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682章 經營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更新時間︰2012-12-29

兗州城。風雲小說網

「什麼?武衛軍要撤離,讓我山陽軍去接管西南部三府?」听聞從豐維縣傳回的情報,讓風子鳴差點驚得戰起身來。

「是的大人,昨日上午,武衛軍派人傳來情報,就言他們今日準備撤離,讓我們準備派人接管。沈清將軍一邊派人去查察情況,一邊讓屬下向大人稟報,等待大人的決策。」傳訊士卒急聲說道。

風子鳴自言自語道︰「奇怪了,先前的談判,這張圖死不松口,為何現在突然變卦了呢?難道有什麼詭計?」

「大人……大人!」就在此時,情報部門的孫壯急匆匆走了進來。

「大人,從虎牢關傳回的情報!」說著,將手中的情報遞給了風子鳴。

風子鳴接過一看,臉色大喜,笑道︰「我就說嘛,為何武衛軍急匆匆撤離,原來如此。你去給你們沈將軍傳令,就說,立刻派軍接管武衛軍所佔據的轄地,我們這里會繼續派人協助的。」

「哈哈……張圖,當然和談之時,死活不松口,現在,這里卻白白落到我們的手中。恩,這說起來也是我們自己謀劃的結果。」

「來人那,立刻傳令巡撫衙門和後衛軍將軍來此議事。」稍微高興了一下之後,風子鳴又急聲下令道。現在需要他處理的事情很多。三府之地,需要大量的文官。需要縣兵,需要對地方上新政的實施,需要對三府之地窮苦百姓的救濟……

隨後,風子鳴又將這些情報急匆匆派人傳給了冀州之地。畢竟,冀州的李懷遠也枕戈待旦的等待著兩關之下的變動。稍有異況,就有可能需要大軍出動。現在情況已定,不能不讓冀州的驍果軍放松下來,恢復正常。

…………

遼州,巡撫衙門。

「這是遼州官府定下的新制度?」看著楊望清拿出的遼州安民手冊,笑著詢問道。遼州整體百姓較之其他各州都少許多,但是,這里各族之人較多,隨著入境的各族之人多起來之後,這里地方上的管轄,就會麻煩許多。雖然在趙詢的計劃之中,漢人最終的比例始終會超過八成,但是,各族百姓之蠻橫以及地廣人稀和大城較少之情況,使得干禮地方也是一個很不簡單的事情。

「我看,這的管轄鄉鎮之間的制度就叫保甲制度吧,讓他們和巡檢司配合,徹底的將這遼州地方治理好。另外,也需要監控遼州之地非我驍果軍勢力的百姓和敵軍探子」趙詢看著手中的地方治理制度,輕聲說道。雖然府縣制度不錯,但那只能將官縣一級別,再往下,原本則是鄉老、鄉長負責,驍果軍則是巡檢司負責。但是,這遼州之地鄉鎮多,府縣少,城池也少,反而各族百姓多。所以,趙詢希望能將地方徹底的控制住。

隨後,趙詢也完善了一下這所謂的保甲制度,接著就開始實施。趙詢派人在遼州實行保甲制度,為的就是取得地方的實際控制權。城池還好說,大軍進駐,自然不懼,再加上驍果軍派出的官員,自然能妥善治理。但是,下面的鄉鎮,可就是一個繁瑣之地。不能不處理好。

像大燕國昔日舊制,地方官房大都是依靠當地的地主鄉紳勢力,或者是宗族勢力來進行地方管理。但是在驍果軍轄地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哪怕是鄉鎮的負責人,也是有縣里官府指派,而且還有年限,第二任不得是第一人的親眷。此外,這還是負責民事糾紛,主管民事。至于治安、緝盜、糾察等一系列責任,則有巡檢司負責。而巡檢司則屬于縣兵體系,算是官府正式兵卒。

「對了,這甲正、保正、里正都是有什麼人擔任,這遼州之地鄉鎮及其繁多,沒有兩三萬人,只怕難以覆蓋到所有的地方。」看了看最後統計的數據,就連趙詢也不由暗暗吃了一驚。兩萬余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楊望清笑道︰「恰好,我軍對遼州之戰和對突厥之戰都有不少的傷兵和退伍老卒,本來是需要軍務司妥善安置的。這些人,除了縣兵和巡檢司之外,我們這地方保甲也能將之安置。再說了,連年大戰,傷兵和退伍士卒定然不是小數目,如此,也算為官府減輕壓力。」

趙詢撫掌笑道︰「不錯,這個主意好,總算是為傷兵和退伍老卒解決了生活問題,畢竟,鏢局和縣兵是有限的。這樣吧,我先將突厥之戰和遼州之戰的傷兵之中,先撥出兩萬余人給你,派往到各地擔任甲正、保正、里正,我們要徹底的將整個遼州的地方都抓到了手中。在這里,形成徹底、穩固的統治。」

「此外,我們還要和暗影司、鷹眼司配合,在這遼州之地織起一張情報網絡,不管如何,要將這里給徹底的穩定下來。必要之時,動用武力。」

「對了,這里居住的人口,他們的田地分配的怎麼樣了?」

楊望清道︰「主公放心,因為遼東國和粟末靺鞨部都是直接主動的投降,所以,我們有這里完整的資料。各地的田畝已經丈量完了,對所有的居住于此的百姓進行了重新劃分。至于那些準備遷移的靺鞨人,我們也通報道戶,告訴他們,在其他地方,也為他們準備了響應的田地。所以,並沒有出現什麼岔子。」

「不僅如此,因為這兩國投降的趙,在我們積極的行動下,一切都正常,租借給所有的移民和居住在此地的百姓農具,種子,以及耕牛,使得春耕得以完成!除了已經分配的。其余的田地,我們在士卒和俘虜的配合之下,也完成了春耕。可以說,這里的大部分田地,都已經種上了糧食。只要等到百姓遷居于此,就能直接劃分田地,連糧食都是現成的。不過,這些已經種植了糧食的田地,分到其戶的百姓,在秋季需要繳納一定的糧食作為報酬。」

趙詢點了點頭,道︰「不錯,這個可以應允,士卒終究是士卒,不是為百姓開墾田地的。獲得報酬,也是理所應當的。」

楊望清道︰「在我們遷移走了所有的貴族和殺光了原先的大地主之後,又給允許留下的靺鞨人分配田地,就解放了那些靺鞨人奴隸,使得現在的靺鞨人對我們都比較滿意。基本上,我驍果軍已經在這里站穩了腳跟,也得到了這些靺鞨人的效忠,以後,我們需要的就是慢慢同化他們了。」

趙詢沉聲道︰「在這十余日里,我們巡視了各個府縣,想必你也看到了,這里地廣人稀,荒地很多。所以,我們要大舉的鼓勵百姓們開墾。這樣吧,讓官府通告百姓,所有自己開墾的土地,只須上繳三分之一收獲給官府,其余三分之二收獲為他們所有並五年免稅,且這些土地將有官府頒給書據,作為百姓們私有田產。想必如此一來,不管是遷移來此的漢人還是本來的靺鞨人,他們都會熱衷與開坑荒地的。」

楊望清大喜道︰「主公此法甚妙,如此一來,不僅能讓遼州田地數量增加,還能讓官府的糧食收入增加。一舉兩得,可為,可為啊。只要有糧食,以後我驍果軍做什麼不可以。在這種時段,糧食比金錢更重要。」

「對了,其他在幽州商議的事情施展的如何了?」

楊望清道︰「按照原本的計劃,這遼州之地將會實現文化、錢幣、語言等的統一。語言之上,我們很難徹底一下子讓所有人都講漢語。但是,我們已經將漢語和漢字作為地方官府的正統語言。甚至于,在各個有我官府開辦和一些商人開辦的商鋪之內,漢字和漢語已經成為選拔工人的必要條件。如此,我們將慢慢扭轉這各族的習慣。」

「此外,我們還在遼州六府三十六縣之內,開辦一百三十余書院,教授這里的年輕一代入學學習。同時,還大肆販賣我漢文書籍。甚至是,我們還請了一些精通漢文的靺鞨人到官府做令吏。如此,也能讓靺鞨人和其他各族百姓以書寫漢子,說漢話為榮。」

趙詢點頭道︰「不錯,你們這里做的不錯。如此一來,這遼州之地將會以漢字、漢語為主。我們要做的不僅如此,還要教授他們忠孝禮儀,教授他們君臣父子,讓他們知道感恩,知道上下尊卑。」對于異族之人,趙詢從來就沒有真正放心過。只有徹底的將之融合,才能對他們一視同仁。

楊望清點頭應是,其接著說道︰「匯通錢莊已經開進了遼州之地,在這里,我們發現了金礦和銀礦,當然,他們有財務司、趙王府的內務府以及監察司聯合監管。在這里,已經開始了錢幣的鑄造,現在錢爐也已經開爐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原本地方上的貨幣同意重鑄,對這里百姓手中的貨幣,也進行了兌換。凡是官府和商鋪交易,他們收取的都將是驍果軍的匯通錢幣,而不是其他的幣種。不僅是這各族人的錢幣,就是從南面來交易的夷州島商人、齊軍轄地的商人和中原來的商人,都需要換了匯通錢幣之後才能進行交易,因為我們收稅收取的就是匯通錢幣,而且,只要匯通錢幣。光是對換錢幣,我們就能獲得不菲的收入。」

趙詢點了點頭,對此,趙詢也是知道了,錢幣兌換,本就是一個一本萬利的事實。尤其是匯通錢幣最為美觀,無法仿造,使得其價值大增。當然,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匯通錢莊的錢幣,不是隨意胡亂鑄造,沒有更改其中的大小成分。

要知道,現如今鑄造錢幣的可不僅僅是驍果軍,南面的齊軍和雍王軍之中,都有各自的官府錢幣,彼此各部相同。當然,這也是齊王慕容成和雍王司徒雷獲取收入的一種辦法。畢竟,打仗是很需要錢財的。

但是,不管是齊軍的錢幣還是雍王軍的錢幣,都被一些大商人和豪族私下鑄造,使得其貨幣質量大減不說,還讓其信譽大減。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鑄錢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工藝,甚至許多商人和貴族家中都有開爐鑄造。不過私造錢,那就是個很大的罪名。如果在太平時代,這些人定然不敢,但是現在嘛,還有誰會在乎呢?現如今,天下大亂,就是趙王、齊王和雍王,也不過是私鑄錢幣而已,他們都忙于爭奪地盤,對于這些,那時有心無力。

現如今制造貨幣,都是將金屬熔化,灌入模具之中,冷卻之後,這就是現在使用的錢幣,制造並不是很復雜。只要基本的模具有了,下面的就是一些手工問題。所以,那些大商人、豪紳們在金屬溶液之中,摻雜各種摻雜其他不值錢金屬,使得其所含的金銀銅含量減少,從而從中撈取好處。最終導致,真正的好錢越來越少,貨幣越來越不值錢了。也是因為如此,使得匯通錢幣才能在南方流通。

因為匯通錢莊的錢幣,是靠水壓鍛壓機鍛壓出來的,就是上面的花紋、防偽邊紋和上面圖案、數字編號,都不是一般手段能做到的。所以,匯通錢幣無法四下鑄造。這也是匯通錢幣成為所有商人們進行兌換的最佳對象。很多地方,交易之時,都以匯通錢幣為定額。如果你沒有匯通錢幣,就會將你的錢財以質量,按兌換匯通錢幣後的數量計算。當然,如果是金銀,非是錢幣,那就是另當別論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