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七十五章抵抗英法聯軍失敗辛酉政變成功

作者 ︰ 金石聲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同時,還有捻軍,黑旗軍,小刀會等農民起義。在外部又有帝國主義的侵略,清廷本來岌岌可危,此時太平天國如能把握住時機,推翻清朝統治也不是不可能的。

清廷雖腐朽,但遇到了孔孟之道給塑造的一個德才兼備的曾國藩,而使得清廷又延續了幾十年。

太平天國雖沒有打敗清軍,但卻大大消弱了清廷力量。使清廷也進行了一些改革,這給中國後來發生的一切埋下了種子。

由于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英國人和中國人繼續勾結,繼續向中國輸入鴉片。1856年10月,英國人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進犯廣州,1857年12月法國人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支援英軍,兩廣總督葉名琛畏懼洋人,發話不與抵抗,英法聯軍戰領了廣州。

英法聯軍,又揮軍北上,于1858年5月攻佔了大沽口炮台,咸豐帝畏懼,和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俄美乘機逼迫清政府也簽訂了「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從天津大沽口,沿海,南撤到上海。簽訂天津條約,本是咸豐帝的不得以之舉,咸豐看到英法聯軍撤退,對天津條約之內容心存憂慮,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條例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中的有關內容,「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

11月,桂良等和英、法,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其中包括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等,英、法不準修改「天津條約」的內容,堅持到北京換約。

1859年6月,英、法,拒絕桂良等修改天津條約的內容,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如此時,清室準許英法到北京換約,可能英法也不會進攻北京,中國的園明園也不會被燒,如此時準許英法到北京換約,可能也不會發生後來再簽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中國人不正視世界,好妄自尊大,外國人想到中國作買賣,中國閉關鎖國,喜歡關起門來當皇帝,甭說北京城,就是沿海的城市也不讓進,蔑視洋人,視洋人為外夷,為洪水猛獸,不堪教化之徒。如此認識,如你有強大實力,敢與洋人抗衡,也可以,又沒有強大的實力。也不能說沒有強大的實力,如果當時有個明君,憑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四萬萬同胞的熱血,中國也不會走到屢屢挨打的境地,中國就像一個不開竅的鄉八佬,讓外國人打一下走一步,打一下走一步。使中國越來越讓人看不起,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

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意欲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于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咸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

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經營了二百年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此時,俄國借調停有功的機會又借機強迫中國與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撈取了大量領土和利益。

中國人稱這次戰爭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衰微更加劇了。

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咸豐帝逃出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避難。咸豐帝自1851年登基就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內亂沒有結束,又來了外夷的侵略,終于急病交加,在1862年于承德避暑山莊郁郁而終。

咸豐死了,又迎來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不是導致清廷的復興,而是導致了清廷滅亡的進一部加劇。

咸豐帝知道自己不久將辭別人世,兒子尚小,托孤八位大臣,肅順、端華、景壽、載垣、焦祐、杜翰、穆蔭、匡源,輔佐幼子登基,可他有一妃子叫慈禧,此人給咸豐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咸豐的正宮,是皇後「慈安」沒有給他生兒子,只能由慈禧的兒子當皇帝,母以自貴,慈禧自然也是皇太後了,慈禧工于心計,對權勢感興趣,咸豐死後,想獨攬朝政,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先聯系咸豐之弟奕訢,把護送咸豐靈柩的肅順給逮捕殺害了。

肅順其實也是皇室宗族,是皇室宗族又怎麼哪?為了掙權奪位,親兄弟還大開殺戒哪?何說皇族?人和獸有何兩樣哪?有的只是比獸用的招術更多,更慘烈罷了。

肅順其祖,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佷。濟爾哈朗後來被封為和碩鄭親王,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濟爾哈朗其父死後,被努爾哈赤養育盛京宮中,視為己子,封為和碩貝勒。

濟爾哈朗死後,由其次子濟度襲爵,改封「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歷追念濟爾哈朗的功勛,命將其子孫世襲的「簡親王」封號恢復為「鄭親王」。鄭親王一共承襲了17次(其中,第一次襲至第九次襲為簡親王),除了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數年間,因濟爾哈朗死後,由其次子濟度襲爵,改封「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歷追念濟爾哈朗的功勛,命將其子孫世襲的「簡親王」封號恢復為「鄭親王」。鄭親王一共承襲了17次(其中,第一次襲至第九次襲為簡親王),除了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數年間,因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而受到革爵處分外,該封號一直持續到清朝結束。

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哥哥,愛新覺羅?端華,滿洲瓖藍旗人,其父鄭親王烏爾恭阿。道光六年(1826)封三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六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道光帝旻寧臨終時授為顧命大臣。

當時,軍機大臣穆彰阿權傾朝野。新繼位的咸豐帝奕對其權勢深感不安,即位初特頒詔旨,嚴斥穆彰阿罪狀並罷其職。咸豐帝調整了道光時重文輕武,好用翰苑清班的用人政策,拔擢任用「經世致用」的人才,對鄭親王端華日漸倚重。端華又向奕薦舉了他的六弟肅順。

肅順,鄭碩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機敏多謀,敢于任事,頗得奕器重,很快升至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內務府大臣。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雖位居肅順之上,但才智平平,生性優柔寡斷,遇事常由肅順做主。如此一來,肅順逐漸握有重權。

肅順是晚清貴族中少有的干練之才。他為了前方將士的糧餉曾削減過旗人的糧餉,他為政很有識見,身為皇室貴冑,卻十分卑視滿洲親貴的庸碌。他常說︰「滿人糊涂不通,不肯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國家遇有大疑難事,非重用漢人不可。」在當時的滿洲貴族中,肅順獨具眼光,知人善任,敏感地意識到起用漢族官員的迫切性,他的主張影響了咸豐帝的決策,使清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肅順極力主張破除滿漢畛域,放手任用漢人領兵握符,建立湘軍等地方武裝。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中興名臣」,都是經他推薦提拔的。因為他器重漢人,引起滿族親貴和旗人對他的不滿。

肅順沒有秉承他的七世祖濟爾哈朗的性格,濟爾哈朗的父兄均被其伯父努爾哈赤囚禁而死,但他對努爾哈赤無一點怨言。

濟爾哈朗37歲受封「和碩鄭親王」,45歲時與睿親王多爾袞同為「輔政叔王」,輔佐幼帝福臨。多爾袞是福臨的親叔叔,濟爾哈朗是福臨的叔伯叔叔。他經歷了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三朝,到57歲壽終正寢時,其他同輩諸王早已先他而去。濟爾哈朗的晚年,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濟爾哈朗晚年,身體日漸不支。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病情加劇。福臨在他臨終前親往探視,流著淚問︰「叔王還有遺言嗎?」濟爾哈朗老淚縱橫地回答︰「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報,不勝悲痛。只希望早日取雲貴,滅桂王,統一四海。」濟爾哈朗到臨終,惦念的還是國家的統一大業。福臨听了伯父這番話,更加悲痛,仰面大呼︰「蒼天啊!為什麼不讓朕的伯父長壽呢?」說罷又大哭。群臣急勸福臨回宮。福臨出房門,又坐在王府院內大哭,許久不忍離去。初八日,濟爾哈朗病逝,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的白石橋。福臨對濟爾哈朗的死,悲痛不已,詔令休朝七天,贈祭葬銀萬兩,置守陵園十戶,並為他立碑紀功。

鄭親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區大木倉胡同。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鄭王府曾一度改換主人,後又失而復得。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後,十三代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同時世爵降為不入八分(所謂八分,指八旗旗主有均分財產、人口、土地的特權)輔國公,鄭王府被收回,改賜鐘郡王奕。同治三年(1864),恢復鄭親王世爵,同治七年,襲王承志搬回發還的鄭王府。鄭王府現為國家教育部辦公地點。

肅順不像他的七世祖努爾哈朗,內斂,作人低調,而是像他的七世祖的父兄,性格外向,桀驁不訓,終究引來殺身之禍。

肅順在押解咸豐靈柩回北京途中,靈柩到了現在的北京市密雲縣境被咸豐的弟弟奕訢劫持,肅順叱問奕訢︰「我身為顧命大臣護送先帝靈柩何罪之有?」奕訢言道︰「你護送先帝靈柩卻隨帶自身家眷,這符合祖宗規制嗎?」(肅順隨咸豐出逃承德避暑山莊時把家眷帶走押送咸豐靈柩時又帶回)遂把肅順拿下。這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隨後羅織諸多似是而非罪狀。

肅順在押解京城途中和在押解往菜市口刑場途中,曾被圍觀的百姓用石頭瓦塊打得鼻青臉腫,百姓多是牆頭草,那面風硬往那面倒,想當初,明末的袁純煥被千刀萬剮凌遲處死,京城百姓曾出一兩銀子買他的一塊兒肉吃,這也怪不得百姓,百姓知道什麼哪?等百姓知道事情真像以後,那受冤者早已經受冤屈而死了!而有的冤屈,會永遠塵封在歷史的塵埃里,百姓永遠也不會知道的。

肅順在押往菜市口行刑時,破口大罵慈禧和小叔子狼狽為奸,罵得難听惡狠之極,肅順臨刑不下跪,劊子手用大鐵棍把肅順的脛骨楞斷了,肅順無法站立倒下了,劊子手才得以行刑。

殺了肅順以後,又殺了載垣和端華,後,把其他五位顧命大臣或革職,或沖軍

慈禧又設計,賺出,咸豐臨死時留給慈安太後的,「如發現慈禧想參政篡權」,就把他處死的密旨,慈禧做了這兩個事情以後,就有恃無恐了。

這次事變因為發生在辛酉年,歷史上叫辛酉政變,這次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出了慈禧的狡詐外,重要原因是因為他是皇上同治的親生母親,即使別人看出來慈禧有不軌知心,要動慈禧,誰也要掂量掂量慈禧後邊的皇上,當時皇上雖小,但他總有長大嘍的時候,當他長大了的時候,他不會報他的殺母之仇嗎?

1861年,慈禧生的六歲的載淳登基,年號同治。從此後,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實際就在一個女人的手里了,她給中國帶來的,不是復興,而是更屈辱!更喪權!更受到侵略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