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七章老兵1、父親的心願

作者 ︰ 祥雲飄飄F

嚴明終于轉正了!

父親母親一掃自嚴明高考落榜後就留在臉上的失望。哈

祖祖輩輩是莊稼人,自己被抓了壯丁最終也沒有多大出息。只好咬著牙堅持堅持再堅持,承受著經濟和超強體力付出的雙重壓力,期望兒子有所作為,讓自己向鄉親們證明自己的堅持是英明的,付出是值得的。

也許母親沒有父親想得多。在子女讀不讀書的問題上,她要做的就是服從父親的安排,盡可能讓兒子少挨冷受餓,在外面不受人欺負。

普天之下,父母親對子女的希望沒有對錯之分,父母親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父望子成龍,子願父成仙」麼。為了子女,他們什麼樣的苦都能吃,什麼樣的代價都願意付出。有的父母將兒女拴在身邊,可以省去自己很多勞力的付出,還可以時時享受天倫之樂。嚴明的父親卻選擇了相反的做法。

這一期盼的實現雖然來得晚了一些,讓父親苦苦等了二十一年,但總算沒有白等!

在滇東北古城縣這個貧困的小山村,要走出去成為「公家人」太難了。除了三四個參軍後轉業當了工人的外,就沒有人在外面工作了。文化經濟落後之外的原因是一次次招工的機會,都讓鼠目寸光或願人窮恨人富的大隊干部們拒之門外。

嚴明從父親憂心忡忡、飽經風霜的臉上,看到了久違的喜悅和舒展!

這天晚飯後,得知嚴明已經順利轉正消息的陶二先生來到嚴明家,進門剛坐下就說︰「好了好了,轉正了!你是我們村第一個轉正的!轉正後咯怕就要調到別處去教書了?」

「暫時還沒有。根據以往的情況,轉正後一般不會留在原校,遲早要調到別處去!」嚴明也很矛盾。按理說,轉正後在本村學校教書更好,工作家庭兩不誤,又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開支,鍋碗瓢盆之類就不用再購置了。但一直呆在本村也不是嚴明所願,畢竟外面的世界更寬廣!

「轉正了麼就由不得自己了。人家要咋個安排,只有听人家的!」父親接口說道。今晚父親特別高興,好像轉正的是他自己。

「大哥怕有六十五歲了?你好像大我一歲多。如果嚴明出去工作少了幫手,家里的活計就只有多請人干了!」陶二先生擔心嚴明家的包產地因嚴明的轉正,今後耕種會很困難。

「我的兩畝包產地可能要收歸集體。類似的情況,其它地方有的集體收回後,再轉包給本人,象征性地收一二十元發包費,有的包給其它人。如果可能,我的包產地我還是想包回來種。」嚴明對父親和陶二先生說自己的打算。

打算歸打算,嚴明知道今後要繼續耕種管理好十余畝包產地已經不容易了。自從小牯牛沒了,每年的春耕春播都要去借別人的耕牛,一次兩次可以,再三再四就不妥當。長此以往,依靠別人,既不好意思,也會耽誤節令,無法確保糧食豐收。

耕牛是農民的命根,沒有耕牛,要想種好包產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更主要的是,自從兒子轉正以後,父親仿佛一下老了許多。嚴明沒有轉正前,父親還強撐著驅牛犁地,搶種搶收。嚴明轉正後,父親的身心一下子松弛下來,似乎也把擔當了一輩子的責任從雙肩從脊梁從心上慢慢放了下來,好像突然間變成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需要照顧的老人。

父親確實老了!

他猶如被家庭這架耕索套住了幾十年的老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盛年至暮年,從未停止耕作的腳步,直至身上流出的已不再是熱騰騰的汗水,才不得不將家庭的耕索從自己身上卸下,轉套在兒子身上!

「唉!這日子真是好混!想想我們小哥弟在一起放羊的時候,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晃就老了!」父親感嘆道,將望著陶二先生的目光轉向嚴明,「我去當兵的時候只有十八歲,能出力能跑路,感覺什麼也不欠缺,現在出不起力了!‘養兒防老,種谷防饑’,今後你要自己當家了。」

父親的話,有喜悅含悲哀。喜的是,含辛茹苦幾十年終于看到了希望;悲的是,人生悠忽,轉瞬已是白頭翁。

父親如此說,嚴明感覺到肩上似乎有一副沉重的擔子正慢慢壓過來。對此,他有一些期盼,也有一些迷茫……

「養兒防老,種谷防饑」,這句話在平時與生兒育女、忠孝仁義相關的話題中,父親曾多次當著嚴明的面和長輩們談論過。其實,嚴明明白,父親就是說給兒子听的,是要讓嚴明知道,作為兒子的基本責任就是贍養老人。作為男人,他期盼承擔責任,但要他‘當家’,他又不知如何做。

「供嚴明讀書值了!听說老箐村和你一起當兵的李萬山現在每個月民政上還給幾塊生活費,大哥你咋不去區上找找看?」二先生問父親。

「找過了。我是自己離開部隊回家的,民政部門沒有名單,找不上人家。這就是命!」父親有一些懊惱一些無奈,和二先生敘述著他曾經的往事……

父親幼年就失去雙親,童年和少年是在淒風苦雨中渡過的。一九四六年,剛滿十八歲的父親被一支保安部隊抓壯丁入伍。在滇省和平解放時,這支保安部隊被編入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隨即參加剿匪戰斗受傷住白石江治療。傷愈後,因思鄉心切便沒有去尋找部隊,悄悄回到了家鄉。

盡管父親青年時參加的是舊軍隊,但就是在這支舊軍隊里,父親學會了寫字,能通順的書寫家書;學會了初步的算術,會打算盤,能為生產隊記賬,是生產隊的保管員,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包干到戶。

「我被抓到六和的時候,就和老箐村的李萬山關在一起,挨冷受餓。剛到保安部隊的時候,因為訓練太苦太累,有一個士兵受不了就逃跑,被抓回來槍斃了。除了對逃兵處罰很嚴厲外,平時,我們的長官對士兵倒是好,經常教育我們要節約,不要領到軍餉時窮大方。有錢麼‘你哥我弟,你不吃我慪氣’,待到軍餉花光時‘你也不是我哥,我也不是你弟’!部隊駐防、行軍時很注重抓文化學習。現在我會寫信、記賬就是那時學的。……我們的軍長是個孝子。雖然在外面統帥千軍萬馬,但在他的老娘面前卻非常孝順,親自為老娘洗包裹過的小腳,‘母親媽媽’喊個不停!一般的人有幾個能做到?……」

嚴明知道,這就叫‘潛移默化’。父親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嚴明知道什麼叫「孝」!

「孝順」二字通常連用,其實,對父母最重要的是「順」,順從,沒有順從就談不上孝。人從咿呀學語,到走進學堂,再從學堂走向社會,成家立業,「孝」始終伴隨一生,以孝回報父母親恩,以孝樹立榜樣,代代相傳!

「……你‘營長大爺爺’參加過台兒莊戰役,也沒有生活費。如果他老人家慢點回家,現在一家子也許都在外面工作,你「回子大哥」也就不用天天當民辦教師了!」陶二先生有些惋惜道。

「‘世事難料’,不好說。如果他不早點回家,也許就回不來了!」父親說,「村里的安福解放前去當兵,幾十年了,杳無音信。肯定沒有在人世了!」

父親和陶二先生的對話讓嚴明想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

是啊,人世間的事有多少是能用對和錯、是和非就能說清楚的?!

轉正了,嚴明嘗到了成功的甜美,覺得初步實現了人生的部分價值。

但面對家徒四壁和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格外沉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