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變 第三十三章 四戰之地

作者 ︰ 青年近衛軍

今日第三更了,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鮮花和訂閱,一個都不能少!多謝。

作為割據一方的勢力,關鍵就看他有沒有雄心,是甘願偏安一方,還是力圖進取天下。

如今,至少燕趙的石勒,關中的劉曜和我朝,都明確的提出了一統天下的口號。而且,至少這三股力量都在廣積糧草,大造兵器,海納賢才,而朝野上下也都戮力同心,意圖進取。

而三股意圖統一的勢力,如今卻都兵鋒直指中原!

古話說的好,在從治到亂、從合到分時,據中原四戰之地者常難,據四角山川險這地者常易;而在從亂到治、從分趨合時,只有走出四角爭中原者才有機會爭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則終難擺月兌偏霸局面。而如今,石勒劉曜都企圖一統華夏,而我朝立朝的根本,就是光復中原,無論對于哪方勢力來說,中原都是必爭之地。進取天下,中原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為控御中樞。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問鼎的競技場。只有中原四通八達的地理條件,才能獲得控御八方的形勢。

而就中原本身來說,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四大塊,分別是︰西北三川河谷、西南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游、東北河內沃野。

三川河谷三面阻山,北面黃河橫亙,差不多算是山河四塞。洛陽城即位于其中。山脈環繞,形成險阻;河流上下周流,可與外部聯系。洛陽周圍的關隘大都是依三川河谷的山川險阻而立︰潼關拒其西,扼崤函之險;虎牢阻其東,扼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伊闕阻其南,扼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另有廣成關控制經由汝河河谷的往來通道、轘轅關控制由潁河方向來的通道。三川河谷為東西之間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東西關系中地位尤其重要。立都關中,往往藉三川河谷以餃接東西。

南陽盆地像是關中、漢中、湖北與中原四者之間的一個旋轉門,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都可出擊。從全局的角度看,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襄陽和南陽分處于盆地的南北兩端,這兩座重鎮的形成代表了南北雙方在這片地域內利害關系的對峙和膠著。南北對峙時,南北雙方往往各據襄陽和南陽而分享南陽盆地。在東西之爭中,無論是入攻關中,還是自關中東出,南陽盆地都是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地域。

河南東南都可以憑恃的地理條件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在黃河與大別山之間,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渦河、潁河、汝河及淮河上游主干等河流成扇形展開。這些河流的源頭都深達中原月復地,下流匯入淮河,因而成為中原與東南之間的主要交通線路。南北相爭,這些河流每為雙方戰守之資,由中原趨江淮而臨東南,由東南出江淮而圖中原,都可藉這些河流為運輸線。自中原南逼江淮,由汴、泗二水南下,可趨泗口,略淮東方向;由渦、潁二水南下,可趨渦口、潁口,略淮南方向。此外,這片地域南倚大別山,扼武勝、平靖、黃峴三關,屏護著中原的南側翼。

河內地區處太行山與黃河之間,北倚山,南阻河。山地關隘為往來孔道,黃河渡口為南北津要。太行八陘中第一陘軹關,為山西西南部與河內之間往來必經之路;太行第二陘即秦漢時的太行道,上有天井關,關南即太行山之羊腸阪道,為山西上黨與河內之間的咽喉。河內與洛陽之間的主要通道則為黃河孟津渡口。河內地區在山西與河南之間、在關中與河北之間都是往來的要沖。在河內與山西之間,太行關隘是是攻守的要點;在河內與河南之間,河陽孟津是攻守的要點。河內地區在東、西部之間與是往來要沖。從河內入軹關、經蒲津可趨關中;從河內循太行山東進,可趨河北。

在整個棋盤型的天下格局中,如果說中原是其中央月復地的話,那麼,洛陽則是這個圍棋盤上的天元。洛陽雖號為四方之中,其形勢之間卻在外圍。所謂洛陽的外圍,可從幾個層次去說,第一個層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圍諸險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龍門等;第二個層次即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游、東北河內地區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險,這些地域是中原與其外圍四方的聯系通道;若將視野再放大些,則其外圍可延及關中、燕趙、江左及荊襄等大的戰略要地。洛陽便處在這幾層外圍的包圍之中。中原的位置和地理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原攻守形勢的特點。攻取洛陽,進取中原是一種由外向內的層層遞進;中原防守的經營則是一種以洛陽為中心、由內向外的層層輻射。

歷史治亂更替,天下大勢也隨之分合變遷。通常,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積弊太深而瓦解,天下便隨之分崩,而演成群雄逐鹿的局面。歷史遂在混亂中醞釀新的統一。

逐鹿雖在中原,真正能參入逐鹿的群雄,卻多不起于中原,而趨于四角。歷史上,那些最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勢力,大都是趨于四角。歷史上,那些最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勢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先據有一到兩個角,積累力量,繼之以向兩翼擴展,然後,向中原發展,進取天下。

如今中原,我朝佔領宛,洛以及汝南,河內為劉曜所佔,而南陽則為石勒所有,四戰之地分別有之,犬牙交錯,而打開這一死結的,恰恰就在中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變最新章節 | 玄機變全文閱讀 | 玄機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