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759章 新政令2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十月,整個天下已經進入深秋。在北方,則溫度已經開始銳減,大有進入冬季的跡象。特別是在遼州等地,家家戶戶都生了暖爐,生火取暖。北方百姓也開始窩在家中,甚少出門。當然,深秋初冬之際,也沒什麼可忙活的。

但在涼州、西域、豫州、兗州等地,到處都是一片忙碌。在趙詢將水泥的生產下放給各地商人後,隨機就下了大批的訂單。不僅是西域修築城池要用,各地修築馳道也是急需此物。

在趙詢的要求下,各地都開始改制匯通錢莊為大趙銀行。而為了保證存儲金銀的安全,大趙銀行皆用鋼筋混凝土築成。而借此機會,趙詢下令新進被趙軍納入體系的州府縣,開始修築馳道。雖然這種鋼筋混凝土不能與未來的相比,但比起地上原本的土路可就不知強了多少個來回。

想要富先修路,這個說法,趙詢也是明白的。尤其是趙軍商業的興盛,道路,則成了制約大趙地方繁榮的基本緣由。所以,趁著趙地無戰事,趙詢下令各府縣開始修築馳道。

馳道不僅對商業有影響,對趙軍也是既有好處的。大軍調動,有了以水泥修築的道路,就無需擔心路途問題。而且,大軍的糧草物資也便捷了許多。

在西域之地,修築城池和馳道,都是就地征召西域人百姓而為,算是徭役。但在兗州、豫州和涼州,都是以招工的形式征召修築,趙軍會付與數額並不高的餉錢。

之所以如此,一則是這些地方新進歸納趙軍體系,新政剛剛實施,不少地方百姓生活貧苦。如此做,也算為這些百姓謀一條額外的財路。其次,百姓有錢的,才能使得商業更興盛,才能讓匯聚在少數人手中的錢財流通開來。最後一個緣由,則是與趙軍在西域的收獲有關。趙軍連滅數個國家,收獲不少財物,不管是金銀還是販賣戰利品獲得的財物,都能通過大趙銀行重新鑄造為數龐大的貨幣。

這些錢幣都集中在趙詢手中,沒有及時的流通出去。所以,趙詢讓大趙銀行免息借貸給涼州、兗州和豫州的百姓,作為他們購買牲畜、種子和農具的所需,讓錢幣迅速流通入市場。此外,趙詢還讓政務司以官府的名義,向大趙銀行借貸,修築各地馳道。等到稅收上來,再給于償還。

除了當地百姓之外,還有數目龐大的突厥人俘虜,西域人俘虜和捕奴隊抓捕的奴隸,另外,還有一些罪犯。他們,都是無償勞動,為自己的過錯贖罪。

當然,還有一處很忙碌,那就是趙國邊界之地的捕奴隊。在趙詢允許奴隸買賣之後,一隊隊捕奴隊開始盛行起來。當然,這些捕奴隊都在趙軍的掌控之下,每一個捕奴隊,都需要趙詢批示才可進行捕奴。

因為東部突厥部落已經向趙軍臣服,是趙軍的藩屬。故而,捕奴隊並沒有對東部突厥部落動手。但是,西域北方的西部突厥部落,遼州以北的黑水靺鞨,素葉城西面的烏孫國,西域南部諸國,吐蕃人、吐谷渾部落,都紛紛遭了殃。

此外,在南方之地,諸侯依舊混戰不休。荊州之地,唐軍在獲得趙軍的大批武器和一些糧食的支持之下,與漢中王和洛陽王苦戰漢水一帶。一月激戰十余次,三方合計死傷十余萬將士。不管是唐王還是漢中王、洛陽王,都打的心中苦澀不已。

當然,唐顯是憤怒和郁悶。而漢中王和洛陽王,則是怒火中燒。趙軍提供兵甲器具和糧草物資給唐軍,他們已經清楚。但是,他們卻無力對趙軍做出限制。而趙軍的回復也讓他們恨得牙癢癢,趙軍言這是正常貿易。如果你漢中王和洛陽王也有興趣與我大趙交易,也是可以的。

洛陽王和漢中王當然不是因為能與大趙交易而惱火,而是交易的代價與唐軍向北,唐軍那里簡直就算是白送了。唐軍的兵甲器具、糧草物資交易,只需要任由唐軍境內的流民、難民流入趙軍轄地即可,定多就是途中協助一番。但是他們二人與趙軍交易等于的物資時,趙軍則要他們以糧食、金銀錢財來換取。

雖然心中恨不得將風子鳴等趙軍上下官員亂刀分尸,但依舊只能忍著做看唐軍用從趙軍那里得來的武器抵抗己方聯軍。不過,雖然有趙軍的傾斜式交易,但唐軍已經開始走向落幕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尤其是在唐軍南方的蜀軍得知荊州境內戰況,得知唐軍即將敗亡,得知自己的那兩個讓自己恨得牙癢癢的哥哥,有攻佔荊州全境的情況後,蜀軍暫緩了對江州齊軍的攻伐,也開始有向北的趨勢。

十月底,趙詢帶著親衛軍回到了幽州城。畢竟,幽州才是趙軍的大本營。身為一方雄主,也不能長期游離于外。

在這一年之中,趙軍轄地沒有戰事,也沒有發生自然災害。所以,整個趙地各個地方的馳道,都大肆動工。雖然不少地方府縣之中的新式馳道還未完成,但每個州之間,都有馳道相連,在每一州境內,府府之間,同樣相連。

在耗時三四年的時間之後,趙軍終于用馳道將趙軍治地所有的州府相連起來。這對于趙軍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無論是北方還是西方,通過馳道,趙軍都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將軍隊調至所需要的地方。其次就是對商業的好處,有了這些馳道,沒有什麼地方是商人不能去的。

雖然趙詢返回幽州城,讓南方諸侯為之一緊,但得知趙軍大軍並未折返,往西域遷移人口的行動也未曾停止之後,除了加派探子注意趙軍行動之外,也並沒有太過在意。

除了趙詢和親衛軍之外,西域三個大國,近二十余個小國的國王,王室也都隨同趙詢一起至幽州城。他們身為趙軍勛爵,又無實職在身,所以,按照大趙規矩,他們都要在大趙安家,在大趙都城入住。當然,他們此次前來幽州,也與趙詢此次回幽州要進行的大事有關。

經過幾個月過去,趙軍對現在佔據之地的改制,已經完成的差不多。這些西域人也習慣了新式制度,對于國王的存在與否,他們漸漸忽略。畢竟,自己獲得的實質好處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些國王之中,除了龜茲國是和平交權,有一定實力外,其余兩個大國國王都是不足十歲的小孩子,自然不會拒絕趙詢的要求。而那些小國,現在連國家都沒了,他們就更不敢有異議。

除了臨近年關,趙詢刻意回家之外,也與南方諸事有關。當然,趙詢此次關注的不是荊州戰事,而是琉求島順利的從齊軍手中換取回來。

琉求主島,也就是台灣島,原本是齊軍轄地,後齊軍更是在琉求島上建立海港,與隔海相望的揚州南端和江州東部遙相呼應,收取過往海商稅賦。

齊軍幾年前從此地,收取了為數龐大的賦稅。但現在,齊軍海軍三分之一被趙軍拉攏,剩余的海商大都懸掛大趙旗幟,從琉求島東部海域繞行而過。而北方楚軍和西面蜀軍的攻伐,也使得齊王慕容成無暇在顧及稅收問題。其中,齊軍剩余的海軍,都出現在徐州東部海域和揚州東部海域,策應齊軍的攻防戰。

而齊軍如今的日子也不好過,北面,是楚軍在揚州和徐州的邊界之上苦戰僵持。雖然慕容成憑借自己的基礎,將楚軍趕出揚州北部。但是,楚軍也黏在他身上了,在揚州北方死咬住不松口,不間斷的向南攻伐。而齊軍則要顧忌南面交州和西南面蜀軍對江州的謀劃,故而不能在北部使盡全力,雙方苦戰不下。

因為三面皆敵,除了交州稍好一些,在趙軍佔據廣州府帶來的變數,再加上交州地形復雜,讓蜀軍在交州的行動減緩了許多。但是,饒是如此,慕容成同樣面臨楚軍和蜀軍的圍攻。

戰爭可不僅僅要士卒,還要糧草物資,還要錢財,還要兵甲器具。但是,這些物資對于現在的齊軍而言,都很短缺。要知道,一場大戰所消耗的物資,都是為數龐大的,尤其是僵持戰,而後方又無人無力生產之後,所需的缺額就更大了。

所以,趙軍要與他交易琉求島之事,慕容成很利索的答應了,順利的完成,有些讓趙詢難以適應。隨後他就明白,除了形勢所逼之外,慕容成對孤懸海外的琉求島,確實沒有什麼大的心思。

想想也是,慕容成現在內外交困,那里還會在意一個海島?雖然這個海島還大,但是,始終與內陸不相連。而為了補充自己大軍所需,也不願再激怒趙軍。所以,對于趙軍的要求,慕容成很干脆的答應了。

回到幽州城,經過了解之後,趙詢當即讓趙地海商將交易物資運輸給齊軍。當然,這並不是因為趙軍要遵守交易原則,而是趙詢不希望慕容成敗得這麼快。尤其是,趙詢希望慕容成能喝司徒徹的蜀軍好好的戰上一戰。另外,西域之地的戰事並不算完結,趙軍需要時間。因此,得知齊軍現在的向西情況之後,趙詢才讓人立刻將交易物資,盡快的交付慕容成。

現如今,在整個南方,洛陽王和漢中王以及蜀王都在圖謀荊州。而蜀王、楚王也在圖謀齊軍。其中漢中王、洛陽王與蜀王同出一脈,趙詢自然不希望司徒兄弟發展的太快。

雖然北方天氣逐漸寒冷,但南方的氣溫還是比較溫和的。故而,在接手琉求島之後,趙軍立刻就開始從廣州府遷入大量的百姓入住琉求島,並開始開發琉求島。

回到幽州的趙詢,听聞琉求島被接收之後,當即就下令,將琉求大島改名為台灣島,而台灣島北方依舊稱之為琉球群島。此外,還在台灣島修築城池、海港兵以此最為海商中途修整之地。

此外,這台灣島還適合終止甘蔗。雖然趙詢很清楚,在東南亞各國,更適合種植甘蔗。但趙軍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拓展到那里。不過,等到趙軍拿下交州之地,那東南亞之地,還能逃月兌趙詢之手嗎?

因為台灣島之上的居民還不是很多,趙詢讓屬于王府的白羽商會帶動一些親近重臣名下的商會在此地開辦了不少種植園。甘蔗,這可是白糖的原料。而如此做,也是為了讓新進遷入台灣島的難民,有一個出路。

在趙地,各個作坊、商會,招收做工的工人,給出的工錢、做工時間都是有規定的。絕不會出現壓榨做工之人的情況出現。

在北方,因為趙軍的從中挑撥,東西突厥部落依舊酣戰不休。因為冬季來臨,突厥部落的糧食就是問題。但是,再次允許奴隸買賣之後,這東部突厥部落就不再為糧食擔心了。只要抓了西部突厥部落的奴隸,他們需要的糧食就會有趙地商人源源不斷的送來。

趙詢回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就是此次官吏一體化挖出了大批的蛀蟲。除了貪污受賄,還有冤假錯案。對此,趙詢極為憤怒。

趙詢下來趙地全境開始嚴查官員功績,並嚴肅處置。因此,整個趙地境內,開始了深秋之際的嚴打時期。除了大批官員倒霉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商人跟著倒霉。賄賂官員,賣賣假貨,以次充好等,都因此獲罪或收到罰款、消除商籍、沒收財產甚至死刑的不等罪責。

在此其中,趙詢也更改了一項制度。那就是允許罪犯家屬上告,乃至最高直接告入趙王府。沒錯,這就是所為的告御狀。

在這個時代,有著秋後處斬的慣例。起源與周朝,古人認為,夏春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除非特殊情況,不便對判死刑的人犯行刑,因此創造了「秋冬行刑」制度,也就是把判死刑的人留到立秋以後冬至之前一起執行。

而在漢武帝之際,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略,以儒學大師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理論成了當時政治和司法活動的指導思想。董仲舒有一套「天人感應論」,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反天意,會招致災禍,受到上天懲罰。「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典籍,成為一項法令而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然,這個制度的目的則是要封建統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殺伐之實,以用來表示自己作為,符合天道,刑是天命所定,不得違抗,讓老百姓俯首貼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統治得以鞏固。

這些都是我國封建法律對秋冬行刑制度所作出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統治者往往是自己踐踏他們的法制。一旦形勢處于緊急狀態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統治階級就不顧一切,而以「斬立決」、「決不待時」加以出斬。

對于謀逆之罪,趙詢自然不會認為不該當即處死。但是,現在,不少被冤判死罪者,往往都會無處申冤而被枉殺。

于是乎,趙詢下令,凡是死罪,無論何罪,都要上報監察司,給于回復才能處斬。其中,叛亂、逆反等不赦之罪,獲準之後可當即出斬。其余罪責而判死刑者,需等待第二年秋後,方可斬殺。

這一年的時間,則是給于有冤情之人,得以申冤的機會和時間。趙詢嚴令,各地官府不得阻礙罪犯家屬上告。而對于判案官員而言,只要不是故意冤判、錯判、假判,事後不會追究直屬責任。當然,出現冤假錯案,還是會影響其功績的。

最後,趙詢召集所有高級官員,商議立國。這也是趙軍全體官員的要求。自此當初趙軍成為天下三大諸侯之時,就有人上書建議立國,與大燕分開。在宣武帝死後,這種呼聲更大。

因為趙軍的新政對百姓的影響,各地百姓也紛紛上萬言書,建議趙詢立國,斷絕與大燕的關系。因為,他們希望趙軍的新政能永久的持續下去。

在雍軍解體,西征西域諸國並取得勝利,兗州軍也並入趙軍之後,各地官員紛紛建言,立下新的國度。

在最開始之時,趙詢並不想如此,成為天下人的靶子。畢竟,那時候不少讀書人並不認同自己。但趙軍先後擊敗契丹人、靺鞨人、突厥人,向北擴出三州之地後,已經獲得了不少讀書人的支持。在宣武帝死後,更是上升至頂峰。在拿下西域北部諸國之後,對于這些諸國國君的安頓,也需要一個大義名分。

在和政務司諸官商議之後,趙詢還是決定另立一國。當然,這也與趙軍各司的整頓,定下基礎。隨著趙軍的發展,趙詢發現,趙軍各司衙門,有些職權開始不適應趙軍現在的情況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