喜歡這種顏色的人們多愁善感,心靈敏感而易受傷害。不過,他們總是努力隱藏委屈。這種人天生是優秀的協調家,他們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周圍人的不滿情緒,並能努力改善它。他們也容易抑郁。

◆為什麼邁克爾杰克遜把自己比作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邁克爾杰克遜是無可置疑的天王巨星,在音樂世界,他收獲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粉絲超越了國界、超越了種族、超越了信仰,有無數的人迷戀他那魔幻般的舞步,甚至把他視為精神領袖。然而這個在流行音樂界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卻飽受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杰克遜的精神困擾與其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便被父親逼著在社會演出掙錢,他的童年幾乎與快樂無關,甚至連生日和聖誕節都從未慶祝過,這種獨特的成長經歷導致杰克遜出現了某些「怪異」的行為,如果用心理學知識注解他的這種怪異的話,那便是「彼得潘綜合癥」。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話人物,他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而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就是這個童話人物的現實版。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撰文描述了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通常來說,彼得?潘綜合癥患者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同年齡很不相稱,大多數情況下這無傷大雅,但總有一天,等他們突然明白生活原來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稱心如意時,已經太晚了。也就是說,彼得潘綜合癥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們害怕面對現實世界的激烈競爭,渴望回到兒童世界,依賴他人,畏懼承擔責任。這類患者多是生長在過分保護的家庭環境中,可以說是這種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導致了他們的不成熟感。解決這種病癥的最好辦法就是迫使他們直面現實。

邁克爾杰克遜曾經默認了自己彼得潘情結,他這樣說︰「我覺得自己只有4歲,我是彼得潘為了補償童年所不能得到的一切,當他有足夠財力的時候,根據童話《小飛俠彼得潘》所描繪的場景,斥巨資在加州聖巴巴拉建起了一個屬于他和孩子們的「夢幻樂園」。杰克遜定期邀請患病和癌癥兒童,以及各國的窮苦兒童免費到莊園游玩。他覺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世界,沒有嫉妒、沒有猜忌和仇恨,是人生最快樂的享受。

由于邁克爾杰克遜總把自己比作那個童話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彼得潘,當這個天王巨星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美國《時代》周刊等媒體在報道他的死訊的時候,取用了這樣的標題——「彼得潘走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