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七十六章 獨立的浪潮

作者 ︰ 水飛雲

第一百七十六章獨立的浪潮

建設南非是一個過程,藍海國目前面臨的不僅是建設南非。還有整體的國家建設。其實政治體制構建完成之後,對應的就是大力的宣傳。宣傳自己政治體制的好處。

深知輿論控制厲害的藍海國領導層更是不可能放松這點。藍海國所以一早就借口戰爭中防止泄密,在藍海全國實行了報紙和電台管制。藍海國在每個地區都用當地語言和華語設置了電台、報紙和期刊。為的就是控制當地的輿論。私人報紙和私人電台在藍海國很少能得到批準。藍海國新聞辦公室主任就是原先報道小隊的一員,深得其中三味。

藍海國控制輿論的目的其實不單單是為了統治需要,而且是為了經濟建設和文化統一的需要。藍海國必須引導輿論走向。藍海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洗腦和宣貫是一種最好的手段。天天說日日說,大一統的思想就會自然而然的扎根藍海國的各民族的少年、青年當中。當然前提是藍海國能保持強盛的國力。

經濟建設的需要,是為了統一用先進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念來引導科技界,雖然這有可能扼殺其他天才的產生。但是未來六十年的實際科技水平是遠遠超過目前的科技水平的。灌輸藍海國目前制定的技術標準和建設標準是盡快完成國家經濟體制建設的捷徑。其實控制經濟的手段之一就是控制輿論。通過輿論來發布引導信息才是最高明的經濟控制手段。

文化建設的需要,這不消說了。輿論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安全可以說是能完全達到左右全局的效果。

不過近期藍海國控制輿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民族獨立。世界上第一次獨立浪潮已近掀開了。雖然印度的危機被英國化解了。但是德國在中東,美國在北非,英國在東南亞面臨著各殖民地的獨立浪潮。藍海國的領導有著先見之明,對各民族獨立的思潮嚴防死守。終于防住了大規模的動蕩。

首先開始的獨立還是在印度大陸。這個被英國分成四塊的大陸,由于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內戰的戰火不息,英國的國力已經壓制不住了。光靠鎮壓已經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邊界繼續著騷亂與戰火。慢慢種族斗爭被一股不知名的人物引導導向為民族獨立。東巴基斯坦的人尤其激烈,已經在燒毀當地的警察局、政府機關。英國的士兵面對蜂擁而來的印度開槍。不過開槍更加激起了獨立的思潮。

這股浪潮通過媒體迅速擴張到東南亞,英國的新殖民地越南、大馬、印度尼西亞全部都在舉行示威游行,要求獨立。英國的軍隊雖然在這幾個地方都進行了小面積的鎮壓。但是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已經無法避免。

英國正在瘋狂的鎮壓殖民地。不過其本土也不甘被共管,英吉利大島上高傲的英國人大舉游行,要求自治。這使得德國非常的緊張。由于在英國本土沒有任何國家駐軍,所以這股要求自治的浪潮迅速席卷整個英倫。其實英國政府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在輿論上鼓動本土獨立,那麼就面臨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獨立的問題。如果不同意殖民地獨立,那麼本土回歸的強烈渴望,又時時刻刻壓抑著政府的思維。

德國政府面對這個問題,絕對不可能同意的。德國二戰就是要打敗英國。如果英國政府回歸,那二戰豈不是白打了。所以德國的輿論一邊倒的傾向出兵英倫。此時的英倫就像一個果身的處*女,誰都可以上來玩一把,毫不設防。所以德國的輿論導致整個歐洲都睜大眼楮。

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也立刻控制輿論反駁德國的輿論。揚言如果德**隊進入英倫,就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最後德國政府表示,如果英倫島上的局勢繼續下去,德國將派出駐軍維持秩序。這正式的表態無疑是加劇了緊張局勢。視乎獨立的浪潮都被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壓制住。但是此時各國都不願意貿然開戰。美國、英國和德國立刻協商出一個辦法,成立三國的維和部隊,進駐英倫,維持基本的政治秩序。不過這其實還是德國在妥協。畢竟英國的軍隊還是重返了英倫。

這也是不得已,德國面對著東歐國家的獨立,還有蘇聯軍力的不斷增強。華夏共和國和蘇聯有著密切的合作,為蘇聯提供了不少資源以換取蘇聯的部分軍火。這也是德國擔心的,德國擔心的不是華夏共和國,而是其背後的藍海國。雖然藍海國和自己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但是要說華夏國與蘇聯的合作沒有藍海國的影子,誰也不信。所以德國強硬的態度只是一個幌子,最終還是同意英國的提議,采用三國聯合和平部隊的形式來解決英國本土的駐軍問題。

英國解決了本土問題,並沒有解決東南亞獨立問題,在英國本土上的示範,導致了東南亞、印度大陸和非洲殖民地獨立的浪潮更加洶涌。而且這背後還隱藏著藍海國、德國,甚至是美國的身影。二戰後美國獲得的殖民地只有菲律賓、北非,這和美國人的理念有關。但是戰後重建時,藍海國的強勢擴張,佔領了亞洲和南美洲的市場。而英國則利用殖民地優勢控制住了印度和非洲的市場。使得美國的產品只能自產自銷。這讓美國的有產階級大為不滿。所以美國在暗地里支持各地各國的獨立。這也是其殖民地出身的本性所致。

美國政府只是私下里在活動,但是美國人的報紙和電台卻是在大肆支持獨立。這讓英國政府很難受。英國的殖民地太多,太復雜。英國政府一面和美國政府協商,開放非洲的殖民地市場,將禍祟引向藍海國。不過非洲的市場根本不是一個適合的市場。所以美國不感興趣。美國對亞洲和歐洲以及美洲市場還是非常感興趣的。美國需求的是與之地位相稱的全球市場。所以美國希望各國獨立,而不是在幾個大國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大背景下,世界上各國各地都在舉行示威游戲,都在搞民族獨立。藍海國人口密度最高的拉克沙群島上的印度人開始了異動。這讓藍海國的領導們很緊張。但是藍海國的領導從後世獲得的經驗讓這些領導斷然選擇了鎮壓。面對拉克沙群島上10幾萬印度人,藍海國派出了一個旅阿拉伯人為主的本土國防軍在拉克沙開始了血腥鎮壓。當然這個群島上的任何消息都不會被傳出去。就算有出逃的印度人回去「揭露真相」,也架不住藍海國的輿論力量。只有那幾千的阿拉伯軍隊知道屠刀之下的暴虐、血水與快感。

外界都在猜想藍海國的軍隊到底殺了多少人。這次屠殺也讓印度和藍海國的關系降到了冰點。雖然其無自主的外交權和軍事權。但是印度地方政府宣稱,拒絕與藍海國進行貿易往來。

拉克沙群島上的獨立和鎮壓,給藍海國的移民帶來了好處,騰出地方的海島是藍海國最樂意見到的。而且拉克沙群島上的血腥也使得藍海國各地的獨立人士都見識到了藍海國和其他列強一樣凶橫的面目。一些不堅定的獨立人物慢慢變節,滑向了藍海國的懷抱。這些人毫無疑問被藍海國授予重任,擔負起統治該地區的任務。一般來說這些人雖然沒有氣節,但是才華還是有的,完全能勝任在指揮棒下的各項工作。

除了拉克沙群島,藍海國對莫桑比克的獨立運動也是做到了決然出擊,先後在4年和50年初三次進行軍事行動。捕殺帶頭進行反抗的組織和個人。不過由于藍海國的輿論控制,世界上很少有人清楚具體的殺戮數字而已。

藍海國的提前組織和預防,以及血腥的殺戮,控制住了局面。但是英國已經控制不住印度的局面了月2日,甘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邊界被刺殺。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開始在邊界大規模火並。英**隊的介入不但沒有控制住局面反而使雙方的怒火全部傾瀉到英軍的頭上。

由于沒有提前接到鎮壓的命令。一個團的部隊在雙方的怒火中被十幾萬人繳械。隨後趕到的部隊開槍鎮壓。但是已經失控的局面,讓更多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開始搶奪英軍的武器和裝備。在兩國的交界處到處燒殺,英**隊緊急從兩國其他地方調往鎮壓。但是英軍在印度大陸上的部隊遠遠不夠。

關鍵時候,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提出組建本國人的軍隊進行地區防御。這代表了這兩個地區索要軍事權。英國政府的拒絕,並不能阻止兩國政府的決心。在民族和種族的雙重動力下,印度政府在月宣布月兌離英聯邦,同月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也宣布月兌離英聯邦。英國政府在印度大陸上的9個師根本就阻擋不住這三個政府在隨後組建的半民兵組織。雖然英國的軍隊快速的將三國政府的首腦們抓捕。但是各地區的暴力抗爭和半軍事化的民兵組織已經使得印度大陸變成了災難的深淵。

月,英國政府與三國政府達成協議,承認獨立但是英國擁有孟買、卡拉奇駐軍權和優先租用港口和軍事基地的權利。三國重新加入英聯邦,承認元首是英國國王。三國擁有完全意義上的主權。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