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760章 立國1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昌平四年,年初,幽州城開始熱鬧起來。

趙地各州官員,各地鎮軍、禁衛軍的鎮軍將軍,都齊聚幽州城。

成為趙軍藩屬的室韋部落、突厥部落都派出使者前至幽州城。被趙軍擊敗的西域諸國國王,也早隨趙詢一起回到幽州城。

一月八日,趙詢順應趙地萬民呼應,百官諫言,祭告天地,立國,國號趙,自稱趙王。趙詢沒有直接稱帝,依舊是趙王。但是,現在的這個趙王並非昔日大燕分封的王爵,而是諸侯王,一國之君。各地官員,承接新王,藩屬使者,也紛紛向大趙表示臣服,獻上朝賀禮物。

雖然稱帝一步到位,更顯不凡,但稱帝雖然有稱帝的好處,也有不足之處。趙詢決定,在未解決南方諸侯之前,還是以王稱。雖然沒有直接稱帝,但一個帝國應有的機構,都一一開始組建。

大趙承燕制,文武官員均可授勛官,共有十五級。按照規定,勛官可以與相應品級的公卿大臣處于同等地位。但實際上由于授勛過多,動以萬計。因此無職事的勛官實際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僅僅成為一種授予的官員榮譽稱號。

大趙國,是以趙王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趙王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趙王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

在趙王之下,暫時有三省、兩院、九部,六寺,再加上各司等職官體系組成新王朝統治秩序。其中。其核心是則是大楚國和大燕國的三省六部制度。

自大楚國起始,中央王朝都是三省六部制,且發展的相當完備。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在另一個時代,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

大燕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則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新王朝則以三省六部制為基礎,采用類似的設置,並以此做出部分修改沒,但是在大體之上,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事實上,這套制度的運作方式,是成熟而有效的,是集中了中國人民幾千年智慧的結晶。

在這里,和記憶之中的隋唐相似。大楚和大燕基本相同,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都是帝國最有權力的中央機構。而尚書省則管理政務,統轄六部。尚書省形成于東漢;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而在其後的大楚形成完備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分工各不相同,分別是,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

大趙沿用前朝舊制,三省依舊是中書省、門下省、三省。其中,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令。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令負擔。

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郎。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司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分屬二省(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以匡正皇帝的過失。

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尚書郎,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

而在大趙,為了限制尚書令,為了不使文官對軍事的胡亂指揮,也為了對軍隊將領的限制,又設立都察院和樞密院。

其中,都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原本,大燕是沒有都察院的官署的,但趙詢則以明清監察制度更改而來,兵提高地位,與三省並立,查察天下。趙詢很清楚,監察機構,對一個王朝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都察院是大趙最高的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在各個州府,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

如果說暗影司和鷹眼司是秘密監察機構,那這都察院,就是明面上的監察機構。一暗一明,遙相呼應。

而樞密院,則是趙詢參考記憶之中,宋朝興起的樞密院而設置。其主要掌管軍政,與六部之中的兵部相互牽制。

樞密院,這個時代沒有,但是,在記憶之中,起源于中唐,經發展,鼎盛于五代,宋代時雖機構漸趨于完備而龐大。歷經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內廷,用宦官為樞密使,執掌機要事務。五代後梁建立崇政院,後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

在大趙,樞密院主官為樞密使,一人。樞密副使五人,樞密郎中多人。其下屬兵籍司、考功司、統計司、參謀司、榮軍司等十余個有司衙門。其中多個衙門與兵部相互制約,而樞密院無調兵權和練兵權。但其規劃軍隊駐防,邊關防務等軍務要事然事關戰事,樞密院做統籌決策,兵派出參贊軍師。其主要官員,有武將擔任。凡入樞密院者,不得續任諸軍將領。此外,其有直接向大趙國君奏請軍務諸事,尤其在戰事,樞密院更是主導戰局變化。

尚書省主官分左右尚書令,主管政務,統帥九部。而八部除了原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外,還加上了商部、農業水利部和教育部。

六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和內侍司。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麾下監察司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禮樂,隸屬于禮部;太僕寺管理馬匹,隸屬于兵部;光祿寺負責壽宴、進貢等,隸屬于禮部;鴻臚寺負責朝會、賓客(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吉凶儀禮。內侍司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女官。

其中,中書省、門下省,一個起草詔書,一個負責封還詔書。但其中,中書省權利極大。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

因為其職權過于特殊,趙詢定下種種限制。中書令一人,中書侍郎五人,且輪流值令。換句話說,中書令是一個不限定職位,五個中書侍郎輪流擔任,旬月一輪回。其中,首任中書舍人楊望真。

此外,中書省又置中書舍人八人,是中書省的骨干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丹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經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令,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而輪值的中書令要在起草的詔令之上署名,以作備案。在其下,還有各級官員不等,統籌中書省諸事。

而門下省的侍中,則干的卻是得罪人的事情。它有權力將皇帝的旨意,都封還。因此。這個給人難堪,不僅僅是指文武百官,還包括皇帝在內。因為它有權力,將皇帝的旨意退回去,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對皇帝的監督,比皇帝的權力還要大。當然了,也只是在某種意義上如此說。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實在不多。最起碼,在大楚和大燕兩朝之中,做到這點者,甚少,還都是在立國初期。

更有甚者,因為他們封斥所有官員的奏請,再加上對皇帝詔令的封還,不少侍中都被人誣陷,而又遭遇皇帝的不滿,慘遭橫禍……畢竟,沒有哪一個皇帝喜歡有人拒絕自己,對自己下達的聖旨加以封還。

所以,門下侍中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而一般的官員,也不願意出任這個得罪人的位置。門下侍中兩人,又有起居郎兩人,掌錄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喜,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詔命,起居郎俯鞋以听,退而書之,每季終了時交給史官,以備記錄。

此外,門下省還沒有錄事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典儀十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符寶郎從,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家之符節,大朝會,則奉寶進于御座,天子行幸,則奉寶隨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顆賞,節以頜殺。

在這其中,中書省與門下省還各有補闕拾遺,它們均分左、右置,「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凡發令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者,則上封,大則廷諍。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弊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諫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見的機會,所以。官品雖低,也頗為時人所重。從理論上說,諫官的本職,就是建言諷諫。即使言辭激烈,也無可責難。

故而,趙詢在大趙律法中有言,門下侍中和左右補闕、拾遺以及都察院的都察御史都不因言而獲罪。趙詢不指望門下侍中能封還皇帝詔令,也不指望自己的後代能允許有人拒絕執行自己的詔令。但起碼不能因為這些職位危險的緣故,將敢于諫言之人,都因此而獲罪,致使小人當道。

其實,對于趙詢而言,能因為給事中能夠封還皇帝的旨意,對皇帝的權力進一步約束。對于趙詢來說,這或許不算是什麼好事。在朝中,還有人能夠給自己添麻煩,甚至是將自己的旨意原封不動的退回來。但是對帝國來說,卻是好事。故而,首任左右侍中只有一人當任,左侍中蘇允。此也是蘇允自己向趙詢建議的,其其他的能力或許不強,但直言進諫,他還是可以的。再加上其女兒為趙王側妃,自然不會因此獲罪。

尚書省,正二品。從中書門下發出的詔令制敕,均經由尚書省轉發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州縣,或者根據詔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達到有關部門。諸州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凡符、移、關、胺(按︰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這說明尚書省的權位相當重要。

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從這句話就足以說明尚書省在中樞行政機構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說在三省中,尚書省才是行政的實際總匯。尚書省,就相當于後世的國務院,可見其之重要。故而,趙詢設立左右尚書令,分割其權。此外,為了防止尚書令亂權,九部尚書皆有直接上書皇帝的權利。

此外,左右尚書郎、左右承,皆有決策權,與左右尚書令一起,是處理九部事物的執政官,首任左右尚書令為裴毅、呂子良。

樞密院,因其規劃軍隊駐防,邊關防務等軍務要事,相當于國/防/部,雖不能直接調動軍隊,但其也與兵部一起,掌管諸軍事務。與吏部一起,掌管武將升遷,軍隊征募,駐防等國防要務,其職權也相當重要。首任樞密院樞密使為司徒亮,楊望清、劉文契、張元靜、李懷遠、曹斌等人為樞密副使。

尚書都省所屬的九部,負責處理全**政、財文、兵刑、錢谷、教育、商業等一應行政事務。

其中吏部掌文選、勛封、考課之政,下統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趙律規定,凡三品以上者則只能由皇帝(趙王)親自選授,五品以上者由尚書令提名呈報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援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據其身材、資歷、有能、功勞、德行、言辭、書判諸方面的優劣予以記錄、請示,並報請門下省審復後授職。

四司官員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專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為尚書、侍郎之副。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司勛郎中,掌官吏勛級;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後,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隘,若要銘于碑者,則會同百官議其宜記述的事跡上報,然後考功郎中通報其家屬。

在六部里面,吏部排在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掌管官員的升遷。掌握了這全部門,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許多奸臣,都是以兼任或者掌控此官而興風作浪。

在大趙,凡武將升遷,則有樞密院和吏部共同考核,核實功績,且如武備學院學習之後,方可升遷。

戶部,掌天下財政、民政,包括婚姻、錢谷、貢賦等。所屬有戶部、度支、金部、部四司。其中戶部郎中、員外郎,掌戶賦役、貢獻、鐲免、優復、婚姻、繼嗣之事;度支郎中、員外郎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與中書門下省議定上奏︰金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管理兩京市、宮市等交易之事。並供給宮人、王妃、官員奴婢衣服;倉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

故而,因為他的權力,一般都在三省六部制之中,佔據第二位。原本,戶部還掌控天下土地和水陸道涂之利,但趙詢將準備將其單獨分離出去,另立一司為土地水利部。戶部掌控太多,趙詢不擔心其出問題,反而擔心其精力有限,故而將其分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