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二章劉二小刻苦讀書中秀才

作者 ︰ 金石聲

有度日如年,這麼一說兒,這是說遭糕的日子,可如果是好日子,一年一年過得快著呢!

劉老大在臨河,一晃兒又是幾年,不知是媳婦的地好,還是劉老大的種子妙,媳婦嘰哩咕嚕又生了兩個小子,大小子已經十一歲,二小子已經八歲,三小子五歲。

大小子、二小子都送到村里郝先生家去念書,由于家庭狀況只能混個溫飽,所以兩個孩子到郝先生家念書也只是念個「冬學」,所謂「冬學」,也就是冬三月,春天忙了幫著家里干活,完了秋,關了場門,再到先生家去念書,舊時窮人家的孩子都是這樣。

舊時,沒有學數理化的洋學堂,有的,是教中國傳統文化的私孰。

舊時的私塾學什麼呢?啟蒙課本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名賢集、弟子規、六言雜字之類,這里面雖然沒有高深的科學知識,但在孩童幼小的心靈中,卻能植下,怎樣為人處世,綱常論理的概念。

論做活兒,老大比老二心秀,可論讀書,老二比老大強多了,老二凡是學過的東西,都能背得滾瓜爛熟,從沒挨過先生的板子,老二雖然只上個冬學兒,但學過的課程比上「全學」的背得還溜兒,還能給人講解書里邊的事情。

先生看著劉家二小子有出息,是個可塑之才,把他爹劉老大找來,跟他商量說︰「你這兒子是絕頂的聰明,如果好好栽培,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我看就讓他上全學兒吧。」

人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這話一點不假,劉老大說︰「這孩子將來能有多大出息,咱現在,看不見模不著,可是這孩子,如果現在上了全學兒,除了我一年得多開銷一石高梁外,還缺了一個干活的幫手,平時買紙買墨,不知往里邊還要擩多少錢,這一正一反,一左一右,這一年,不知要有多少錢杵了那沒影兒的窟窿哪?」

郝先生心里嘀咕道︰「話怎麼能這麼說哪?」

郝先生是個愛才之人,看到這個劉老大是個悶葫蘆罐兒,一時半會兒跟他嚼磨不清這個理兒,說道︰「我看這樣吧,一年的學費你不用交了,這紙、墨、筆、硯,你也不用拿了,都從我這兒出。」

劉老大,看著郝先生這麼赤誠,吸了一口涼氣,慌慌而言︰「這合適嗎?這合適嗎?」郝先生道︰「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難道你就不想讓你的孩子有個出息啊?這個孩子,如果干了莊稼活,太「可氣了兒啦!我瞅著可真心疼啊!「劉老大雖然「執拗」,但听了好先生的一席話,于情于理再無法反駁,最終,還是同意了。

劉家老二上了全學兒,好似龍入大海,虎入深山,自己的天才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學到了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古代教書先生大多開始不給講解,就讓你死記硬背,等你背的滾瓜爛熟了,就朦朦朧朧一點兒一點兒由淺入深懂了起來,讀熟了,腦子中有了深刻的印像後再給講解。

郝先生把劉家二小子安排成「大學長」「大學長」就是現在的班長,老師有事,「大學長」帶著眾學生們學習,隨著劉家二小子知識的增長,郝先生對他是越來越喜歡,他怎麼看,怎麼看著「劉家二小子」順眼,但可惜的是,這不是自己的兒子。

先生家「師母」生了半輩子娃,沒落下一個,到了她四十六歲,生了一個「千斤,這回算是落下了。老倆口視為掌上明珠,今年一十有二,比劉家二小子小一歲,老倆口反復琢磨、商量,想把自己這個千斤許配給劉家二小子。

先生兩口子把劉老大找來提起此事,劉老大听了,自是高興非常,一個莊戶人,跟先生結了親家,這也算是攀了高枝兒了。

看了生辰八字,換了貼子,這門親事也就算定下了,說定下了是說得好听了點兒,如果說透了,是先生把劉家二小子給自己閨女先佔下了。

本來是兩小無猜之人,猛不丁,听大人說,給他們倆人定了親,著實讓兩個小人人兒臉紅了些日子,可時間一長呢,半懂不懂的她(他)們似乎知道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她(他)們倆個將來是最親近之人,女孩子心細,先生家做了什麼好吃的,「小女女兒」都要留下一些,想方設法給劉二小送去,這事兒讓二小的同窗知道了,自然既嫉妒又羨慕,可這又有什麼轍呢?誰讓你們爹娘沒給你們安裝那個好腦袋瓜兒?你們沒有那顯山露水的好成績呢?

劉家二小子博才強記,人家讀十遍也記不住的東西,他讀兩三遍就記住了,這樣的學生哪個先生都喜歡,哪個先生都愛教,什麼詩、書、禮、樂、易、春秋、四書、五經,該教的都教了。既然讀了聖賢書,就應該報效國家,耀祖光宗。

而報效國家和光宗耀祖的方法,只能是通過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這條道兒。

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從隋朝開始到清朝結束,為國家選拔了數不盡的人材,在科舉制度下,不管出身貴賤,只要您按照規定被錄取了,您就是鯉魚跳過了龍門,超凡月兌俗升華到了另一個世界,這勾起了萬千家庭對孩子的希望,也勾起了萬千孩童熬更守夜孜孜不倦的苦讀詩書。

佛教講的是︰「教芸芸眾生如何通過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把自己修行成一個無憂、無慮、無煩惱的佛」。

道教講的是︰「人經過修煉而成仙,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而讀書人講的是︰「經過孔孟之道的熬、煮、燻、淘,月兌胎換骨,成為治理國家的棟梁之材。」

听人說,周代禮兒最多,禮兒最全,干什麼事兒有什麼禮兒,禮儀制約著每個人的行為,有人犯了法,讓「官人」逮住,官人給畫了一個圈兒,讓他在里邊呆著,他就會老老實實跟里邊呆著,听候官人發落,這就叫「畫地為牢」。上至國君,下至平民百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為準則,使周朝存在了八百多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最長的朝代。這是不是世界上存在最長的王朝哪?不得而知。

到了西周末年,有個周幽王,荒婬無道,有人給他進獻一美女叫褒姒,此女姿容態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

此女雖美若天仙,可自打她進宮卻從來不笑,不管周幽王想出什麼招兒,她都如此,周幽王身邊有一佞臣叫虢石父,給周幽王出主意說︰「如果大王把通報敵情的烽火台點起來,王姬肯定會笑。」于是乎,夜里,周幽王果然命人把烽火台點了起來,褒姒看了果然笑了,周幽王大喜,獎勵虢石父,附近的諸侯看見烽火台點火,以為敵人侵犯鎬京,都攜帶兵將來到周幽王所呆的國都鎬京救駕,可是來到國都一看,並非有敵人侵略,而是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而點起烽火,大家氣憤至極,各回各的封地,過了沒有多少年,犬戎人,真的來犯鎬京,周幽王又讓人把烽火點起,此時眾諸候看到烽火又起,以為又是周幽王在戲耍他們,他們一個也沒有來救駕,結果城破,周幽王被殺,從此西周滅。

西周滅以後,幽王太子「宜臼」把國都由鎬京遷到洛邑(洛陽),從此,周天子在眾諸侯中失去了原有在心目中的位置,周天子再也制約不了任何一個諸侯,天下大亂,互相兼並,這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聖人」「孔子」就在此時誕生了,這就叫時代造英雄吧,時代需要這樣的英雄出現,英雄要改變這樣的時代面貌。

孔聖人重新給人們制定了一系列道德規範,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白了,就是當皇帝要有當皇帝的樣;當「臣子」要有當「臣子」的樣;當「老子」要有當「老子」的樣;當兒子要有當兒子的樣,反之,天下的事情就會亂套。

孔子、孟子給人們制定了各自的道德規範,讓人們各行其道。這就像那川流不息的公路。雖然公路上的車子數以萬計,但其還是井然有序。

中國的學子們,學習了孔孟之道,國家用八股文章考試,提拔人才,管理國家。有人說︰「用八股文章考試提拔上來的人材愚腐、守舊、無創新理念」。又說︰「很多真正有本事的人沒有選拔上來。」

世界上的事啊,真是顧此失彼,求全責備很難,這頭兒顧了,可能那頭兒就丟了。

但孔孟之道,在中國社會中,既然已經尊崇了兩千多年,科舉制度,既然在中國已延續過一千三百多年,從而也就說明了,在那個時代,它們存在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科舉考試的全過程是這樣的,凡讀書的孩童,要想進入仕途,必須要進行童生資格的考試,經過選拔認定你是童生了,才可以進入下一輪的考試,童生不分年齡大小,童生講的不是年齡,講的是學歷的高低,「範進中舉」中的「範進」,當時已經五十四歲,還是童生,他要想步入仕途,還要和十幾歲、二十幾歲的童生們一塊去考試。

童生考過了,下一輪的考試目的是升入縣、州、府的「儒學」,縣、州、府的「儒學」每年錄取都是有一定名額的,大州、大縣有二十多名的,中州、中縣有十幾名的,小州、小縣有不足十名的。

府,州,縣儒學的入學考試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是縣考,第二是府考,第三是由省「學道」主持的院考,經過三輪考試合格的,才能進入「儒學」學習,新入儒學的學生叫「附生」,附生經過考試合格升級叫「增生」,增生再經過考試合格的叫廩生,附生、增生、廩生,俗稱「秀才」又叫「生員」也叫「相公」,相公可享受國家一定待遇,可免除自身丁糧,見了政府官員可不下跪,地方長官無隨意處置相公們的權力,俯生、增生、廩生都是國家供給膳食。廩生國家每年還給一些錢糧。

考上秀才到了廩生後就可以參加鄉試,鄉試考取的叫「舉人」,「舉人」就可以當官了,就是國家的候備干部了,其實「舉人」也並不見得就能當官,而「秀才」到了清末也有當官的。

考取舉人後,就可進京參加會試了,會試考取的叫貢士,考取的貢士皇帝在殿廷上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共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郝先生一生讀書,雖無半點功名,但是科舉考試的的程序他是明了的,考取童生的考期眼看就要到了,他敦促劉家「二小」好好復習功課,引導劉家二小科舉考試對人生重要性的認識。

人說,響鼓不用重錘,劉家「二小」讀了這麼多書,知道「學而優則仕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道理,學習自然努力,廢寢忘食,學業突飛猛進。

轉眼考試期已到,考完後成績名列前矛,經過選拔獲得了童生資格。

郝先生一家人自是高興非常,打酒買菜把劉老大請來一同慶賀,劉老大不知這「童生」是何層次,待郝先生解釋了半天才算明白了一些。

舊時鄉村孩童念書大多學了百家姓、三字經、六言雜字,能寫個對子(楹聯),打打算盤,將來生活起來自己方便,寫出名來自己能認得自己,做個小買賣會算賬,別讓人家把自己蒙了,也就知足了。真正從念書這條路拼搏出來而當上官,從而吃上官飯的是少之又少!

這童生算不得什麼功名,如果按現在來說,也就是高中畢業了,取得了考大學的資格。

劉家「二小」考了童生,學業上更加用功,書讀得更加多和廣泛了。

延慶是州,州里對所有的童生又進行了一次考試,「選拔」出來的童生就獲得了考取秀才的資格。

當然劉家二小子不負老師的希望,過關斬將獲得了考取秀才的資格。

一年一度的儒學招生考試來到了,劉家「二小」天還沒亮,就起來了,他娘比他起得還早,拉著大風匣把水燒開,不知從什麼地方摳索出一碗白面, 了兩碗面條兒,下了面條兒,又在鍋里窩了兩個雞蛋,盛出一碗,又拿來香油,用筷子從瓶子里蘸出幾滴,滴在熱乎乎的面條兒上,「二小」讓娘吃,娘讓「二小」吃,最後還是「二小」執拗不過娘,把兩碗面條和兩個雞蛋吃進了肚里,娘不懂書上的事兒,只緊讓著「二小」吃飽吃好,千叮嚀萬囑咐,路上要多加小心,不要招惹是非。

「二小」走到先生家里,先生告訴了「二小」該告訴的話。

先生家的「小女女」老早就起來了,已經梳洗完畢,听著爹跟二小談話,禁不住走了過來。那陣陣兒,男女授受不親,不講拉拉扯扯,由于「二小」在她家念書,又定了親,幾乎是天天見面,「小女女」才敢于出來面對「二小」,這已經很是越軌,「小女女」看著「二小」似乎想說什麼,但又不知該說什麼,先生催促「二小」盡快趕路,「小女女」和先生把「二小」送到大門口,先生已經回家,可「小女女」還傻楞楞的看著「二小」遠去的背影。

昨天新下的雨,路上積著一汪一汪還沒滲下去的水,劉二小怕弄濕自己剛換上的新鞋,只能跳到路邊的草叢中走上幾步,路邊的草叢由于地勢高,沒有汪著成坑的水,但每棵草上都凝掛著成串成串的水珠,腳踩上去還是把劉二小穿的新鞋給趟濕了。

前面是個更大的水坑,把路邊的草也淹了進去,劉二小只得跳進莊稼地繞過這個水坑子,剛才是把鞋給弄濕了,劉二小跳進莊稼地,撞動了已經末了人的玉米秧子,玉米秧子上的露水劈哩啪啦掉了下來,這次把他的頭臉、衣服全給打濕了。

過了王泉營,又走了一陣兒,上了延慶奔永寧的「官道」才月兌離了剛才的窘境,劉二小極目四望,遍地是碧綠油黑的莊稼,高粱秧棵的頂端已冒出了新穗,玉米腰間吐出了「花線兒」,在母體中已孕育很久了的谷穗,也露出了鮮女敕女敕的笑臉。

今年一定是個好收成,劉二小雖然還沒有頂門立戶,但看到未來是這樣一個好年景,也禁不住露出了遮掩不住的笑容。

劉二小今天心情很好,八里的路程還沒覺得累,就已經走完。

延慶州的城門早已大開,街上行人已經熙熙攘攘。

準考證上已標明考試地點在儒學,州立儒學在南城,劉二小進了東門往前走了一段往南拐進「下灣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州立儒學,州立儒學的學生今天已放假,騰出房子讓「童生」考試,今天的儒學,儼然變成了個衙門,門口站了兩個挎刀的衙役,由于時間還早,主持考試的延慶州「學正」大人還未到,「童生」們都在儒學門口候著,過了約有半個時辰,「學正」老爺坐著兩人小轎來到「儒學」門口,下轎走進儒學,一會兒,從儒學大門走出一「官人」,叫著前來應試童生們的名字,叫一個,一個走進儒學大門,童生們各自拿著自己的準考證書,到「學正」面前,訓導發給了號牌,走進考場中自己的位子。

整個考試進行了一天,中午休息有人送飯。

一天考試完畢,自是有人喜來有人憂,這喜和憂自然與個人的努力相吻合,平時努力的多,自然喜的成份就大,努力的少,喜的成份就少了。

「二小」和相識的童生拱手話別,各奔東西。

太陽已落,「二小」回到了臨河,先到「先生」家。

此時,「先生」家的「小女女」,到街門前探望「二小」,往返已有好幾次了,這次「小女女」耐不住性子又跑出屋門,直奔街門,剛好一腳門里一腳門外,此時劉家「二小」也要邁進街門門坎,二人撞了個滿懷,二人四目相望,臉兒撲的都紅了起來,二人一先一後走進屋門,先生問「二小」考的情況如何,「二小」如實說出,該答的答了,該寫的寫了,結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了。

先生安撫幾句。

「二小」在「先生」家喝了幾口水回自己家去了。

張榜的日子到了,「二小」進州城到儒學門口,看是否自己榜上有名,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了第八,此時劉二小提溜兒了好長時間的心算是落了地。

劉「二小」考「生員」到此為止算是過了頭一關,接著劉「二小」到宣化府經過了「府試」和省「學道」在宣化府舉行的「院試」。

進州立「儒學」這三階段的考試已經完畢,中與不中還不知道,再繼續學習,由于自己成績現在究竟如何心里無底,一時半會學不進去,正巧,此時自家的地里活兒很忙,劉二小放子,幫助「爹」起早貪黑種地去了。

忽有一日,臨河「村長」領著一公人叩門而入,「村長」給「公人」和二小「娘」介紹已畢,「公人」給「二小」娘躬身道喜︰「恭喜夫人!賀喜夫人!您家公子已榮中‘秀才’了!」「二小」娘讓「村長」和「公人」在八仙桌一左一右坐下,她下去給燒水沏茶,又讓劉二小的弟弟「三兒」到地里找他「爹」和「二小」,村長陪著公人邊喝水邊閑話。

不一刻,二小和他爹從地里回來,二小爹洗手洗臉去見村長和公人,而二小在偏房洗漱完畢換上衣服,來到正屋躬身施禮道︰「謝過差官老爺。」公人猛一抬頭,看到站在自己面的前小伙兒,五尺開外身材,白皙的皮膚、天庭飽滿、地闊方圓、五官勻稱,一條烏黑油亮的發瓣垂于腦後,從眉宇中流露出的氣質顯然與一般莊稼人有著天壤之別。

來通報的官人起身說︰「相公請了。」意思讓劉二小落坐,而劉二小執意不坐,他豈能落坐呢?因為爹娘還站在一邊陪著「公人」說話。豈有自己落坐的道理。

該說的都已說過,該講的都已講到,可公人呢?絲毫沒有走的意思。

村長看出了「門道」。

村長在一村是最有威望之人,能「翻理道表」誰家有個「雞腸狗斗」都要請村長來「評判」來「裁決」,誰家有個婚喪嫁娶要請他來主持,村長走南闖北,耳聞目睹知道些許多莊稼人不知道的事情。村長把「二小」爹拽到一邊耳語幾句,二小爹拍手打掌,恍然大悟,把媳婦拽到里屋,要出鑰匙打開櫃子拿出半吊銅錢,雙手捧給「公人」,公人幾番推諉,最後謝過收下了這「喜錢」。

喜錢是何種報酬呢?這好像西方人的小費,小費可多也可少,喜錢根據主家的經濟情況可多給也可少給,有錢的主兒出個十兩二十兩,沒錢的主兒也可出一吊半吊,半吊喜錢,「公人」看出來了,對于「劉老大」這樣的家庭也不算少了,公人拿了喜錢告別劉老大一家人回州里交差。

看來小費的發明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中國,小費的使用環境要看國民的經濟水準,和國民的文化素質,如果人們的生活異常富足,吃不完喝不完,誰也不會再拿三八個小錢兒當回事兒,人們把自己的臉面看得比錢要重要。從而坑人害人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從而社會的合諧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

劉家送走了公人,劉家二小到先生家去報喜。

劉家二小既然榮中「秀才」我們就不能再叫「二小」而應該稱謂「劉相公」了。

劉相公到了先生家,給「先生」深鞠一躬,然後說︰「謝謝先生栽培,學生已中了秀才!」先生听後高興自不必說,然後浮想聯翩,自己讀了一輩子書連個秀才毛也沒模著,而學生呢?不到二十已中秀才,真是前途無量啊!

中了秀才已有了功名,何謂功名,說功,這就好比您不但學了大學課程,而且拿到了大學文憑,您的文化已經達到一定水準,而這名是說您已是一個學有所成的人,您的名號已經在國家注冊了,這就是我對功名的粗俗理解。

考上了秀才,已不同于一般老百姓,已跳出了平民百姓的行列,而步入了官兒那個行列,見了官兒可以不下跪,這比邊遠山區的人,考上了清華大學還要受人尊重。

先生讓劉相公不要走了,師母炒了四盤小菜,讓劉相公陪著老師喝上兩盅。

這誰陪誰呢?劉相公現在已是秀才,劉相公和先生的社會地位已產生差別,說先生陪劉相公喝,更合適一些。

而劉相公本不會喝酒,在先生的勸說下喝了一盅,只是喝了一盅,已是滿臉像桃花一樣。

十九歲的年華本來青春煥發,就像剛綻開的花朵,喝了一盅酒後,這朵花兒更加嬌艷了。

「小女女兒」看著將來自己的人兒,心里美美的,甜甜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