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三章 劉相公小女女兒喜結良緣

作者 ︰ 金石聲

劉相公既然已榮中秀才,不久就要到州立儒學讀書,州立儒學讀書至少要三年,劉相公現在已是一十九歲,如果再等三年結婚,那已經是二十二了,而小女女兒也要二十一了,這在那個年代,這已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歲數了,婚早晚得結,喜事早晚得辦,把兒女們的婚事給辦了,當爹娘的就完成了任務,就了結了一份心願。

先生把這層意思跟劉相公說了,劉相公紅著臉默不作聲。

先生言道︰「你明天把你爹請來,我跟他有話說。」

劉老大,舍不得歇半天兒工,劉相公告訴先生說︰「我爹晚上來。」先生告訴二小︰「不要讓你爹在家吃飯了,晚上就在我這吃吧。」

太陽快要落山,先生準備好了酒菜,劉老大如約而至,先生和劉老大坐在了上首,劉相公在下首陪著,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先生先開了口︰「‘親qi?g家’啊,孩子們都已老大不小了,咱們商量商量多會兒把孩子們的婚事給辦了吧。」

既然養了兒子,當父母的就應該盡職盡責,該給兒子蓋房子蓋房子,該給娶媳婦娶媳婦。劉老大欣然允諾說︰「好啊!房子我已經給二小子準備好了,親家啊,您就擇日子吧。」

擇日子不用別人,先生干這事兒,本是行家。

先生跟老伴說︰「你去問問閨女,臘月十八行不行。」當娘的去問閨女,一會兒回來說︰「閨女說了,這日子能成。」

先生跟劉老大說︰「親家,咱們就定臘月十八了。」

這幾年劉老大沒善折騰,蓋了東房蓋西房,去年給大兒子娶的媳婦,還置了四畝地。

劉老大自打從李四官莊離開爹娘,到了臨河,已有三十二個年頭啦,這三十二個年頭,劉老大沒喘過氣兒,「緊搓籮」的折騰。

劉老大來臨河時,是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現而今,青春的光澤已在他容顏上逝去,滿臉爬滿了皺紋,頭發已經花白,背有些發駝,年齡已近六十,生命已過多一半兒了。

可這多半輩子的辛勤與勞苦並沒有白費,他已由一個一無所有的光棍漢而變成了一個有產有業,家齊人齊的老爺子了。

說話又要給老二娶媳婦了,他家又要添人進口,想著這些自己所獲得的成果,勞累被驅趕得沒了蹤影。

劉相公和小女女結婚的日子已經定了,雙方的爹娘都在為這一對新人準備著結婚的東西。劉老大媳婦給劉相公和小女女趕做著裝新衣服,先生給女兒置辦著嫁妝。

嫁妝有什麼哪?咱們這小門小戶沒有什麼新鮮的,不過是一個大紅板櫃,五件青花瓷器,一個帽鏡,兩只梳頭匣子、胭脂盒、嗽口盂、茶壺、茶碗、茶盤子。

劉老大是三合房,劉老大兩口子住北屋,他們的大兒子在東屋結的婚,而剩下老二也只能在西屋結婚了。

新房已收拾好,是新蓋的房新炕席,臘花紙糊的屋子四白落地。

臘月十八說到就到了,劉老大請來了張羅人、廚子。

張羅人搭起了大棚;一頭大肥豬前幾天就請人殺了;廚子搭起了爐子,廚子忙著拾掇菜,灌肚子、拴肘子、退豬頭、烙豬蹄子,廚子把該提前準備的菜都已經準備好了;張羅人把炸糕炸了一大缸。

辦喜事,一方面要準備好吃喝,另一方面要把接新媳婦的人準備好,接新媳婦要用轎子,要有鼓手。在轎子和鼓手前面要有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新媳婦家時叩響新媳婦家的門,這個人和新媳婦家的人要「盤道」如盤不過人家,人家不給開門,新媳婦是娶不走的。

天還蒙蒙亮,三頂轎子已來到劉老大家,一頂轎子,四個轎夫,四個人挎著四面鼓,一個敲鑼的,一個打 的,兩個吹笛捏眼兒的,總共二十個人,劉老大家的「支客」把這二十個人讓進屋,茶水子已準備好,個人找隨口的子吃了一兩塊,廚房又給上了幾個簡單的菜,十冬臘月大冷的天兒,會喝酒的不會喝酒的都喝了兩盅兒,娶媳婦的隊伍就上路了。

延慶迎親的隊伍和關南不同,關南是一頂轎子,而延慶是三頂轎子,頭一頂轎子坐接親的,二頂轎子坐新人,第三頂轎子坐送親的,因為新娘子是本村兒的,一遠兒的地方,轎夫們還沒覺得什麼,新娘子家已到了,舊時比現在禮兒多、事兒多,該行的事兒行了,該走的禮兒走了,新人也就上了轎子,好在婆家不遠,新郎官又是整日里在一起廝混的發小,新娘子沒有過多的憂慮沒有過多的哀傷,沒有擦鼻啼抹眼淚兒高高興興的上了轎子。

轎夫們慶幸掌櫃的,今天攬了個俏活兒,兩親家,是同村兒,肩膀子和腳板子,可以少受好大累,但是人家好吃好喝伺候著咱,還拿著人家錢,就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轎夫們的頭兒,發了令,轎子順著大街繞村子一周,慢慢地走,細細地吹打,讓新人充分享受到做新娘子的滋味兒,轎子到了二小家,二小家鞭炮齊鳴,然後拜天拜地拜高堂,把新人送入洞房。

把新人送入洞房後,就是招待客人們大吃八喝了。

延慶的席面很是講究,先上茶(延慶人管點心叫子,和茶水),撤了茶,上四個佔菜碟子(小碟里邊放著咸菜),上完四個佔菜碟子,上四干、四鮮、四冷葷,四干是,核桃仁、粟子、花生、瓜子、大棗,之類;四鮮是海棠果、柿子、桔子、酸檳子、隻果,再高級一點兒的,還有上香蕉的,但決不能上梨;這四冷葷是,豬頭肉、腸、肚、口條……;再上就是熱菜了,四個大碗,四個大碗里盛著,松肉、扣肉、米粉肉和大碗炖肉;然後再上四個小碗,小碗里盛著「油吱」、油豆腐、海帶絲子、酸漬菜燴粉條子,這些菜,雖無雞、鴨、魚,但卻也讓人吃得舒舒服服。

那陣子沒有現在的大圓桌子面,「抓家具」的抓來的是日常家庭用的,「炕八仙」和「地八仙」,「堂客」孩子們,圍坐炕八仙桌邊,「官客」圍坐在地八仙桌邊,堂客和孩子吃著喝著,在燒糊了炕席的炕上來回的挪著,官客們,本來已經喝了幾盅二鍋頭,從里到外冒著火,此時被「二踢腳爐子」的火苗一照,一個個紅頭脹臉。

這真是那陣兒有那陣兒的樂呀!

劉老大雖不是這村兒的老戶,但人老實、人緣好,又加上兒子高中了秀才,大家伙兒不知道這孩子將來要有多大出息,想扒階的、攀高枝兒的,這正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因此不管平時說得上話兒的,還是說不上話兒的,都來「出份子」了,劉老大給兒子辦的喜事坐了有四五十桌。

有那麼一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後看子敬父。」這句話的含義是,「三十幾歲的父親如果有權有勢,別人看著父親的面子,對其子要恭維,要夸他、捧他,要尊其為「少爺」;而當兒子長大成人,事業有成,其老子當然要在三十歲以後了,人們看著兒子的面兒要恭維老子,稱老子為「老太爺」了。

劉相公中了秀才後,劉老大的社會地位「噌」的升高了一大截,人們在老遠就夠著劉老大說話,尊「劉老大」為「老太爺」。

劉相公新婚燕兒,本來青梅竹馬,又加上朝夕相處,新婚的日子當然甜蜜。

劉老大已娶了兩房兒媳,大小子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二小子是秀才,媳婦長在先生家識文斷字,兩個小倆口兒文化教養不同,收入不同,時間長了沒有馬勺不踫鍋沿子的。

劉老大倆口子一商量,趁著他們還沒紅臉,把家給他們分開,分家另過,不用誰說誰,也不用誰管誰,想吃干做干,想吃稀做稀,吃好也好,吃賴也罷,由自己的本事決定,不用怨天尤人。

劉老大把全家聚在一塊,開了個會兒,老輩子人是家長制,一言堂,老爺子一句話就定了乾坤。

東屋歸老大,西屋歸老二,各分三畝地,剩下的四畝地和三間北屋歸老三,老倆口跟老仨一塊兒過,因為老仨還沒結婚,老仨多分了一畝地,寫了分家單,立了字據,大家吃了一頓團圓飯,就各過個的去了。

分了家後,各過各的日子,各打各的「小九九」。大小子該種地種地,二小子該念書還念書。

劉相公上州里的儒學念書,得到了科班先生的精心指導,學業更上一層樓。

斗轉星移,轉眼二年已過,劉相公剛入學時是附生,經過歲試,已升為增生,經過了科試,又升到了廩生。

延慶州衙,向來尊師重教,注重培養人才,教化黎民,樂善好學。對于秀才每年都有一定的獎勵,對于秀才之中的拔帽兒者——廩生,更是刮目相看,每年都有十兩銀子的犒獎。

廩生再經過一年的學習,就可以參加鄉試,可以考取舉人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