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二戰結局的設想

作者 ︰ 水飛雲

藍海國的首腦們也很關注這場戰爭,德國堅持多久,這涉及到戰後的世界格局的劃分。也意味著藍海國有多少時間可以來發展。甚至齊之洋內心中已經有點瘋狂,齊之洋內心當中覺得,和魔鬼合作也不是不可能。自己是不是去要求德國把**踢掉,自己加入軸心國。不過這個念頭也就是一晃而過。現在已經晚了,**的原子彈快造出來了,德國如果不能快速的解決掉英國本土,那麼等待他只有兩條路。

造出原子彈或者是投降!

造出了原子彈,那德國可以體面的結束戰爭,在一種妥協和出賣的氣氛中結束這場曠日持久和死傷巨大的戰爭。英美無可避免的將采用戰前張伯倫的手法,犧牲東歐各國甚至法國的利益在歐洲謀取短暫的和平。這樣一來,那麼德國將徹底的成為歐洲的霸主,壓制住英國和蘇聯,成為世界的一極。那些歐洲的納粹小國,如葡萄牙、西班牙等都將是它的嘍?。至于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被壓制,估計一時半時不會出現。**的主要精力也將去對付德國。在這種情況下,藍海國有可能以聯合華夏大陸作為基礎,在中東、環印度洋各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國家,擁有核武器之後,也必將成為一個世界極。這種可能性非常大,但也存在著很大的變數,關鍵是德國堅持的時間和擁有原子彈與否。

如果德國在戰敗之前沒有造出原子彈,無條件投降,那麼毫無疑問,**成為世界的霸主,德國避免不了後世的結局,國家被瓜分,這是注定的命運。至于蘇聯是否能成為第二極,那要看以後它在戰爭中的表現和核武器研制出來的時間。

不過,一旦在歐洲沒有牽制**的力量,以藍海國這麼薄弱的基礎,擁有這多的成分復雜的名義領土,那麼被肢解的命運很有可能降臨。擁有核武器進行自保也是一條必然的道路。如果這項核武計劃(449工程)無法順利實施,無法獲得原子武器。那麼在被肢解之前,一場常規戰爭也是必然的。

如果449工程順利,核武器在1947年被研制出來,那麼藍海國將擁有暫時的和平,面臨的是**為首的歐洲國家的全面敵視。就好像針對蘇聯的冷戰一樣。那也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藍海國的基礎本來就不牢靠,多民族其實就意味著容易分裂。如果在外部勢力的鼓動和支持下,藍海國還真的很難支撐得住,蘇聯支持了60年,估計藍海國連20年都不一定能支持下去。

齊之洋想透徹了這件事情之後,德國和藍海國的核武器研制合作計劃就順利的得到了批準。德國擁有的工業基礎,加上藍海國的核知識,這都是合作成功的基礎。兩國協議聯合制造鐶239,工業設備由德國提供,技術由藍海國提供,反應堆分別在德國和馬達加斯加島建設。力爭在46年底生產出足夠數量的鐶239。

但是如何控制好德國原子彈出世的時間,確實是需要好好斟酌的。藍海國需要德國在歐洲繼續作戰,將歐洲打爛。不能讓德國過早的擁有這個能立刻一統歐陸的利器。太晚的話,**的核武器一旦爆炸成功,對德國的士氣打擊和嘍?們的動靜將是有巨大的影響。很有可能**把核彈扔到德國,逼迫德國投降。那樣後果就嚴重了,藍海國很可能里外都不是人。

藍海國還是希望德國在常規戰爭中支持更長的時間,所以大量的5年內的容易被研制出來的科技已經提供給了德國,兌換回來的是德國在戰爭中搶來的黃金。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將讓英美和德國繼續在歐戰中保持均勢。

藍海國已經選定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至于將來的二戰的發展,那還要看具體的戰爭進程。在齊之洋的設想當中,蘇聯的崛起應當被控制住,這對華夏大陸和藍海國來說都是很有利的。不過一旦德國這個扶植對象有什麼閃失,蘇聯也不失一個選擇。基于此點考慮,藍海國也派人和蘇聯進行了秘密的接觸。商議共同發展核武器的可能。雖然北極熊不認為藍海國有能力研制核武器。但是蘇聯對于藍海國的海軍科技還是很感興趣的。這導致雙方談判的出發點都不一致。雙方其實都沒有什麼誠意再談,只不過都為了保持一條渠道而已。

對于蘇聯的發展,雖然藍海國打算進行控制,但是實際上蘇聯作為一個擁有大量資源的國家,不是能想控制,就控制的。蘇聯的崛起是一種必然。雖然在斯大林格勒作戰失敗。但是只要有時間給北極熊,它照樣能積蓄出發展的力量。不過社會主義陣營的成立卻要看德國是否崛起。

另一個重要的國家就是法國,二戰德國的結局影響最重的就是法國。德國如果無條件投降,那麼法國的結局稍微好點。如果德國擁有體面結束戰爭的能力,那麼最悲慘的應當是法國。法國的利益將會被滿足德國的需求。對于藍海國來說,自己已經和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都達成了合作的協議。無論哪個**在戰後獲得法國的統治權,對藍海國來說都是一個潛在的合作對象。

不過,無論德國和歐洲各國有哪種結局,對藍海國來說,控制好馬達加斯加島和阿曼是當務之急。這兩個國家一個是藍海國的主要基礎地,另一個是將來控制中東的基地。而控制這兩地的要點的就是進行大量的移民,用本民族的人口佔據這個國家。

雖然滇緬公路已經被打通,但是如果從陸路移民,將有很大的工作量和需要天量的資金。1945年3月份的藍海國專門進行的那次試驗性質的移民,已經驗證了這個計劃是非常消耗資金的。從滇緬公路的昆明到實兌,每戶(5口)需要大約藍海幣2000元,亦即200美元,然後從海路到馬爾代夫還需要1000元藍海幣。也就是說一戶五口之家,從昆明到馬爾代夫附近海域或者更遠的塞舌爾、馬達加斯加島大約需要300美元。1萬戶,5萬人,光路費就需要300萬美元。如果繼續經海路到阿曼。那麼每戶需要250美元,1萬戶,5萬人就是需要250萬美元。

所以短期內,通過大量移民來控制馬達加斯加島是不太可能了。還是移民阿曼容易點,在阿曼移民2萬戶,花個500萬美元,然後再花同樣數額的資金去幫助這些移民者在阿曼當地建立基本的生活渠道。也就是說花2億藍海幣可以移民二十萬至阿曼,從而控制住阿曼的大部分地區。

二十萬移民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細說,也就是說普通一艘大型客船能搭載1000人,一支船隊10艘這樣的客輪,每一次能拉10000人,每次往返實兌和阿曼,需要30天,一個月能運送的移民人數可達10000人。二十萬人的移民工作量需要20個月。想要在完成1945的移民計劃,那就需要兩支這種規模的移民船隊。也就是說3000噸級的客輪需要20艘。藍海國沒有這麼大規模的運輸船隊,藍海國自己國營的造船廠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龐大的造船任務。

不過造船廠還是開始生產專門為移民用的遠洋客輪。由海軍軍方設計的這種客輪其實完全月兌胎于運兵船,只不過是加上了部分生活設施而已。江南造船廠計劃每月生產一艘這類船舶。前提是新上海市的煉鋼廠要能提供足夠的鋼材。這種客輪在必要時,也是運兵船。所以藍海**是撥的軍費給江南造船廠來制造這些船舶的。

由于目前沒有很大的運力,所以藍海國的移民計劃還是往後推了推。現在只是專門成立了一個移民和安置管理局,專門負責從華夏大陸到藍海國的移民工作,統籌移民客輪的制造、購買、道路運輸、移民選擇等工作。這將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這項工作分派給了延安來的人員路加軒。為了盡快的加速移民,藍海**向南**家購買了不少舊船舶進行改造,組成運輸船隊,進行移民工作。好在目前,完全可以用運送**提供給重慶**的軍火的運輸船來進行移民工作。去緬甸時拉軍火,返回時運送移民,往返都是滿負荷。藍海國的驅逐艦編隊也全面擔任起了護航任務。而重慶**提供的運輸費折算成在華夏大陸征兵和提供移民基本條件費用的方式相互抵消。這也降低了移民所需要的資金量。

由于藍海**急于在各佔領領土獲得穩定的統治權,所以在藍海國的組織下,藍海國的第二次移民浪潮開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