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革命 156 夏收下

作者 ︰ 碎葉城最後一個漢人

()進入鐵匠工人們的廠房里,能看見四處堆積的奇形怪狀的廢鐵制品。相比起木工,鐵匠們的產業規模更大,這里只是研發區域,只有經驗豐富的工匠和從大學中出來的年輕人在有資格在這里研究和學習,姬雲也時常會為工匠們提供指導性建議。而工匠們有成品的東西才會分解成為流水作業下方到在各地的工廠里。對于許多生產緊俏物品的工廠,一般都分布在隱蔽的地方。比如鑄幣和軍工都分布著山里。

此時的工廠里顯得很忙碌,因為鐵匠們開始加班了。打谷機在許多地方必需是用鐵來作零件,高速的運動,木質品承受力不夠,而且在現在要尋找那麼多干而且很硬的木材是件困難的事情。現在他們大多是在作一件事情,就是制作模子,為明天幾個下屬的工廠大批量生產鐵質零件作準備。

姬雲所看到的是最原始的軸承,個頭大,顯得還有些粗糙,用手撥動了一下,軸承轉動的飛快,隨之響起了熟悉的聲音,此時姬雲听來,確是那麼的悅耳。

這個軸承看起來體積大,鋼材質量也不過關,比起後世的軸承,無論緊密程度還材質上都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可這玩意兒,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軸承是支撐機械的旋轉體,他能夠在機器作相對運動時,減小機械之間的摩擦系數也使得旋轉體變得更加穩定。在機械設備中,他是一個舉足輕重的零件。後世在任何旋轉的機械中,都離不開軸承支持。

在古代沒有軸承的時候,車子和車輪接觸的地方就只能使之自然摩擦,因為道路是絕對平坦的,因而兩邊受力不同,而且在抖動下兩邊的磨損情況不同,車子輪子兩邊時間長車輪中間的承受壓力的杠桿會被磨損,車子變得兩邊不平衡,時間一長就會斷掉。因此古代的馬車不僅抖動很厲害,而且還容易損壞。

有了軸承這種問題就能改變。軸承可以讓這種摩擦損壞消除掉,還能讓力量更加充分而有效地得到利用。

就是現在加緊生產的打谷機,在轉動位置使用上軸承,也能讓腳踏起來更加輕松,而且可以避免掉旋轉摩擦說帶來的損壞。

「這個東西現在能大量生產嗎?」

年邁的老工匠眉頭一皺︰「要有鋼材夠,就能大量作,可是廢品比成品要多得多,很浪費。需要的人也多。」經過工匠們的介紹,軸承可以用合金銅制作,也可以用殘碳鋼來作,顯然後者質量跟高一些,但如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很需要技術,前者合金技術不成熟,成品更低,而後者也不容易。而且這種東西在精確度上要求極高,制作成本高,相對比起來,磨損消耗木頭部件更換起來顯得更加劃算些。

姬雲還是要求制作一台裝有軸承的打谷機。打谷機轉動起來聲音更小,速度更快而且更加輕松,但一次消耗的兩個深溝球軸承,就讓兩台打谷機價格翻了好幾倍。加裝軸承的打谷機產量更是受到制約,產量遠遠落後前者。當然,有軸承的打谷機用起來更加輕松,中途不用停下更換零件,效率也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原始的打谷機性價比更高一些。

看來大批量使用軸承是不可能了。姬雲多少有點失望。但軸承既然出現,他的前景卻是十分光明的。姬雲雖然放棄了生產有軸承的打谷機,但卻對軸承以後能批量生產提出了自己的許多建議和想法。

經過一整夜的忙碌,金陵的木工廠和鐵器研發工廠聯合努力下,給打谷機定了模式,還生產出來幾十台打谷機,同時鐵鑄部件也開始交由下屬工廠生產,木質零件分解成了每一片兒。最後再由專門的工人進行組裝。生產速度也十分高。經過計算,每天至少可以生產出幾百台打谷機來,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數字。

打谷機生產出來,第一時間就會被領走,從工廠直接進入稻田之中開始工作。打谷機結果並不復雜,即使更換零件也攔不到普通使用者,這東西使用起來也十分容易上手,一看就會。

姬雲隨著第一批打谷機下到了田里,親眼見證了打谷機的速度,一台打谷機,不到中午的時間,一畝的水稻輕松在稻田中完成了月兌粒工作,在稻田扎起了一個個禾堆,而稻谷被裝上車,拉回村莊里的曬谷場晾曬,因為不用在晾曬的地方月兌粒,稻谷晾曬的空間便多了,各個村的人也不用急著爭大路了。公路上曬的稻谷會多沙石,吃下去可不好。

當天到天黑時,由于打谷機的使用,使得該生產隊的搶收效率得到近五倍的提升。這樣的效率還是在縮短工作時間和減少一些勞作人員的效率下產生的。

搶收是要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強度的勞作下只吃干糧可不好。姬雲嚴令所有生產隊必須讓所有的人都吃上熱飯,而且在伙食上,近期必需加強,魚肉,鹿肉豬肉都要敞開供應,使得工人們在辛苦的勞作之後,都愣美美的吃上一頓飯,所有人的勞動熱情持續高漲。

經過近十天的努力,江東軍所屯田的區域都普及了打谷機的使用,而秋收也完成了一大半。收獲的糧食讓所有人都眉開眼笑,因為糧倉已經滿了。必需零時建設新的糧倉才能滿足需要。

經過粗略的計算,江東水稻平均畝產量居然到達了兩兩百千克(江東新度量單位)!兩百千克換算下來,就是後世的四百市斤,和後世解放前不適用化肥不雜交的時的畝產二百五十千克還有差距,但即使如此,這個成績也足以振奮人心。因為如今的畝產已經死這個時代傳統耕種畝產的兩倍了!事實證明,一定程度的密植水稻,並不影響水稻產量,反而能讓水稻更抗倒伏,有利于水稻的生長。

水稻收割之後,就必需繼續下一件晚稻的種植了,但看了時間顯得有些緊張了。不得了,姬雲再次祭出了後世的一招。將其它剩余的那部水稻施行雙季連作。

連作稻有叫做再生稻,是指在水稻成熟之後,只割去水稻上部三分之一的部分,將其三分之部分留下來,這部分輸掉上存在休眠芽,在適合的水熱環境之下,它會繼續生長,最後抽絮裝出新的水稻來,這種水稻生產方式在漢代時就出現了,距離現在還有數百年。

再生稻產量上無法和新種植的數道相比。再生水稻產量只能達到第一季的一半。再生稻適合于那些生產兩集水稻稍顯不足的地方和勞動力不充足的地方。

如今江東一季水稻產量一季讓人如此辛苦了,姬雲希望下一季大家能夠輕松一些。把人累壞了,還談什麼好日子,溫飽是最基礎的東西,當基礎被滿足之後,適當的放松是必要的,增加單產,改進工具解放生產力,這才是王道。

一季水稻收割還沒有完成,江東的土地上,人人都獲得了豐收。加班加點的工作,每個人的工分都急速暴漲,不僅暴漲,額外的工分獎勵讓所有人都能在家里建起一個大糧倉,把糧食裝得滿滿的。

不僅僅如此,那些從楚國和越國前來作短工的人也小有成就,他們不僅在工作期間每日吃得好吃的飽,也獲得了許多工分,許多人一季的打工下來,居然每個人都能用江東的工分換得八百多千克的水稻,這相當四畝水田的產量,一個人每天吃一千克大米都能連續吃上一整年。

比起在楚國或者越國累死累活的辛苦卻吃不飽飯的日子,許多人發現,與其那麼辛苦還不如放棄家鄉的土地來這里作長工,雖然沒有當地戶口待遇差一些的,但一家人吃飽穿暖絕對沒有問題。

加上江東糧食管理嚴格,想要將糧食帶出江東,就必需繳納重稅,如此一來,帶走的糧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樣子。這更加讓許多外來的務工者肉痛了,最終許多人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將回到家鄉,將自己的親人都帶過來打工,過好日子。

江東打工都是好日子,這里外來務工者稅收比起普通江東百姓要重兩倍,而且沒有醫療保險和免費教育。但是幾年無不良劑量之後,就有資格申請加入江東,如果懂得手藝,或者學會江東文字和法律,或者加入軍隊效勞,或者和江東人結婚,都能快速成為江東籍,過上好上等人的日子。

稻谷的產量不斷增加,江東外來人口也不斷暴漲,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里,江東人口一下子增加了近七十萬。

周末會議的時候,唐屈向姬雲匯報,江東地區,江東籍貫人口——楚國移民,吳人,越人,東島人和遼東半島萊人等——非江東籍人口總數已盡接近了兩百萬人。總體上人口數量已盡達到了中原地區中等強國的水平。像這個事情的燕國,人口總數也不過一百多萬。

而江東地區的近兩百萬人口,是基本解決了溫飽的人口。團田的水稻已經能夠滿足江東一年的吃飯問題,而第二季呢,還有原有江東的原住民的田地呢。

听到這個報告,姬雲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這個地廣人稀的時代,技術擴大生產量。江東糧食如果不流入各國,那麼市場上糧食價格會跌到離譜的地步,那些囤積田地的地主們,很快就會失去他們原有的風光時代。土地種糧食會逐漸失去生財能力,而隨著農民們溫飽問題的解決,商業市場會不斷擴大,商人會成為江東富有的階層,江東,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向外而言,擁有如此的經濟能力,高科技的生產力,姬雲對于和燕國爭奪遼東,和楚國爭奪贛鄱之地,吞並越國,更加有底氣。俗話說的好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應該就這意思了吧。

既然物質充足,那麼就該謀劃接下來的大事情了。姬雲的目光向會議廳的大地圖望去,這是一幅憑借著記憶畫出的東亞地圖,而江東,就在這張地圖最中心的地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大革命最新章節 | 戰國大革命全文閱讀 | 戰國大革命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