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十章鶴舞高原1、使紅旗鄉的教研活動常態化

作者 ︰ 祥雲飄飄F

時光如水浪難追。時光不會因為你歡快舒暢而停滯,也不會因為你孤寂潦倒而加快,它總是在不緊不慢中流逝。嚴明也在小河小學度過了「不緊不慢」卻感覺勞碌的九百天。

公元一九八七年,古城縣將全縣二十二個區公所改設二十四個鄉鎮政府,原小鄉政府變為村公所。六和區被一分為二,新設立六和、紅旗兩個鄉。新村小學歸屬紅旗鄉,嚴明被隔在六和鄉外,成了在紅旗鄉工作的外鄉人。

紅旗鄉政府成立之初,政府相關的「七站八所」相繼拼湊組建。新任教育組黃組長,點名將嚴明教育組任教研員,負責教育教學研究工作。

在小河小學雖不足三年,但嚴明感受到了學生和村民們的質樸厚道,真的舍不得離開他們。依依不舍告別了同事和學生們,他卷起鋪蓋行李到教育組報到。

新教育組六人單獨租借白鶴灘縣設在紅旗的幾間貿易用舊磚房辦公。設財務、成教、基建、教研專干,都住在鄉中心完小紅旗小學校教師宿舍內。所有的房舍都是低矮、破敗的「四壁封山」式土木瓦房。

一台交直流擴音收錄機、兩個木檔案櫃、三個卡西歐計算器、四只熱水瓶、五輛二手自行車、六套辦公木桌椅六個「民轉公」教師,這就是紅旗鄉教育組的全部人和物,全部家當。

嚴明和負責成人教育、基建的兩位老教師住在一套叫「丁」字間的土木房里。「丁」字間很窄,也就能放兩張一米五寬的床,能做做飯而已。

說來也巧,兩位專干都曾是六和馬鞍小學的老教師。其中一位就是丁校長,一位是嚴明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兩位老師條件比嚴明好得多,在一起吃住,柴米油鹽幾乎都盡量幫襯嚴明,從不說什麼。常常讓嚴明慚愧無法釋懷的是,可能要一輩子欠著這份無法還清深深的師生情,是他們繼續扶著已經成年但仍然潦倒的學生往前走

六年後,一位著名女歌唱家用深情委婉動听的歌聲演唱的那一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表達的是千千萬萬老師的弟子又成為老師後的心情和感悟,恰是嚴明此時此刻的心境︰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你總喜歡把我們高高舉起。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台。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

教育組將要管理的是一所中學,十七個小學校點,在校中小學生近兩千人,中小學教師一百五十人。所有的學校都是六七十年代農民們投工投勞,用泥土舂砌的土牆瓦屋,采光差,大多數校舍已是危房。除鄉中學和中心完小有一個像樣的籃球場外,其他學校沒有像樣的活動場地,缺教師、缺教學儀器……

「人民教育人民辦」,「自己的孩子自己愛,自己的學校自己建」是當時鄉村隨處可見的標語口號,雖然農民們才基本擺月兌挨餓的日子,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為了孩子的將來,有料出料,有力出力,還是有積極性的。他們毫不懷疑這些號召有什麼問題,認為「人民教育人民辦」是天經地義的。不是有人民銀行、人民郵電、人民公安、人民幣、人民公社等等嘛。推而廣之,教育的落後可能是因為自己太窮,人民太窮造成的,自己也有責任。孩子連中學都進不了,是怪自己的孩子不爭氣。

新成立的教育組在舊倉庫里開始履行紅旗鄉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

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公眾評價學校,評價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是升學率。升學率高說明教育教學質量高,教師學生趨之若鶩,反之,則說明教育教學質量差,沒有老師願意去,家長也不願意送子女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山區小學生沒有選擇,只能踫到誰是誰了,擇校就讀的現象還不太突出,中學就不一樣了。

六和區原有六和、紅旗、祥雲三所初級中學。全區每年小學成績最好的畢業生首先由古城一中挑選二三名頂尖者之後,再由六和中學挑選,剩下的按劃定範圍分別由紅旗中學、祥雲中學錄取。由于六和中學教育教學條件無論硬件軟件、學生學習成績都相對好一些,還有一群思維活躍、開拓進取的管理者和優秀教師,升學率持續多年居古城縣同類學校之首,吸引了全縣各鄉鎮,甚至外縣、外省的學生到六和中學就讀。「六和中學」成了古城縣教育行業的一個品牌。

雖然讀書成本高,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寧可多付出一些。許多人找關系,走後門,想方設法將子女送到六和中學。考試成績太差的學生,即使願意多交費,學校也不願意接收。因為關系特殊實在無法拒絕的學生,首先要和學校簽訂協議,中考前參加學校統測,分數必須在協議約定的排名之前,方可參加中考。

眾多優秀學生的加入、考生自然淘汰管理和學校量才用人,確保了六和中學的升學率。

區改鄉後,紅旗鄉的小學畢業生仍按過去的方式,先由六和中學挑選,剩余的紅旗中學再錄取。許多被紅旗中學錄取的所謂「優等生」也會想方設法轉學到六和中學,造成了學生的流失,「優等生」的流失直接降低了紅旗中學的升學率。一個學校,沒有升學率,就沒有了信任,群眾不滿意,政府不滿意。不滿意的結果就是無法爭取經費,無法招生,最終成為「牛脖子上的耷拉皮」——可有可無!

在對部分學校校長、教師的調整崗位做出調整之後,當務之急是提高紅旗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而爭取鄉內小學畢業生完全由古城一中和紅旗中學招錄。說明白了,就是要辦好紅旗鄉自己的教育。

新任教育組的黃組長已人到中年,是古城三中老高中畢業生。因為出身富農家庭,參軍、招工錄干都沒有他的事。在祥雲中學當了七年民辦教師後,五年前轉了正。時代好不容易給予他這樣的舞台,他雄心勃勃,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改變過去一部分教師死眯羊眼、得混就混的工作作風,使紅旗鄉的教育教學質量有顯著的提高,為家鄉的教育干一番事業,至少不能輸給六和鄉,從而實現人生自我價值。

開會講話,他一講兩個小時不打草稿,有幽默的調侃,讓與會者哈哈大笑,也有誅心之語,使人無地自容;書法,無論軟筆、硬筆,瀟灑俊逸;乒乓球,鄉內罕有對手,一米七八的身高常常活躍在籃球場上,和老師們打成一片。帶球、傳球、投籃,閃轉騰挪,瀟灑自如,表演的成分大于比賽;喝酒豪爽干脆,連干三杯六兩酒臉不變色心不跳。

他認為新成立的教育組給自己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紅旗鄉的教育猶如一張白紙、一個籃球場,自己可以像寫書法、打籃球一樣在上面恣意揮灑、自如運作。當然,主要是在教師管理考核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方面。硬件方面所涉及的諸多問題就不是他能考慮的問題了。

黃組長是一個會說能干、清高、隨和又嚴苛的人。這是嚴明對黃組長的評價。

嚴明和成教專干,有時候會計、出納也出動,風雨無阻,跟著黃組長,一人一輛自行車,依次到中小學,重點抓備課、講課、批改作業、輔導這四項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環節——講課。

每到一個學校,就組織老師們講課听課,然後集中該校教師,從課堂教學教師的儀表,普通話使用是否正確,板書設計、時間安排是否合理、重點是否突出、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教學活動是否成功達到了目的,逐一點評,肯定正確的,找準不足的。

「教育組開展教學研究以‘挑刺’為主,目的是讓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相長,」黃組長每到一個學校都要強調「教師‘講課’是完成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目標明確、講授正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講練結合、效果落實。板書字體規範,內容簡明扼要,有重點,富有概括性、啟發性、示範性。’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圍繞著如何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效率的教研活動持續開展,成了紅旗鄉教育的工作常態。

這天,黃組長把嚴明叫到他的辦公桌前,拿出三張用鋼板鐵筆刻好的蠟紙說道︰「小嚴,你以後負責編印教研刊物,這是第一期。以後爭取每月一期。內容以教育教學為主,發動全體老師撰寫。」

嚴明接過黃組長親手書刻的四開蠟紙一看,封面的左上方是大大的行書「山泉」二字,瓖在一幅鋼筆山水畫上,正中的「第一期」三字稍小一些,右下方是「紅旗鄉教育組編印」字樣。封二是摘錄中外教育名家名言,接下來是「前言」,開宗明義講了編印「山泉」的目的意義。後面兩頁多是黃組長的一篇題為《淺談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的文章。除封面「山泉」二字用行書字體,其余都用規範的仿宋字體刻就,給人清新素雅的感覺。

黃組長在《淺談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的開頭這樣寫道︰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它包括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在教學中要有一定的成效,我認為是責任心、愛心和教學藝術的有機結合,缺一不可。教學要本著「教」為「學」服務,充分調動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讓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多給學生自主、創造性的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實行角色轉變,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和課堂教學的共建者。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雙主體。教學過程中,雙主體應該在各自的領域中進行觀點交流和思想踫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升。一堂新課的教學,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合理、巧妙安排教學進程,熟練駕馭教材,上新課時才能創造活潑的課堂氣氛,才能教態自然。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而是學生「學」到多少,學到什麼,這也是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基于這個因素,學校和教師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必須圍繞學生的「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展。

一、以人為本,設計教案

教師要熟悉學生基礎,了解學生知識面,就是說要「找準教學的起點」。理解課文內容時,既不要過高估計學生知識深度和廣度,更不能低估學生,頻繁設計一些學生已經知道、理解的問題,這樣可能浪費教學時間,同時,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激情。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能夠了解什麼,需要學習什麼,然後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措施,以便在上課時及時作出引導和調整。

當然,教師要心里「裝」著學生,要尊重他們的學習差異,設計課堂時要設計好難度不一的問題,既要讓優秀學生學習有深度,又要讓一般學生學習有進度,直面班級中的各類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二、依據情境,巧妙教學

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往往由課堂上學生們的學習情緒決定,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精神飽滿,自然一堂課的效果就好;反之,學生上課時精神不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不牢。對于不同的學情,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調整。

1、利用學生積極學情,充分傳授知識。

積極學情,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學習態度、機靈的提問答問、主動的尋難設疑、新穎的解題思路,幽默的語言等。對于這樣的課堂積極學情,教師應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實現「還學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導課堂,消除消極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由于知識面狹窄或對知識一知半解而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學性、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為此,教師應當積極直面,處之泰然,在課堂上盡力轉化這種教學氛圍。

比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既要整體、系統把握知識結構,更要引導學生主動認識語文知識體系。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應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自覺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優化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三、注重反饋,反思教學

課後,教師應該思考課堂上傳授了什麼給學生,學生學到了什麼,學了多少,自己在講課中哪些地方引導得好,學生理解透徹;哪些知識沒有講清講透講到位,還需要進一步鞏固。同時,要注意及時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從而調整方向,為下一步更好教學作準備。同時,也能切實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研水平。

……

這是黃組長針對教研活動中發現的問題而寫的,很有針對性,具有高度,也有深度,但從紅旗鄉基礎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只能說對課堂教學具有指導性、方向性,尚不具備可操作性。

在經過一輪長達三個月的教研活動中,嚴明發現在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只顧自個講,不管、不研究學生是否听懂,不注意調動學生,變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雙向活動,以學生為主為教師的單邊灌輸活動。特別是在一些老教師中存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累,學生睡」,老師們在講台上或口干舌燥或嘴角積沫,學生是昏昏欲睡,被動接受,最終磨滅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往輕了說,教學效果特差,客觀地說,埋沒了一批又一批人。

嚴明終于弄明白了,除了智力因素外,同樣的學生,為什麼不同的老師所教的結果千差萬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老師們不能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說到底是「半路出家」的民辦教師或民辦教師轉正的老師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教育和培訓。

可民辦教師或民辦教師轉正的老師們卻是農村教育的主力軍,正在揮灑著他們的汗水,奉獻著他們的熱血和青春!

嚴明明白,沒有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不可能的。雖然辦學條件極差,但提高教學質量還是有較大的空間的。

作為鄉教研員,眼下能做的就是繼續開展听課評課活動,使老師們能相互借鑒提高。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