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侯 第二卷 江南春 第五十四章 明朝政治生活和科舉

作者 ︰ 衣山盡

民間有一種很粗俗的說法︰跑了的魚最大,死了娃最乖。

這一點放在朱元璋身上最合適不過。

朱元璋乃是不世英主,文治武功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至少能排在前五位。在陳艾看來,唐宗、宋祖、漢武之後,就應該是明皇了。

除了出眾的政治、軍事能力,明太祖的生育能力也是極強,一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至于孫子,那更是不計其數,估計已經多到麻木的地步。

這些朱姓子孫不斷開枝散葉,到明末已經壯大到二十萬之巨,最後成為國家財政無法承受的負擔。

因為兒孫實在太多,兒子輩的還好一些,到孫子一輩,甚至朱家第四代,老朱恐怕連他們的名字都叫不全。

這情形有些像民國時的四川軍閥楊森,有一天,楊森坐飛機回成都,他的兒孫都去機場迎接。因為人實在太多,楊森覺得麻煩,讓孫子們都回家去。可獨有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子站在他面前不走,楊森大怒,一記耳光甩過去,將那小孩打了個趔趄,喝罵道︰「還他媽造反了,連爺爺的話都不听?」這個時候,楊森的副官這才擦著臉上冷汗說︰「報告省主席,這是犬子。」

朱元璋的兒子們都封建在外藩,一年中也難得見上幾次面,至于孫子們,更是沒辦法全部認識。帝王之家無親情,到第三代,彼此的感情也就淡了。

若說起父子之親,祖孫之情,朱元璋對太子朱標一系的感情卻是非常深厚。首先,兒子們大多軍旅出身,成天在戰場上打打殺殺,文化教養很成問題,自然也談不上可愛。至于太子朱標,因為從小留在身邊,又經過大學者宋廉、劉伯溫等人的細心教,為人更是儒雅謙和,在朱家子孫中本就是異類,也很得朱元璋的歡心。

可惜太子死得早,念及兒子的好處,朱元璋對太孫朱允文更是愛若珍寶,從小留在身邊當成接班人培養。

真仔細想起來,朱允文之所以能得太孫職位,成為皇帝寶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同他父親早死未必沒有關系。

這一天,天下人知道,朱元璋的兒子們也知道。

陳艾仔細一想,也將這事揣摩了一個十成。

他如今雖然還是個白丁黔首,皇家的事情離他也有十萬八千里。可馬上就是科舉開始,一旦中了,就是體制中人,你不關心政治,只怕政治卻要來關心你,多留意一些也是好的。

太孫這回做了爸爸,對他,對天下官吏卻是一件大喜事。至少可以說明一點,朱允文是有生育能力的,百年之後,也不存在皇位空懸以至引得天下大亂的危險。

接下來幾天,各地官員都接連不斷地上賀表為皇帝賀,為天下人賀,頗有後世某某某發來賀電,某某地方人民發來賀電的味道。

而朱元璋好象也有意制造輿論,但凡有賀表,一律刊載在邸報上,傳閱天下。

所謂邸報,就是後世的內參,只有七品以上官員才有權閱讀,其中大多刊載朝臣的奏折、皇帝批示、朝廷的政策以及每期科舉的題目和錄取的考生名冊,算是明朝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宣傳工具。

這些天,陳艾在縣衙門里看邸報看得頭昏腦漲,總算弄明白這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太孫的兒子已經滿月,取名朱文奎。這是朱允文的第一個兒,在歷史上也沒什麼記載,估計靖難時死了吧,反正陳艾腦子里的記憶中沒有這麼一個人。

皇家的事情離陳艾還有點遠,即將開始的童子試卻關系到他的切身利益。

在邸報中,明年二月開始的童子試提前到年底一事也有詳細的說明,日期也定下來了,縣試就定在十二月一日,府試則定在十二月二十,縣府兩場一考完就過春節。過完年後,休息半月,就是章試。

時間排得非常緊,兩個月三場。一個普通童生如果能三場全過,就算是取得了秀才功名,有參加正式科舉的資格。

明、清兩朝的科舉大體分為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其中,鄉試過關者被人稱之為舉人,有做官的資格,但國家不負責安排,要遇到缺員的時候才從中挑選合適人才補上。至于會試過關者,則就是標準意義上的進士,可直接做官,一旦外放,至少是一縣縣令。至于殿試,那是為會試排名,由皇帝親自監考。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直接選進翰林院做皇帝的秘書,做為高級干部培養。在皇帝身邊干上十幾年,一旦出任實職,至少是一個副部級高官,甚至將來做大學士也是有可能的。

將來,不管你的理想是做一縣的知縣還是帝國的宰相,科舉都是一條繞不過去的坎。

可在參加這三級考試之前,你必須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

要想獲得這個資格,就得參加童子試,從縣試到府試最後到院試,一路考上去,直到考出一個秀才來。

普通讀書人在沒有獲得秀才功名之前,就算你七老八十,也只能算是童生。只有過了縣、府、院三關,才能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你也別小看這個秀才,一樣有免除一切勞役和賦稅的優待,算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

明朝皇帝和官僚共治天下,而官僚的主要來源是科舉考試。因此,科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極高的地位,容不得半點馬虎。

縣、府兩級考試其實並不嚴格,很多時候都是知縣和知府一句話的事情,地方官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讓考生過關。可表明上卻不得不走足規矩,如此才顯得公開公正公平。

童子試三年兩考,在縣一級行政機構中也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首先,得張公告,告訴縣里的讀書人幾月幾號考試,考場設在何處,考生需要帶什麼證件,以及考場的注意事項。考前,考生需要去什麼地方報名登記,等等……

一般來說,考生要參加縣試,得先去縣衙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和祖上三代的履歷,還得找一個廩生做保人。

如今,縣衙門缺員嚴重,六房事務都由陳艾一肩擔了,這考生報名的事情自然就落到他的頭上。如此,倒方便了自己。

在舉目都是文盲的世界,要想在縣城里找一個廩生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沒辦法,只能讓里長或者族長做保人。為此,陳艾自己寫了份保書,讓梅姐按手印。

梅姐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問這是怎麼回事。

陳艾這才說要參加縣試,需要她做保。

梅姐一听就驚喜得叫出聲來,按了手印,激動得渾身亂顫。

……

公告算是貼出去了,可一連幾天過去,卻沒一個讀書人來報名,如果任由事態這麼發展下去,今科縣試很有可能只陳艾這一個考生。

這件事讓胡知縣一陣發愁,覺得若只有陳艾一個考生,面子上未免有些過不去。

陳艾也覺得只自己一根獨苗也不太妥當,加上自己同胡知縣的特殊關系,將來走進官場,別人拿縣試出來說事,自己未免有舞弊的嫌疑,在政治上也算是有了一個污點。最後能再找幾個考生來陪太子讀書,胡亂取他幾個才好。

私底下,陳艾將這個想法同胡知縣一說,胡夢海也深以為然︰「本官正有此意,這考生的多少也算是政績考核之一,最好能再找三兩個考生。」

「恩師勿要憂慮,此事就包在學生身上,定將這事半得妥帖穩當。」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公侯最新章節 | 大明公侯全文閱讀 | 大明公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