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683章 經營續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更新時間︰2012-12-30

「對了,據說這靺鞨人兩過貴族都有私自鑄造錢幣,從現在起,在遼州之地,將和驍果軍其他轄地一樣,除了匯通錢莊之外,任何個人和官府,都不得私自鑄造錢幣。擔憂違反者,格殺勿論。」趙詢冷聲交代道。

鑄錢雖然犯法,但是真要鑄卻簡單。除了驍果軍的匯通錢幣仿制難之外,其余的各種錢幣都不是很難。這東西有點勢力的人都能鑄出來,只要搞幾套錢爐,開幾套範錢,那麼接下來只要有銅料,錢就會如水一樣的鑄造出來。

趙詢不怕這有人私自鑄造錢幣,就怕有人用私自鑄造的錢幣去欺騙百姓。要知道,大多是百姓都有佔便宜的心里,要是被人以各種差價給騙了去,雖然對驍果軍沒有影響,但是,對驍果軍治理地方卻影響不小。此外,趙詢也不希望有人去打遼州之地的銅礦、銀礦和金礦的主意。

遼州之地鑄造錢幣,除了將舊有貨幣回爐重鑄之外,還將遼州兩國的金銀銅器也通通回爐,特別是那些能代表靺鞨人名族和皇族的物什,一律回爐造錢。

匯通錢莊就是這般一邊造錢,一邊卻又不斷擴展的匯兌業務和存儲業務,使得匯通錢莊的錢幣,成為了所有商人們最認可的貨幣。中原各地的的銅錢和金銀隨著商人們流入驍果軍手中,結果又被匯通錢莊匯聚入鑄錢坊,在那里各種雜七雜八的錢被熔掉,重新變成了匯通錢幣,再流入中原和海外各個地方。

在遼東,挖礦、熔銅、鑄錢,流通,這麼一圈下來,驍果軍官府不但規範了錢幣的統一,促進了商業貿易,而且有個更關健的是,鑄錢在高風險的同時,其實也是一個暴利行業。鑄一千銅幣出來,其實本錢只須要七百文銅幣左右,金銀幣的利潤小點,但是,抵不住他值錢啊。也抵不住天下金銀之物流通之快啊。再加上挖礦自己造,利潤卻是更高。在驍果軍治下,這麼暴利的行業,自然有驍果軍官府直轄。

可以說,每造出了一枚錢幣,就等于在賺著大量的錢財,為驍果軍大軍的出動開支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在趙詢的記憶里,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有兩件和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怪事。第一,是一直沒有從銀本位發展到鑄造銀幣,哪怕是清朝末期,也依舊是以經營為流通貨幣。但中國進入銀本位的時間和歐洲差不多,但是,歐洲很快建立起鑄幣功業,但中國卻一直都沒有。不得不說一句,貨幣的存在,確實比之碎金碎銀和元寶之流方便多了。

第二,黃金與白銀的兌換比價,中國一直處在偏低的位置。當時歐洲的金銀比例,正常都是在十五以上,甚至更高,但中國一般都是七比一,最高也不過是十比一左右。在明朝末年,白銀大量涌入,歐洲人跑來中國,用白銀兌換黃金,回去大發其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當然了,除了中國,在中國的東邊,也有一個國家出現這種問題,那就是日本,日本少銅多銀。所以,不少中國商人就用銅錢兌換銀子,在將銀子運回來兌換銅錢,然後再去兌換銀子。如此反復兌換,也會獲取很大的利益。當然,這也與日本當時在各個方面都很落後的原因有關。

貨幣體系,那可是關乎國家命脈,趙詢可不希望在這個方面受到制肘,也不希望在這個方面後知後覺,讓他人佔到便宜,讓自己吃虧。再說了,單純的鑄造貨幣和兌換業務,就是一項極其賺錢的行當,而且是不需要風險的事業。這樣的好事情,趙詢怎麼會不自己掌握,反而丟至一邊呢。

說起來,這鑄造貨幣就和後世的發行紙幣一樣,絕對不能隨便讓人私鑄,否則,都國家不利,對百姓不利。當然,在這個貴金屬為貨幣的情況下,還沒有達到後世私自制造紙幣那樣嚴重的後果。但是,趙詢絕不會讓轄地內,或者國內的金銀外流。

或許,日後也能將金銀幣改制成紙幣。趙詢忍不住如此想到。當然,這個想法在現在是無法實施的。雖然驍果軍的信譽度高,但是,驍果軍並沒有一統天下,和驍果軍貿易哦,可不僅僅是驍果軍之下的商人。沒有強大的後盾,其他人是不會買賬的。

不過,說起來,驍果軍下轄的匯通錢莊流通的錢票,有的時候就和紙幣一樣,可以直接交易。當然,這種就是那種不記名,可以憑借錢票領錢的那種。不少有錢人都會去錢莊換取一些這樣的錢票,不僅攜帶方便,隱藏方便,而且給人送禮也方便。倒不用帶著大箱小箱的了。還有一些想要遷移搬家之人,直接將自己的存錢兌換成這種錢票,辦好地方,再將之取出。當然了,不少人直接將其存為長期戶頭。對于這種情況,匯通錢莊自然是報以歡迎的態度。

「報……主公,南方飛鴿傳書,緊急軍情。」就在此時,韓猛疾步走了進來,隨行一名親衛緊隨其後,手中拿著一封密函。

趙詢笑著對楊望清說道︰「定然是慕容成和司徒雷之間的較量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變故。」雖然趙詢臉上帶著笑容,但是楊望清還是從趙詢的眼中看到了慎重。

趙詢接過手中的密函,打開一看,臉色謹慎的神情漸漸消失,開始浮現淡淡的笑意。

見趙詢看完,楊望清笑道︰「看來,這對于我們來說,又是好事情。」

「哦?你何以得知?」趙詢笑著反問道。

楊望清笑著說道︰「從主公臉上藏匿不住的笑意之中可以看出,屬下應該沒有猜錯吧。能讓主公臉上浮現笑容,這就說明,慕容成的聯軍還未曾攻下兩關之要地。」

趙詢遞過手中的情報,笑道︰「被你猜中了,此次,這慕容成損失不小。此外,兗州之地我們也從中佔到了便宜。既然中原之戰陷入僵持階段,那麼,短期之內,我驍果軍是不用參與進去了,既然如此,我此次就帶上契丹八旗和靺鞨八旗準備入突厥草原一行,徹底的和突厥人一戰,就算不能徹底將之驅逐出去,也要讓突厥部落後撤三百里。」

楊望清微微一怔,道︰「主公之意是此次要親自西征突厥?不是有四鎮鎮兵在草原作戰嗎?主公何須親自出馬,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此事還是讓他們去做吧。」

趙詢搖頭說道︰「多他們,我自然放心。此次西征突厥人,四鎮鎮兵十余萬,加上二十余萬青壯民夫和十余萬馱馬、板車,可謂是耗資甚大,此次必須要讓突厥人好好的知道知道我驍果軍的厲害,知道知道我漢人的厲害。」

「我此次令八萬騎兵,要急速突進,我的目標是不合四鎮鎮兵一起,而是從室韋部橫向西進,加上兩萬的室韋騎兵,直擊敵軍王庭。現如今突厥人大軍都集結在並州北部之地,一部分則依舊進入並州之地禍亂百姓。因為四鎮大軍騎兵和步兵結合,所以,在突厥人的監視之下,道=倒也對四鎮大軍的動向較為清楚。所以,其王庭守衛現在並不嚴密。借此機會,將其王庭給端了再說。如此,就算前線的突厥人不亂,也好不到哪里去。到時候,十余萬騎兵趁勢南下橫掃,拿著王帳之器,你說,這突厥大軍焉能不亂。」

「不過,此事切勿泄露出去,尤其是我們的動向,不能隨意的向外泄露。為了此次行動的機密,靺鞨騎兵早已經從悄無聲息的從定州調至室韋部落,而契丹八旗也從遼州西北部進入室韋部邊界之地。此次,就要出其不意。」

楊望清道︰「那中原戰事?」

趙詢笑道︰「中原戰事短期里是分不出高下的,既然如此,就讓他們兩方去打吧。不過,我們的人得到消息,自從聯軍在虎牢關攻勢甚猛,司徒雷的脾氣也暴躁了許多,再加上日夜的操勞,年紀已經五十過半的歲數了,使得其身體慢慢的不行了。現在看來,司徒雷的身體怕是真的有些不行了,這個機會,慕容成一定會利用的。說不定,下面大戰較少,暗斗就多了。我已經交到了冀州和兗州之地的山陽軍,不輕易參與其中,必要之時,而這守望相助,可以派軍相援助。」

趙詢悄無聲息的從遼州之地進入室韋部,在在室韋部集結大軍,兵分多路,悄無聲息的遷入草原之上,隨後又在草原集結。為了保持隱秘和行動的速度,此次的軍隊,除了五千親衛營騎兵之外,其余的都是各族騎兵,皆是適應了草原作戰的騎兵。他們將會以戰養戰,以極快的速度殺入突厥王庭,所以,沒有民夫為他們準備補給。他們的補給就是靠守卒的利刃去突厥部落里搶……

…………

五月中旬,武衛軍全部撤離兗州之地,急速趕往中牟之地和慕容成的大軍匯合,抵御從汜水關殺出的雍軍。而在武衛軍撤離之時,山陽軍緊隨其後的接受了這三府之地。

和老規矩一樣,實施新政,強行打壓不合作的大族豪紳,以殺止殺。與此同時還救濟那些因為戰亂而滯留此地的流民,使得山陽軍很快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再加上商稅的統一,也得到了不少開明商人和一些大族豪紳的支持,不到數日時間,山陽軍已經全面的接管了三府之地。為此,葉軒率領的後衛軍駐扎在這三府之地,安定地方。

山陽軍的行動和武衛軍的撤離之快,讓徐州軍和唐軍措手不及,他們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就發現,山陽軍已經從武衛軍手中拿回了三府之地,也就是說,山陽軍下轄地盤又擴大了不少。除了唐軍所佔的三府之地,山陽軍已經拿下了兗州之地其余的所有地方。

山陽軍的行動不僅讓徐州軍趕到有些擔心,就是讓唐軍,也趕到有些恐慌。畢竟,山陽軍之主李豐乃是兗州都督,現在兗州之地除了他們唐軍之外,其余的都在山陽軍之手了。也就是說,他們唐軍也許就是山陽軍下一步的目標,他們焉能不恐慌。

不過,不管是唐軍還是徐州軍,都十分不解,為何山陽軍能從武衛軍手中拿回三府之地。要知道,當初這武衛軍為了這里,可是和兗州府軍、徐州軍苦戰多日,讓武衛軍死掉另一個主將,幾乎都讓武衛軍從頭到尾的換了所有的士卒。就算如此,也沒有將這三府之地放棄。但是,現在為何會老老實實的交給山陽軍呢?難道山陽軍和齊王達成了什麼秘密協定?徐州軍和唐軍不能不關注,不能不小心。

不過,接下來的消息才讓他們將這些恐慌之心放在一邊,也明白了為何山陽軍能從武衛軍口中奪下三府之地,奪下這武衛軍死死不送口的三府之地了。那時因為慕容成在汜水關大敗虧輸了。

這下,所有人都明白,為何最近一段時間,源源不斷的從汜水關抽調兵力之後,反而攻勢沒有以前那般猛烈了。為何多日未曾見到齊王殿下,為何這些援兵抵達之後,並沒有任何出營的打算,也明白為何武衛軍急著撤離了。

原來,這所謂的調動汜水關的兵力,不過是齊王慕容成的調虎離山之計而已。可惜的是,調虎離山之計沒有施展成功,反而中了對方的將計就計。一把大火將齊王大軍燒去了十余萬,還狼狽而撤。兵力不足的他們,這才急著將武衛軍從兗州之地撤回,而不是山陽軍從武衛軍手中奪回這三府之地。

當然,隨後身在虎牢關外的山陽軍將軍唐斌也向李煜和孟昭解釋了一下兗州之地的情況,直接就言明,這是武衛軍撤離之際,向山陽軍發出的通告,讓山陽軍去接管。畢竟,這里還是兗州之地,而兗州都督則是名正言順的管理者。所以嘍,水到渠成,並非山陽軍能強橫的從武衛軍手中動武,或者達成什麼協定完成對兗州之地的統一。再說了,這事根本無需和齊軍達成什麼約定,他們也是逼不得已,就算我們不理會,最終他們還是要走的,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李煜和孟昭听了唐斌的話後,也不由感嘆山陽軍的好運,平白無故的得到了三府之地,還不用承擔任何責任。聯軍出戰一來,除了虎牢關東部幾縣之外,還沒有從雍軍手中獲得什麼較大的好處。而這個山陽軍,現在就得到了三府之地這般明顯的利益。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除了山陽軍之物,徐州軍和唐軍還沒有獲得出兵的實質性利益。對于山陽軍的遭遇,他們怎麼能不趕到羨慕、嫉妒。

在武衛軍及時撤出兗州之地,加入慕容成的大軍之後,司徒泰沒有再繼續向中牟進軍。一來,他手中的人馬和慕容成手中的相等,如果相斗,勝負難料不說,還會讓慕容成從荊州、揚州之地抽調的軍隊鑽了空子。到時候,他的大勝可能就會出現問題。這也是他雍軍現在所處的局面而為,畢竟,他們司徒家現在是遭受天下諸侯共討之。還不知道在雍王下轄之地,有多少人心中抱有不軌之念。

二來,這較之汜水關一點不差的虎牢關被聯軍加緊了猛攻,使得他不能只顧自己這邊,而不顧虎牢關之地。和汜水關一樣,要是虎牢關被破,他就算守住了汜水關又有什麼作用呢?他司徒家和慕容成相比,現在弱就弱在大義名分,弱就弱在慕容成有三個諸侯相助,據說,此次三個諸侯各自加兵三萬,以供大軍征討虎牢關。

最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從後方傳來的消息,那就是司徒雷有心在諸王子之間擇取繼承人。這個消息讓他不得不將重心移到此處。他司徒泰費盡心思的在這里作戰,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雍王之位,如果沒有這個王位,得不到司徒家的繼承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絲毫作用的。

司徒雷身體有恙,這事情司徒泰很清楚。除了上了年紀,日夜操勞之外,也因為宣武帝身死,導致天下共同討伐弒君之賊司徒雷。原本在司徒雷的謀劃之下,他和慕容成相斗,已經佔據了上風,哪怕是驍果軍,也被其拉攏靺鞨人和高句麗人將其牽制住了。

但是,就是宣武帝的突然身死,讓司徒雷的謀劃功虧一簣。先是慕容成翻了身,成為大義的主人,將司徒雷定為弒君篡位之逆賊,人人得而誅之。就連為司徒雷效力的文武官員,也被定為逆賊同黨,將遺臭萬年。使得不少文官,尤其是地方之上的一些文官,紛紛告病離職,讓司徒雷下轄之地,不少地方都缺少官員,為此,讓司徒雷著實忙了一陣子。費勁力氣,才勉強使得地方平穩下來,不過,這也是稍微的平穩罷了。

其次,北方的驍果軍突然之間就逼降了靺鞨部路,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對靺鞨諸部的統一,讓驍果軍騰出了手腳。而且,還讓剛剛準備行動的高句麗人立刻縮了回去,再也不敢有任何的異動。

要知道,為了說服高句麗人,司徒雷可是費了不小的功夫。但是,結果呢?旦夕之間,就天翻地覆,沒有任何作用了。對此,司徒雷可是氣得不輕。雖然驍果軍只是單純的符合了慕容成,沒有直接出兵雍州之地。但是,驍果軍的宣言,已經將司徒雷定為如慕容成所言的弒君篡位的逆賊行列了。而且,兩大諸侯並在一起,已經讓麾下文武官員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了。為此,司徒雷不能不憂心。

上了年紀,又日夜操勞,再加上心中憂慮不斷,結果,司徒雷就真的病下了。老年人和年輕人不同,一旦生病,那可不是小事情。又加上虎牢關攻勢迅猛,使得病中的司徒雷也要坐鎮中樞,不敢疏忽。

所以,要說司徒雷病重,準備擇選繼承人,司徒泰是相信的。畢竟,現在擇選繼承人,可比等到司徒雷死掉了在選擇更好。現在幾個王子都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各自都是手握實權,要是沒有司徒雷壓著,日後就算定下了繼承人,只怕在司徒雷死後,也難以讓繼承人震住場面。

司徒泰眼見前進不是好辦法,又有事情需要自己決策,所以,干脆就撤回汜水關,駐守此地,以抵御齊軍對雍州的襲擾。只要汜水關不失,這里也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至于他本人,則會洛陽上報情況去了。當然,對于汜水關的兵權,司徒泰可是拿捏的很緊。此刻,他可是很清楚,手中有兵,才是最大的底牌。

司徒泰沒有繼續追擊,退至中牟的慕容成也微微松了一口氣。雖然得到武衛軍的支援,他手中的兵馬並不少于司徒泰。但是,論起士氣,他手中的兵馬和司徒泰手中的兵馬差的太遠了。

現在,慕容成手中有征討汜水關的八萬完好將士,五萬武衛軍。其中,汜水關的齊軍則因為汜水關一敗,士氣大跌,要想恢復舊日情景。沒有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那時不可能的。真的要和同等數量的雍軍作戰,慕容成相信,最終敗得十有**可能就是自己。

至于武衛軍,這身邊的武衛軍已經不是昔日的武衛軍,不是丁強率領進入兗州之地的武衛軍了。在徐州軍、兗州府軍聯軍突襲武衛軍之後,先是主將丁強身亡,隨後時段里,原本的存活的三萬五千武衛軍,先後擴編,先後陣亡。

現在的武衛軍,雖然也是五萬人,但是,大多都是新丁,雖然經歷過血戰,但比之經過系統訓練的武衛軍來說,還是相差甚遠。對于他們,慕容成也不敢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這些武衛軍,戰力可能有,但是,排兵布陣方面和軍規軍紀方面,實在太差。想要恢復戰力,還是要強加訓練才行,至于現在,還不能讓其參與大規模正面交戰。尤其是雙方實力對比,對方還略勝一籌的情況下,他就更不敢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