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革命 155 夏收上

作者 ︰ 碎葉城最後一個漢人

()六月是最熱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忙碌的時節。

江東的溫室育種,使得水稻比起原始的種植成熟要早上半個月的時間。姬雲從甬東沿海至鎮江返回金陵。在沿途處理一些關于北方遼東的戰略決策,之後馬不停蹄的返回了金陵。在回來的路上,田野里稻谷的橙黃色已經漸漸在田野中蔓延開來。

夏季陣雨,而成熟的水稻不適宜在潮濕的環境中浸泡,否則水稻逐漸干枯的葉子和睫會在水中軟化,風一吹容易倒伏在泥土中,幾天的時間就可以讓成熟的水稻泡壞甚至發芽。這個時代的水稻並不如後世改良後的水稻那麼強壯,即使現在姬雲推廣了密植技術,但依然很難有效抵抗倒伏。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在損失到來前,把糧食收回倉庫。

剛剛下船就看見金陵沿途的水田中人們忙碌的身影,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一群農夫排成一列淡淡地黑線,直到遠處,他們都彎著腰,手中拉著一把鐮刀,飛快的收割過著稻苗。然後稻苗扎城一捆一捆的,由年富力強的男子將他們被起來運到田埂上,活著水渠邊,那里會有牛車或者小船等著裝載,然後再被運輸到大家居住的村莊里。

村莊是以軍事編制單位,所有的東西都是齊全的。在村莊的中央是一塊巨大空曠又平坦的打谷場,水稻再這里被鋪開來,然後又用舉著連枷拍打鋪開的水稻苗,集中拍打稻穗,在拍打下,稻穗上的稻谷就會落下來,最後收走稻苗,地上就是稻谷和一些瑣碎的雜物。相對比起廣闊的田野,這空曠的打谷場顯得太擁擠了,如此月兌粒顯然太佔用地方了。在一旁,幾名大漢面前放著邊長超過兩米方形的大不框子,手中握住一大把水稻,用力的將水稻向方形的木筐子邊沿摔打,巨大力量下,稻谷在撞擊下月兌粒稻苗,四處飛濺,大多數都落在了木框子里。天氣太熱,大漢們只穿著大褲衩,身上古銅色的皮膚已經被水稻的葉子割出了許多血紅個痕跡,但他們絲毫不在意。接連摔打上幾把就得停下喘口氣,給自己灌上一口水。看著那忙碌不止的漢子偶然間抬起頭來,汗水洗面的笑臉面對自己,姬雲都有些無語了。

谷場上一個年邁的老者停下來,對眾人吆喝道︰「大家都加快速度啊,不要讓糧食爛仔了田里,那就太可惜啦,在累也別怕,忙完了明年就不用挨餓了。收不完糧食,可就對不起咋們君上啦。」應和之聲彼此起伏。眾人也不斷為自己和別人鼓勵。

就在姬雲從這個村莊離開的時候,還看到了有人暈倒在地,結果半天沒找到醫師,因為江東醫師數量不多,好不容易姬雲將暈倒的人送上自己的馬車,結果村莊里的人看見車挺空,一口氣抬了兩個人來,其中居然有一個人是孩子。紀雲駕著馬車到達金陵的醫院時,用時居然比起平日要晚了許多,因為在平坦的路面上,居然也鋪上了許多的水稻,甚至見到有兩個卒(村莊都是以軍隊編制的,一個村莊是一個卒200人,便于生產和組織防御。)的人居然因為爭奪公路而打了起來。可見這打谷場缺的可見一般。進入城區後,路上到處曬著稻谷。到了影院了,居然早已人滿為患,院長是位墨家的弟子,臉色蒼白,眼圈黑得都快找不到眼楮了。

他向姬雲抱怨道︰「這樣下去可不行,大家不是累倒了就是中暑,現在我們的醫生也照顧不過來了!」

姬雲趴在桌子上飛快揮筆寫下一張紙條遞過去︰「拿著這張紙條去大學里,這幾天大學就停停課,救人要緊,其他的事情我稍後再處理。」

「君上,大學的學生都已經停課兩天了。」院長用疲憊而嘶啞的嗓音繼續道︰「所有的學校都停課了,現在除了當兵的和煉鐵的,其他的人都已經忙著收割了。」

姬雲愣了,情況比自己想的還要嚴重。「我去找許部長問問情況。」姬雲說著就飛快上了馬車。

「許部長就在我這里。」

在醫院的成排的病房里,姬雲找到了臉色發白,半昏睡的農業部長許秀,老人此時看上去顯得更老了,姬雲看著就有些害怕,怕老人姬這麼勞累的閉上眼楮醒不了來了。

「君上您回來了,就太好了。」許秀聲音很微弱,握在姬雲手中的枯手顫抖的厲害「老朽無能啊,怕是辦不好收稻這件大事啊。」接著老人將整個收稻的進度作了介紹。

水稻快成熟,許秀的喜悅最終變成了焦慮。農部最發現了問題,水稻收獲是水稻生產中勞動力最繁重的一環,水稻必需一株一株得割,一把一把得月兌離,之後還要晾曬,等等,每個環節的勞動量都十分大。江東水稻面積很大,許秀就做過計算,以百萬人口計算,江東開墾的新水田就達到人均近百畝的水準。當然開墾是從去年開始的,足足有大半年時間,而且還使用了大量的耕牛,所以顯得並不艱難。

而如今水稻成熟了,人均收獲如果按著當時的平均水平收獲如今的糧食,類似十次都完成不了,這種工作只能是人力來作,更不無法用畜力代替。當然,如此大面積的耕田,也不只是三十多萬人(結婚潮,金陵和鎮江迎來大批吳民)來作,還有許多的外來長工,那就是從楚國和越國逃荒而來的人。他們很分散,但數量巨大。當然,此時吳人的原始方式耕種的水稻還是青色的,因此在江東人大把金錢的誘惑下,也出門來打工賺取外快了。但即使如此,收割的進展依然不理想。按著江東計算,就目前的這種速度,最快也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收獲完成。而一個多月,計劃中的下一季水稻就泡湯了。而且接二連三的陣雨人們更加揪心。

姬雲不由的苦笑,原來幸福這麼快就轉換成了痛苦。姬雲看得出來,水稻的禾桶可以放在田里月兌粒然後把顆粒運回來,等省區很多麻煩的。可大家因為舍不得那些稻谷掉落在田野里,就硬是雲道打谷場上來。為了能完成收割任務,大到老人,下至小孩,都起早貪黑,飯食居然都是提前準備的干糧,金陵城的人機會都已經下鄉了。

如果自己早早考慮到這些問題,怎麼會這麼麻煩呢。看來自己這趟出門走的不是時候啊。

姬雲侍衛下令︰「騎馬去見革從大軍將軍,軍隊立即取消軍訓,新兵成建制加入搶收工作,先從距離城市偏遠的地方開始。」然後他停頓一下︰「除此以往,老兵不負責戍邊的隊伍也加入進來。他可以把這個搶收作為各個卒的比賽來作。」

軍隊需要自己的才能調動,這無疑浪費了不少人力和時間。

姬雲想了想繼續下命令︰「你去見教育部長,我要最快的時間恢復小學正常上課,任何理由都不能違背這個命令。」小孩子當大人用,累壞了以後不就城廢材了嗎,小時候如此勞作,很容易落下病根,對身體損耗很大。復課能讓孩子們免于次禍。

衛兵們從那車上解下兩匹馬飛快沖了出去。姬雲不行速度極快,向木工廠沖去。

姬雲不回去出蠻力加入收割搞親民,這種作秀他早就用不上了。對于這場搶收,他能作的,自然是改進工具。

這個時代的水稻月兌粒方式很落後了,連枷,稻單,稻床和禾桶,都速度極慢,而且耗費體力巨大。要完成現在這麼艱巨的任務,根本是天方夜譚。姬雲想起了後世在很多丘陵地帶人們收割時使用的一種工具,它體積不大,能在稻田里教輕松的將水稻月兌粒,效率比起以上幾種全手工月兌粒要快上近十倍。

發動所有能發動的人去傳喚,不過幾個小時,去周邊支援的木工和鐵匠們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姬雲身邊。都赤腳穿著大褲衩,累得要趴下了。看到自己的技術工作者都這麼辛苦,姬雲于心不忍啊。

姬雲將一張張巨大的圖做好掛在強起來。這就是後世在山區都快要淘汰的腳踏式打谷機。他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以腳踩踏板,產生往返的的動力通過機械轉換為打谷機齒輪的旋轉動力,帶動打谷機中一個旋轉得像刺蝟使的圓形輪子,輪子上滿是一些凸起。稻穗和輪子接觸時,輪子上的凸起會不斷的向稻穗上拍打,很快就能將稻穗上的稻谷打得一顆不剩。比起傳統的月兌粒方式,它佔地不大,而且更加省力。只需要用腳踩就可以了。如果左腳累了可以換右腳,身體也不怎麼望去,工作時還能和周邊的人聊聊天。他的辛苦程度,和人在平直的公路上騎自行車差不多。

圖是現成的,甚至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楚,還畫出了許多關鍵部位的分解圖。江東的工匠們現在對這方面的活已經十分熟稔,分工去作,很快就出現了第一批樣品。

不到天黑,第一台打谷機就擺在了眾人的面前。打谷機輪子踏板和真個外殼都使用木材制作,只有一些關鍵的部位需要用鐵是才用鐵作。這樣能節省很多時間。

打谷機做的是雙人踩踏的那種,木質的外殼讓它看上去很丑。姬雲用手抬一抬,重量也不輕。他使者用來開始踩動踏板,隨著刺耳的木頭摩擦聲,輪子飛快的轉動了起來。

「弄些禾過來!」

很快幾個一捆水稻出現在了姬雲身旁。姬雲接過一把,將稻穗伸入打谷機里,攤開使他接觸打谷機轉輪。稻穗和打谷機相互接觸,發出了充實的嗡嗡聲,月兌離稻穗的稻谷顆粒在打谷機下方的方形木池里歡快的跳躍。須臾間,好費力的就將稻穗上的水稻月兌得干干淨淨。

姬雲短短的三分鐘便將一大捆水稻變成稻草,而稻谷都收集在了後面的,打谷機外幾乎沒有多少益處,相比起以往的所有月兌粒方式,絲毫不產生浪費。

一口氣做完月兌粒的工作,回頭望一眼目瞪口呆的工匠們,姬雲的自豪感豁然升起︰「成了!」

然後對木工師傅和鐵匠師傅們吩咐到︰「把最詳細的工序分出來,從今天晚上開始加吧把,生產的越多越好,容易壞的部件多做些,明天開始,生產一台就發一台的活,現在我們是在搶收,你們就是這場搶收的第一功臣。」

姬雲得話說的讓所有工具們都熱血沸騰。作為工匠,他們將搶救這一場秋收。姬雲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天,大家終于有了體會,最深刻的體會。

工匠們風風火火得散開去忙碌了,紀雲坐在地上自豪的笑了。他拍拍衣服上粘連的稻粒,準備回家去。

一個年輕的工匠叫做了他︰「君上,我們機械制組有一樣東西能裝在打谷機上,讓他更好用。」

「什麼東西?」姬雲來了興趣。

經過年輕的工匠大半天的解釋,紀雲終于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東西了。心中不由一喜︰「真的已經做出軸承來了嗎?快帶我去看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大革命最新章節 | 戰國大革命全文閱讀 | 戰國大革命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