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758章 新政令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西域,西城府。

西城府乃是以龜茲國王都為中心劃分的龜茲國三府之一,趙詢以此為大趙軍隊駐扎中心,與東面的涼州西部遙相呼應。也因為這里是和平改編,故而,為了震懾地方,完成趙軍對此地的掌控,趙詢一直駐留在此。

「沒想打,荊州的戰事變得這般迅速。本王原以為,南方諸侯之中,以齊軍最先衰敗,沒想打,第一個竟然是唐軍。」

司徒亮笑道︰「唐軍之所以衰敗的如此迅速,除了南面與蜀軍爭奪江州,實力弱于人之外,還與洛陽王和漢中王被我們壓制的太緊有關。其他諸侯都有向齊軍下口的機會,而偏偏漢中王和洛陽王沒有出路。」

趙詢笑了笑,道︰「雖然有些出乎我們的預料,不過,唐軍衰敗,對我們也是好事。這風子鳴所請,甚合我意。回復風子鳴,讓他們放手去做。就算唐軍要滅亡,也要替我們好好的消耗一下這漢中王和洛陽王的實力。」

「對了,本王準備改制匯通錢莊,改編為大趙銀行。基本運行手段不變,但大趙銀行將成為國家唯一銀行。除了常規的發行貨幣之外,還要負擔存儲、借貸和發行債券。當然,銀行與財務司和稅務司相互協助,並不插手國家財政事物。所以,財務司和稅務司將不再擁有銀行掌控權。」

「除了在趙地各地開辦分行之外,這西域各府縣,也要開建。本王算是發現了,這西域人手中的金銀為數不少,要是集中起來,發行大趙錢幣,對我們而言,也是一件大好事。」

趙詢如此說,一來,財務司開始有將開始遍布趙地的匯通錢莊當作大趙財政開支的來源了。二來,趙詢也不希望,這銀行被財政司所掌控,以免日後尾大不掉,對自己的後代帶來威脅。

「其二,商業司多次提及商品的以次充好,以假沖好的問題。所以,從即日起,所有的商品,都要有自己獨特的標記,也成商標。每一家從事生產的商人或商會,必須到商業司備案,留下自己獨一無二的商標,他人不得假冒,違者嚴懲。另外鼓勵舉報那些不法商人,舉報者,將獲得被舉報者半數財物。」

因為趙軍境內的商業大肆發展,導致各種問題頻頻出現,尤其是一些假貨,頻繁出現,甚至不少商家,用假貨冒充他人優良產品。購買者上當,被冒充者受損。對此,趙詢就讓各個生產商品的作坊在貨物之上印下自己獨有的標記。

「其三,在這西域之地,我漢人比例極低。而在中原之地,則是人多地少。按照風子鳴的提議,官府形成律法,鼓勵中原地少者以及無地者,來西域換取數倍土地。如此,不僅能讓西域之地我漢人比例大增。另外,還能不必再以強迫收繳地方大戶土地的手段,獲取土地,以分配給無地之人。如此,本王認為此法不錯,你們以為如何?」

張元靜沉聲道︰「此法不錯,如此,不僅能解決西域問題,還能對我們日後向南攻伐有很大的好處。如果能不以收繳地方豪強大族的田地為手段,我們就能獲得地方大族的支持,最起碼,他們不會反對。」

「現如今天下大勢已經很明朗,如果我們揮軍向南,這些豪強大族就不會為了保全自己的家產為南方諸侯拼盡全力。而那些無地的百姓除了可以在各個作坊、商會求生活之外,還能在西域獲得較大的田產。」

「如此,那些豪強大族手中的田地,租種者甚少,除非他們願意降低田租。等到形成一定比例,我們就可以以律法定下田租的比例。這樣的話,租種地主的百姓,也不至于田租過高而生活難以為繼。」

「風大人建議讓荊州的唐軍用人口換取兵甲器具,除了為了讓唐軍能與漢軍和洛軍激戰的更久之外,未嘗沒有減少荊州境內無地百姓的數額。當然,最重要的也是為了衰減日後佔據荊州的諸侯實力。」

「對了,從商業司傳來的消息看,因為我們治下商業的興盛,許多作坊和商會,都缺少人力。而土地戶籍司也向我們訴苦,言境內從事農事的百姓數額急速銳減,會影響我趙地的糧食產量。」

張元靜所言,趙詢也是知曉的。對此,他倒是早有預料。商業的興盛,必定會對農業產生影響。尤其是商業大都以手工為主的時代,沒有機器,需要的人力極多。而不菲的待遇,也使得不少百姓開始轉向做工,從而對糧食產量,造成影響。這也是趙詢一直不遺余力的吸納各地流民的原因,雖然早先可能是壓力,但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動力。

魏子林沉聲道︰「這種情況下,一是大利發展各種省力便捷的工具,以減輕對人力的需求,就好比我們開始廣泛運用的水車,借助水里,我們就讓很多作坊降低了對人力的高需求量。另一個,那就是繼續增加人力。但人不同與工具,不是說有就有的。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

趙詢側目道︰「哦?什麼辦法,說來一听。」

魏子林沉聲道︰「回稟主上,臣所言,則是奴隸。我漢人疆域大戰,其他各地的外族何嘗不是如此呢?遠的不說,北方的突厥人,東西交戰,所獲奴隸極多。我們可不讓商隊向突厥人購買奴隸,用來從事一些危險、艱苦的事務。」

「抓捕奴隸……捕奴隊……」趙詢腦海中頓時想起這些詞語來。

張元靜也點頭道︰「不錯,魏大人所言,確實是好辦法。遠的不說,就是開礦此等危險之事,讓這些奴隸而為,極為合適。」

司徒亮則笑著說道︰「主上,臣以為,這倒是一個好主意。我們現如今佔據半個西域,但無論是西面、北面還是南面,都是敵人。即如此,何不鼓勵商人在這里捕奴呢?甚至可以鼓勵西域各地的權貴去捕奴,如此,不僅能衰弱其他國家,還能讓這些原有的地方權貴,將心思投注到利益之上,也方便我們對地方的改制。」

「另外,我軍近十余萬軍隊駐扎在此,料想無論是西面的烏孫國還是北面的突厥人部落,都不敢輕易與我們發生沖突。如此,敵之弱,我之強,可為之!」

「死道友不死貧道!好,即如此,就開放對奴隸買賣吧。但是,必須強調一點,被抓的對象,只能是外敵。所有的奴隸,都要在官府等級,並上繳一定的賦稅。」趙詢沉聲說道,「對于捕奴隊,必須到官府備案,方可組建隊伍,並購買武器。」

趙詢可不希望自己一不小心讓境內的捕奴隊成為一個個尾大不掉的山匪豪強,「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戰爭之中,將俘虜賣出。其實,早先在被征突厥人之時,我們已經如此做了。」

「另外,讓商隊也多雇佣西域人,讓他們分散流入各地,如此也好減少西域人在此地的比重,讓他們換換融入我大趙之中。」

現如今趙軍佔據的地域,已經被大體分為九府之地。當然,這里的府縣佔據的地域要比中原的大。各項行政方式,也開始逐步將趙地靠攏。平均下去,每一個府縣,官員都有漢人官員和西域人並存。但其中,趙軍派出的官員,掌控的都是要緊職位。或者,以西域人為首,但其佐官和令吏都有趙軍接任,掌控實權。

隨後,趙詢和張元靜等人商議之後,給幽州政務司傳令,將趙軍治下官吏進行統一管轄。

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道官吏之中官和吏的區別了。中國封建王朝之中,官吏並非是說一類人,而是兩類。其中,官,則是指有品級者。只有有品級的才是官,按大燕制度,從一品到最低等的九品為止,每一品又分為正與從兩級,按照職位不同,分出不同等級。

而除了朝廷的正式官員外,一個行政機構想要運轉起來,就需要另外一個不是官員的官員,那就是吏,也就是令吏、小吏。說起吏這種官府里的工作入員,就不得不說一下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統,就大燕而言,與其他王朝相似,最小的行政單位就是縣,縣里設有縣令、縣丞、主簿和縣尉,加在一起也就四個有品級的官員,可是一個縣想要運轉,四個入肯定不行,所以就要進行招募,其中一些文書、六房管事之類的入,就是所謂的吏了,地位相當于後世的那種中低級公務員,衙門里辦事的主要就是靠這些吏員。

只不過吏與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祿也是由朝廷發放。可是吏就不一樣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報一下就行了,朝廷官府根本管不到這些,而且這些吏的俸祿也是由地方官發放,與中央朝廷並沒有太大的關系,頂多中央朝廷會默許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稅收,做為這些吏的俸祿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費用。

可是如此一來,很容易就會出現貪污受賄的現象,封建王朝之中貪污成風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地方官對稅收有截留的權力。另外吏在政治上也頗受歧視,比如和商入一樣,後代不能參加科考等等。令吏的地位不高,但是,其卻掌控這地方的實權。但通過正途科考上位的官員和讀書人,卻看不起這種小吏。

趙詢雖然對官吏之中的復雜關系不太清楚,但他也是知曉一些情況的。在自己的記憶之中,正途歷史之中,秦漢是吏階層逐漸形成時期,隋唐是官吏正式分途時期,元是吏道最盛時期,清是幕僚即吏的變態與分化時期。

而在這里,扭轉歷史車輪的大楚就定制了完善的官吏制度,自此,官和吏就形成了完整的兩等分化。

但是,無論是記憶之中的歷史,還是自此大楚至大燕,趙詢都明白,官僚體制在中國的發展趨勢是等級、層次區分日益清晰,各層次所包容的人數,又有逐漸膨脹的趨勢。每一新王朝始建初期,官吏隊伍的層次及總人數比起舊王朝都大為減少,但到王朝中期,其規模往往超過前朝。而且,各層次的膨脹速度與所佔比例也有規律,即往往是官增一倍,吏增二倍(甚至數倍),役則更繁,不管如何裁撤、簡化,仍然是節外生枝,役外有役,有增無減,成三角形框架,其底邊越拉越長。

導致這種原因的很大一個緣由,就是因為令吏不歸朝廷直轄,是地方官府自行征闢。但是,令吏卻也是朝廷統治地方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

當然,令吏並不是不能升遷,但相比官員,難度可要大多了。而且,就算升遷,也不得科考而上的官員接納。但趙詢不得不承認,這些小吏,才是對地方最為熟悉,也擁有正真才能的人。換一個解釋,那就是,官員都是領導,而小吏才是正真實干的人。領導動動嘴,下面跑斷腿。

然而,隨著趙詢對商業的鼓勵,平等士農工商的地位,使得不少非正統儒家讀書人都可以為官後,也有不少從令吏苦熬生起的官員向趙詢建議給于這些普通小吏以身份。雖然在此之前,這些令吏的後代並沒有以前那般收到限制,有種種不平待遇。但是,小吏依舊是小吏,並不為正統官員所重。

而趙詢以前也沒有注意這方面事物,被政務司上報至趙詢這里之後,趙詢菜想起這個在官府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團體。

在大燕,這些吏並不是不能升遷,但光是在吏的體系之中,就有三等。過了三等才有升為官的機會。但這也只是機會,實受的機會並不大,除了立下特殊的功勞。

在查察詳細情況之,考慮良久之後,趙詢卻做出一個根本性的改革,那就是消除了官與吏之間的差別。

首先,趙詢將官與吏的俸祿發放權全都收回,統一由朝廷發放,對吏的招募也由朝廷統一任命,換句話說,他們雖然不在九品官員之中,但也是一種朝廷承認的官員體系,只不過還沒有達到九品之等級,同時也消除了對吏的一些歧視政策。

另外,考慮到這些小吏對地方的熟悉,對地方施政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趙詢將令吏作為選拔最基層官員的重要來源。換句話說,改制之後,科考出身的官員,不是直接被下放到地方人縣令,而是成為令吏,或者成為府一級別的佐官的存在。等積累一定的施政經驗之後,才會選拔為主管一地的父母官。

此外,地方的小吏的升遷,除了地方父母官稟報功績外,還有監察司另行考核。以此打通了吏與官的升遷渠道。要知道,在趙地,佐官為數不小。而昔日這些佐官都是趙詢被朝廷定為亂賊,不被朝廷認可,自行培養的預備官員。現在,他們都將成為府縣之地的吏。而西域之地的不少官員和豫州、兗州境內的不少官員,都是這樣的吏升遷而成。

雖然如此直接將吏升官做為一種主要的選拔機制,會這讓一些傳統官員有些不滿,但因為趙軍早已經有了匠人、商人、農夫為官的先例,所以倒也沒有什麼強烈的反對。至少十月之時從幽州政務司將此作為政令宣揚趙地之後,並沒有激烈的反對行為。

雖然對官員來說,這並不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對于數目龐大的小吏來說,他們已經月兌離了被人低視的地步。現在,他們也能與官員相提並論了。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比九品的縣令級別要低罷了。另外,他們日後也能升遷的。所以,這些小吏對趙詢極為的擁戴,為了能升遷,做起事來,也用心了許多。畢竟,這可是關乎他們未來之事,不能不用心。

雖然由吏中選拔官員的好處是,提拔上來的官員大都有基層工作經驗,熟悉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會像那些死讀書之入,做官之後根本不知如何行政,還要向身邊的吏員請教。但並不是沒有缺點,比如可能會造成官員的文化水平不一。為了減緩這種情況,所有令吏升遷,都要考慮其實際能力外,還要將其調回幽州培訓一段時間。

因為趙詢的此項政令,監察司、鷹眼司和暗影司也從各地查處大批的不法令吏。這些個令吏或因為昔日被人輕視,或因為舊朝制度,皆在地方之上欺上瞞下,為非作歹。此次,卻因為官府的新政令,被清除了很大一部分。

而趙詢听聞此事之後,當即大怒。他也沒想到,在自己的轄地之內,現在竟然已經有了這種害群之馬。天下未平,就已經這樣了。要是天下太平了,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于是乎,趙詢嚴令監察司、鷹眼司、暗影司對境內官員進行查察,一經發現有問題者,概不赦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