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五章冰雪初融2、春天的希冀

作者 ︰ 祥雲飄飄F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晚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以喜悅的心情生動地描繪出春夜雨景,不愧為千古名作。滇東北乍暖還寒,雖然沒有繁花盛開的「錦官城」,但正是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好雨同樣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人們一步步走來。

過了雖然還不富足,但忙碌而充滿濃濃鄉村「年」味的春節,鄉親們陸陸續續忙碌起來,開始春耕備耕。

農民就是這樣,祖祖輩輩守著這方山水田土,過了一年盼來年,總是希冀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老天爺能給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驚喜。

土地包產到戶後,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飯的滇東北農民有了越來越多的收獲。儼然土地主人的他們在用心經營著那一塊塊或大或小或肥或瘦的希望之田野。靜靜地臥在那里的土地,也不斷點燃他們的希望

春節剛過,丁校長通知嚴明、嚴榮、嚴周帶著籮筐去學校舂牆。來到學校,丁校長說教育組給了一百五十塊錢,要利用寒假剩下的十余天時間,將雨季被雨水部分霖塌一直沒有處理的五年級教室山牆放倒,重新舂牆蓋好,保證師生的安全。

丁校長帶著嚴明他們幾個民辦教師,先拆除教室一半瓦屋面,再從上到下放倒那面用石灰打底紅油漆書寫著︰「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危牆,然後放水浸土,背土舂牆。不到一周時間,他們用一撮撮泥土壘起了八米高的山牆,修好了教室。

他們每個人得到了十多元錢,相當于一個月的津貼。

嚴明從未舂過土牆,他想,現在自己所做的教學工作也象壘教室的土山牆。沒有理論指導,也沒有實踐經驗。只有從平地從基礎開始,向他人學習,與別人合作,逐步向上累積。你必須先和好土,端端正正安放好一尺八寬「獅子頭」的模板,然後一層層往上填土,一杵杵夯實,再用木掌一掌掌拍平拍滑,堅持堅持再堅持,一天天向上,最後才能建成結實美觀的房屋。其間,有烈日下的汗水,有勞累的饑渴與疲憊,也有接近成功之高處的眩暈。任何一個環節的松懈和馬虎,都不可能建成結實美觀的房屋,半途而廢更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快樂。

春季學期開始後,為了落實普及初等教育的有關文件規定,學校安排嚴明負責兩個自然村學齡兒童入學的動員工作。他找來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草表,將動員對象抄在工作筆記本上,然後不分早晚,按照「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基本要求挨家去動員。

在今後的幾年時間里,除了入學率之外,在校學生的年鞏固率要達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畢業班學生的畢業率,農村地區要達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左右;在十二至十五周歲少年兒童中,初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嚴明感覺身心沉甸甸的,辦學條件這麼差,文盲還很多,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如此繁重,他迷茫且無奈地熬著,但就是不能混著。

每當走進教室,看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楮,嚴明覺得如果「混」下去,就對不起面前這些無辜的孩子,耽誤的就不僅僅是一代人了。這不是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他有一個農民孩子最起碼的良知。自己艱難,別人也過得不容易,都是農民子弟麼。

在許許多多的民辦教師憑著良知努力育人的同時,也不乏成天混日子誤人子弟的民辦教師。他們普遍文化不高,責任心不強,把教書當作副業。他們用心經營的是自己的包產地。

教育組從《教育簡訊》發布了上學期末統一考試的結果。老荒箐小學的萬老師所教的二年級十六名學生數學平均分四點五分。偏僻的老荒箐小學只有一二年級兩個班,難以想象已經當了十八年民辦教師的萬老師要用什麼樣的「混」才能教出這樣的分數!教育組鄭老師找萬老師談話,希望他這樣的老教師負起責來,不要再這樣混下去誤人誤己,玷污了「人民教師」的榮譽。

萬老師一臉無所謂,反正這樣的成績已不是第一次了,愛要不要。他知道老荒箐還找不出別人來取代他。

付出和收獲存在巨大反差的現實讓社會也無法過多地指責他們。

入了教師行,「師」無論民辦公辦,都叫老師;「薪」無論多少,都一樣干活。甚至,大多數民辦教師還要承擔更煩重的工作。

每月領著十二塊五毛錢,工作卻這麼難做,雖然《教材教法》、《心理學》、《教育學》已經過關了,但中等師範學歷的自學、培訓、考試只完成了一半,還要一年時間才結束。

翻越了一座座山還有一座座更加險峻的山等著,這樣的跋涉攀登很煩很累。

嚴明的腳步卻一直沒有停下,向前一步步挪動——再翻越下一座高山後,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許就可以參加「民轉工」考試,就有可能成為國家在編的正式教師,領取每月七、八十元的工資,去買嶄新的自行車,去糧管所買大米白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