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十章鶴舞高原2、來自青藏高原的神鳥

作者 ︰ 祥雲飄飄F

听課評課活動等教學研究工作忙而不亂次第展開,一切都漸漸走上了正軌。很快一年過去了,中小學的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教學成績普遍得到提高,教育組的工作開始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贊譽。

嚴明閑來細細打量這個因盛產土豆出名的山區鄉。

紅旗鄉政府位于古城東北五十余公里處,因鄉政府西面建有一水域面積四平方公里,庫容五千三百萬立方米,修築于大躍進時期的水庫——紅旗水庫而得名。

這里四周群山環繞,山上有青松、磕松和許多低矮薔薇科灌木。山下是三十平方公里的山丘開闊耕地,主產土豆、蕎麥、蔓菁蘿卜、大豆、包谷,耕地四周溝壑縱橫交錯。庫區四周有十余條溪流注入水庫,形成了三千余畝濕地。濕地里生長著三葉草等等植物和少量魚蝦。水庫在冬季較干涸時,在淺水處形成大面積的沼澤,良好的越冬棲息環境,棲息著身材玲瓏數不勝數叫不出名的小小鳥和「咕嘎、咕嘎」叫著冬來春歸的成百上千只體型高大的黑頸鶴。

它們頭戴小紅頂,頭的其余部分和頸的上部約三分之二為黑色,鶴尾鶴腳是黑色,鶴翅頂端佔鶴翅二分之一是黑色,眼後瓖嵌著一塊如玉白斑,胸月復、背部呈白色,顯得高貴靈動。鄉親們叫它大雁或雁鵝,專業人士稱它黑頸鶴。

它是在中國青藏高原繁殖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鶴類。成年黑頸鶴體重在五至七千克之間,體長者達一米五,具有足長、喙長、頸長的典型涉禽類特征。黑頸鶴每年「來不過三月三,去不過九月九」,是紅旗鄉尊敬的過客。這里的村民以鶴為「神」,從不傷害它。人們在田間勞作時,鶴就在不遠處從容散步覓食,似紳士般優雅舞蹈,全無客人的謙恭和忸怩。作為旁觀者,無不為這人鶴宛若一家,和睦共處的情景而感動,繼之心靈得到淨化、升華!

傳說在很久以前,黑頸鶴是昆侖山瑤池里的仙鶴,專供王母娘娘觀賞和乘坐。一次,周穆王乘著八匹駿馬拉的寶車到瑤池會見王母娘娘,酒酣耳熱之際,王母娘娘命黑頸鶴起舞助興。但見它們丹頂素衣,黑頸黑羽,飄入場中,秀腿輕舒,繼而翩翩起舞;不時展翅揚脖,引頸高歌。舞至興起,離地整隊,振翅高飛,鳴聲高亢婉轉,久久回蕩在雲霞間

周穆王十分喜愛這性情溫和的仙鶴,便向王母要了兩對帶回王宮。周穆王宮中的飲食雖然豐盛,但黑頸鶴喜愛的卻只有仙桃,于是,不習慣于宮中生活的黑頸鶴悄悄逃出了王宮,向著高遠的天宮飛去。

然而,因為長時間吃的是人間的飲食,黑頸鶴已經變成了凡鳥,再也飛不回天堂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它們飛落到了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從此便在那里生息繁衍,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它們剛來時,吃的是農民的小麥和青果,農民很怨恨它們。每到農作物成熟季節,人們便祭告上蒼,祈求黑頸鶴別來糟蹋莊稼。黑頸鶴知道以後,感到非常慚愧,就立下誓言︰「只喝他鄉水,不吃他鄉糧,秋分來作客,清明返故鄉。」從此,黑頸鶴以青蛙、昆蟲、小魚和水生植物的女敕葉為食,從來不糟蹋莊稼,並幫助老百姓消滅害蟲。藏民十分喜愛黑頸鶴,把它們當做神鳥,並能從它們的叫聲中辨別天氣的變化。每當秋季到來,那里地凍天寒,尋找食物困難,它們便攜兒帶女離開故鄉,飛越千山萬水來到彩雲之南,落腳古城縣紅旗水庫濕地棲息做客。

這個美麗的傳說,或許能讓我們離黑頸鶴會更近一些。

此時,對黑頸鶴這種高原精靈的保護已經進入了有關部門的視野,經過馬拉松式的不懈努力,直至二十年後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紅旗水庫庫區周邊分布近十所中小學校。頻繁開展的教研活動讓嚴明和他的同伴們,騎著自行車圍繞水庫一圈又一圈轉動,列隊高飛的黑頸鶴「咕嘎、咕嘎」的叫聲使他們蹬車的頻率加快,看到在水草中靜靜地覓食的小小鳥們,他們前行的速度又不由自主慢下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