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七十二章 援建的內容

作者 ︰ 水飛雲

第一百七十二章援建的內容

所以設計新中國的藍圖的標準,也就是「時間」。對于藍海國和華夏共和國來說建設國家的一大要害就是資金。雙方都缺乏資金。雖然藍海國目前的收入已經能勉強維持支出,但是那是指基本財政支出,並不代表其他的專項支付。很多費用不會在國家財政中體現。

至于華夏共和國,也是一樣,根本不會有國家給予資金的幫助。現在除了藍海國,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提供資金給華夏大陸。僅有的資金來源是日本的賠款。其實在重慶政府被迫離開大陸之時,就對這部分資金進行了分割,由于整個抗日戰場還是以重慶政府為主,因此重慶政府理應拿到大部分。不過,日本不僅是對軍隊和政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還對人民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災難。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各取50%。但是日本現在被分割成了東洋國和重慶的東洋省,一般的賠償要不到了。所以華夏共和國只能獲得四分之一的賠款,也就是21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分五十年付清,每年大概四千萬美元。由于東洋國目前並沒有實際償付能力,因此,這也僅是一筆債權而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所以,在這此短暫的會議中,藍海國的周建軍拿出的是一份漸進式的分項發展計劃。而不是全面鋪開的。

漸進式是指首先發展上海、天津、東北和重慶。這幾處有著比較好工業基礎和人才基礎。可以在藍海國投入大量的機器設備的情況下快速發展。建立新中國的工業基礎。進而慢慢帶動全國進行發展。

所謂分項發展,其實就是重點發展。藍海國的重工業,食品加工,電子科技等行業已經在世界上領先。華夏共和國沒有必要在這些行業繼續與藍海國進行競爭。完全可以和藍海國互補發展。藍海國缺乏糧食生產基地,華夏國有著大片的良田用于生產糧食。華夏國缺乏優質的礦業資源,但是藍海國有。這都是雙方可以計劃協商的。不過每個國家都需要一個利潤點來進行擴大再生產。藍海國面對的的市場是美洲和非洲,華夏國面對的是亞洲。雙方即便重點有些重疊,還是大有可為的。

最終,雙方達成了援建合作的的意見。藍海國將支援華夏國在東北建設和改造日偽時期留下的鋼鐵廠一座,另外在東北遼寧建設一座全新的現代化鋼城-鞍鋼。在大慶援建石油鑽探和開采設備,以及一家年產50萬噸級的煉油廠。在東北援建化工廠、化肥廠和制藥廠

在馬鞍山一樣援建一座現代化的鋼廠和改造日偽留下的鋼廠,在上海援建自動化儀表廠和電氣設備廠。在天津和上海援建造船廠。礦業和石油資源,藍海國並沒有全部提供給華夏國,這都是鍛煉人才的地方。藍海國只是在最關鍵的幾個點告知了華夏共和國。

工業標準、設計規範,技術標準都是選用的藍海國制定的標準。人才的培養也是派往藍海國留學、華夏國自己培養、海外學子歸來幾方並重。

按照異時空的經驗,藍海國建議華夏共和國在沿海省份重點發展工業,在華中和華北重點發展糧食基地,在西南重點發展紡織、制藥等輕工業。在西北和內蒙重點發展畜牧業和紡織業。對于西北和蒙古的礦業資源,藍海國並沒有告訴華夏共和國,而且有意進行了隱瞞。這是出于逼迫華夏共和國向外擴張,向外獲取資源。自己家地里的東西早晚是自己的。先用別人的好。

對于華夏共和國異時空最大的失誤—人口政策,藍海國現在就提出了人均佔有資源率的概念,用這個簡單易懂的東西來說服華夏共和國的各級官員。藍海國建議從建國開始就要提倡優生、優育、晚婚、晚育。積極控制人口的增長。同時建議華夏國向邊疆-青海、西藏、蒙古、東北和緬甸進行移民。同時也向藍海國也進行移民。這樣能緩解中原和南方大量的人口積累以及將來的地區收入差異。

向藍海移民一直被作為條件來執行,而且藍海國也宣稱,凡是在鄉里

對于華夏國的軍事工業,藍海國基本上是拿出了所有的家底,不過這個家底是目前能生產的那種。超出這個時代的東西,和必要的保底的東西那是必然的,比方說洲際導彈,可以給出核彈技術,短程導彈技術,但是洲際導彈技術,那還要等等再說。好人做多了也就變成壞人了。用機器設備換移民只是一個借口,只是讓華夏國的平民們知道技術、機器設備是要有代價的。但是華夏國的高層們很清楚,那只不過是個借口。

戰亂剛結束,按照藍海國目前的狀態,想移民多少就移民多少,根本不存在拿機器換的問題。藍海國這麼做法的意圖,這幫領袖們還是大概知道意圖的。

不過軍隊建設,藍海國並不打算查收,華夏共和國的人對軍隊都很敏感。藍海國只是將一些基本的東西還給這些創始人就可以了。華夏共和國對軍隊的整編,不敢興趣,只是建議華夏國不需要保留這麼多的部隊,將來的戰爭人數不是佔100%的因素,不過用這些素質較差的部隊去駐守邊疆,扎根邊疆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藍海國的軍工企業將生產全套的藍海國制式裝備來武裝華夏**隊,這個是需要代價的。否則藍海國也支撐不起這麼龐大的軍隊的武器裝備。華夏國需要以物資來生產這些裝備,華夏國目前的軍工企業還要有一段時間起步。藍海國也只能咬緊牙關來「記賬式」完成華夏國的軍隊裝備的更新。

至于華夏國的戰艦,藍海國雖然能建造,但是實在是太耗費資金了,藍海國自己都無法建造更多的戰艦。所以當藍海國說出自己的造艦計劃以及造艦的代價。華夏國的領袖們也只好放棄了。海軍這種奢侈的兵種還真的不是現階段華夏國能玩起的。藍海國還是將二戰接受的幾艘舊的護衛艦和驅逐艦轉給了華夏國作為對抗蔣偉人的工具之一。

飛機的制造,藍海國也沒有什麼好的技術,所以雙方決定,一致主攻飛機的設計和制造。不過藍海國的鈦合金和鋁合金的冶煉技術將未飛機的設計提供很大的基礎。

至于核武器,藍海國同意將技術共享,但是物資和資金需要華夏國自己解決,藍海國實在無法拿出這麼多的物資和資金來一下拉升華夏國的科技和工業水平

將基本的東西達成協議,余下的事情就是由馬飛正帶隊其余的人員留在華夏大陸立刻開始著手制訂援建計劃。

周建軍和其他人員則返回藍海國進行自己的國家建設和政治建設。對于華夏國的建設不能對自己國家建設影響太大。藍海國的發展才是關鍵。華夏國的發展雖然是民族情結,但是如果藍海國的發展被歐洲國家遏制,那麼華夏國也不會好到哪去,別忘了華夏國旁邊還有個虎視眈眈的蔣偉人。

藍海國的周圍也不是那麼簡單,雖然民族獨立還沒有鬧起來,但是周圍的德國、英國、印度、和美國都不是什麼好主,都會絞盡腦汁來琢磨藍海國的,藍海國的政治基礎又不穩固。高速發展的藍海國才是防止敵人覬覦的法寶。

周建軍在回國的路上和齊海軍他們不斷的在思索,到底如何才能保證政治基礎的穩固,移民固然是一方面,但是除了移民,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面了嗎?

南非的局勢一直在動蕩,莫桑比克的局勢在鎮壓之後看似穩定,但是向華宇的部隊已經多次執行了**消滅術。阿曼還不錯,總算英國和德國的血腥鎮壓,幫助了藍海國。藍海國在阿曼由于采用了分化的政策所以還沒有太大的動靜。

看來還是要分化瓦解。不光是政治上的,還要有經濟上的控制。藍海國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治理的是最平穩的。幾大部族被徹底的壓制住。當然這和經濟上的發達有關系。大部分馬達加斯加人在藍海國的統治下都過的遠比以前好的多。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其他生活條件,如教育、醫療等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進步黨的作用。分散對手的人群關注度,瓦解對手的精神聚焦都是進行政治統治的關鍵。這一點,藍海國的高層們真的還沒有好好的研究過。

南非和莫桑比克是藍海國最關鍵的領土之一。如何掌控這兩處應當是藍海國的重點事項。周建軍需要拿出第二旅的政治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來完成這項任務。軍事鎮壓只是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才實施的。

藍海國必須首先解決南非和莫桑比克的政治問題,才能發揮這兩地的優勢。周建軍借著漫長的歸過旅途和參加華夏國慶典的戰友反復討論著。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