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五百九十二章 教育為本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五百九十二章教育為本

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和逐步深入到各鄉鎮、鄉村的基礎普及教育在不久的將來,會源源不斷的為東北工業園區,中國各地培養出更多所急需的各型人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這條口號在經歷過這麼久之後,終于真正的成為了中國國家復興的一條絕對不能忽視、輕視的發展計劃。

在國民議會上,與會代表們可是一致全票的通過了基礎教育普及的各項條例,連個猶豫的都沒有。

在見識過兩廣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之後,在見到華聯三十年如一日深抓基礎教育普及所顯現出來的恐怖威力之後,沒有人再懷疑普及教育後的國家發展收益。

雖然更加擴大的基礎教育會消耗掉國家財政支出中相當一大塊的比重,可也沒有人猶豫和想試圖縮減教育支出費用比例,甚至還有很多人嫌目前只有國家財政支出百分之十七的教育支出仍舊太少。

不過好消息是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逐年提高,這個比例也會逐年以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二的比例提高。

直至逐漸滿足全國的基礎、中等、高等普及教育,還有初步完成五年計劃中全民基礎掃盲文化普及之後再重新制定最新的財政教育支出規劃。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也清楚的知道了,華聯由于基礎教育普及走在了全國的最前面,現在南方數省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對于全國其他地區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系統、更科學、更合理,還有數量更龐大。

在南方的各大工廠中,招收員工的門檻也在逐漸的提高,哪怕還有著不少那些無文化需求的苦力工存在,可是各工廠越來越多的崗位是越來越需要足夠的文化知識和更高深的專業知識。

有人曾經坦言,南方數省的工業能如此發達,一是工業發展起步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礎教育和高等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早。

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學生在進入到工作前,多半會選擇在各種不同的職業技術學校進行短期或者是系統的就業技能培訓。

掌握一門基本的工作技能固然要花費不少時間,卻由于國家教育支出無需花錢,加之就目前各工廠、就業單位的收入情況上看,受到過相關職業技能教育的就業者在收入上要明顯的比未受到過職業技能教育的人略高一籌。

有了實質收入上的差異刺激,哪怕是已經二十、三十多歲錯過接受教育的工人,也願意在工作之余抽出時間來到這些學校中接受專門的掃盲教育和職業教育。

這更加刺激了教育普及和全民掃盲的熱情,這更是華聯政府和教育界願意看到的事情。學習這東西,強壓不得,也無法能夠勉強。

就象當年陳炯明和鐘泱在一次閑談之中,主觀求學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那個結論和事實那樣,當一個人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空氣的渴望一樣強烈之時,主觀能動性的自我約束、自我追求**會極大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用一句較為通俗的話來說——興趣創造天才!補充一句——收入創造動力!

民間的經濟和軍事齊頭並進的發展中,民生類的東西要放到全國這麼龐大的區域里,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而軍事上,進入到九月,受到雪崩效應的影響,英法聯軍駐印度戰區的軍力,在中國士兵的高壓攻擊態勢下,逐漸的呈現出一片無法承受的態勢紛紛崩潰。

十月底,中國陸軍突入到達卡一帶。

甘地和印度當時的隱然實際政治領袖尼赫魯面對中國方面的進攻,除了號召印度人民們奮起抵抗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辦法來阻止中國*軍隊的步步推進。

據戰後印度方面的資料記載,甘地面對中國方面的軍事行動還表現穩定,而尼赫魯就已經明顯的出現了慌張、不知所措等反應。

這和平日里在媒體面前極力保持穩定和大聲疾呼國民奮起抗爭的表現顯得是完全不一致。更何況印度那混亂而又夸張的國民性格使得印度的報導很容易誤導國民。

從國內人員以及國外對印度人的研究資料上看,我們不難發現印度實際上是一個喜歡夸大言辭的一個民族,從古時候起,他們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上,對于一些數字性的東西印度人喜歡張口即出的夸大數字。

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曾經有過一篇記載,當時剛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詢問印度國家有多少人口,印度方面的人員毫不思考的便張口二十億。

雖說這個記載是否真實倒也也無從考證,但是從他們的媒體上屢屢喜歡大放厥詞為己方優勢吹牛中也可以稍微看出這個國民的思想從古時候的古跡、文學作品中就已經逐漸養成了這種夸大其詞的習慣。

正是如此,在中國*軍隊進入印度領土之後,印度的媒體今天說印度已經武裝組織了五百萬兵力,一會又報導中國人動用了三百萬兵力發動入侵。

一會又說中國人已經打到了印度的海德拉巴,一會又說印度陸軍在哪在哪殲敵百萬。總之,要想從印度的媒體上找到真實的消息,這真的很難!

實際上中國追擊英法聯軍和他們的炮灰僕從印度兵的部隊並不多,僅僅只有不到十萬人進入了孟加拉一帶,一線作戰部隊還不到五萬人。而且還要看到。

這些部隊都不是中國幾支王牌主力部隊中的任何一支,僅僅只是二線作戰部隊,但是就是這些二線部隊,便足以收拾掉英法聯軍和印度僕從兵們。

中國部隊在進入到達卡附近便沒有再推進,因為在這里河流眾多,光是一條布拉馬普特拉河便是一條寬度的河流足以阻攔住中國*軍隊的腳步。

同時英法聯軍作戰不咋地,但在撤退上卻是一流的出色,在撤離完自己的部隊到河對岸之後,英法聯軍毫不猶豫的將橋梁、輪渡直接炸掉,試圖用河流天塹來阻擋中國*軍隊的繼續推進。

負責進攻印度方向的中國*軍隊又因為是二線部隊,同時緬甸的密林也不利于重型機械化部隊作戰運動,為此這些部隊並沒有裝備太多的重型武器和舟橋部隊。

再加上由于英國人利用自己在此統治多年的威名,大肆的對中國*軍隊進行惡意中傷、抹黑,甚至拿血頭連在澳大利亞進行報復性屠殺的事情斷章取義的宣傳中國*軍隊會大肆屠殺平民的消息。

這就使得當地的居民發生恐慌和自我保護性的對中國*軍隊產生抵觸心理,這讓中國部隊在作戰時出現了一些不利事件發生。

當第三戰區司令程文力了解到前線部隊的處境之後,程文力沒有過于貪功或者說是沒有貿然繼續追擊前進,而是讓部隊就地防守,先穩住自己的陣腳後再圖後招。

而且在華聯的未來勢力構建藍圖中,印度並不是中國的殖民地,雖然這些土地上資源也相當豐富,但對于懶散的印度人,並不一定需要軍隊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負責印度方面特別情報部的組長,別看他現在在生活上,受印度先天生活條件影響,在印度過的是很苦,但是在工作進程上,他們倒是比同一時期一同派出到朝鮮半島上情報戰線工作的其他情報員要輕松舒服的許多。

九月上旬末,在孟加拉一帶的伊斯蘭人民在某種特殊的呼聲下,高呼自由萬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巴基斯坦等地的伊斯蘭民眾也是高舉獨立大旗,讓尼赫魯等人是叫罵不迭。

在尼赫魯和甘地的心目中,他們絕對不願意讓印度的一分土地分離出去,但是事實是印度這個聯邦制國家,當你帶頭大哥都無法支持起搖旗吶喊的大旗時,誰又能听從你的號令?

而且印度這個國度,由于歷史、宗教矛盾比中國國內還有復雜,還有缺乏兼容性,印度這個國家實在是缺乏足夠的包容性去接受另外的一個思想和民族,印度的戰亂和分裂,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

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侵略外族,被外族侵略,漢人殺異族,異族殺漢人。

殺來殺去已經殺成了一個雙方都不知道誰對誰錯的交錯歷史。有人說漢人是弱勢總念念不忘數次的被屠殺、被奴役統治的歷史過程。

那又似乎忘記,漢人在更多的時候,是屬于強勢統治各類異族、少數民族的時代呢?在這些時代中,各少數民族也沒少吃漢人的屠刀和挑撥分治的苦頭。

只能說,在社會文明發展到這一個時代之後,想單純的用屠刀來解決問題的手段已經無法再能夠適應現在的新時代發展規律。

科技和工業文明在提高生產效率和讓人類逐步擺月兌沉重繁瑣的勞動同時,也創造了輕易殺戮的手段。在冷兵器時代,一個人要想殺一百個人,哪怕這一百個人洗干淨脖子讓你殺也能殺到你手軟。

而到了熱兵器時代,只需要用支槍頂住被屠殺者的腦袋輕輕扣動扳機就可以了,如果有挺機槍突突一陣……那還要輕松,更不用說還有炸藥、手榴彈這樣的殺器存在。

然正是因為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單體個人可以憑借著這些東西屢屢創造出所謂的恐怖襲擊。

所以現在在中國,如果單純的想利用屠刀手段來清除斬不斷理還亂的國內民族歷史矛盾。那用不了多久,中國國境之內就會頻頻的發生這樣的恐怖襲擊事件。

特別是在中國西北部的回民、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這些被漢人喜歡稱呼為「回回」的人更是不能簡單的用這種極端手段來處理歷史矛盾。

早在一九三九年華聯吃下甘肅、寧夏這些地方時,中央政府就只能采用較為溫和,提倡大統一、中華大民族的手段來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更下重金和大物資以及氣力來幫助這里的人民解決吃水、經濟收入這樣的問題來化解冰山。

雖然這樣做在當時陳炯明的麾下也有人不理解,可是陳炯明只用了一句話就把後面的質疑聲給堵了回去。

「如果你們要用屠刀來清理這片土地上的非漢族人等,我只想問你們,你們需要用多長的時間殺光這里的人?」

這句話一下子便噎死了所有的質疑聲,一年?兩年?還是五年?十年?

殺的越久,對急需亟待這些土地上資源發展工業的西南是絕對不利的,這樣只會讓新生的華聯陷入四處撲火的泥潭沼澤中去,大量的軍隊陷入在這里耗費著大量的軍力和資源。

而且,陳炯明的說這句話的時候,眼楮是望著更遠的地方,手指是看似不經意的點在新建、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這些中亞土地上的。

如果當時華聯政府敢于使用屠殺這一手段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話,那麼甘肅後面的這些土地上,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的省份、國家,能這麼快的被中國友好的民族政策給說服?

能這麼快的成為中國國家小弟?如果當他們看到中國人屠殺伊斯蘭教的教民的話,出于同教派、同一信仰和為自身身家性命的考慮前提下,這些省份、國家領土上的人民絕對不肯放下武器,他們會為自己戰斗到最後的一刻!

正是因為中國國家統治者對這些民族的友好民族政策,雖說還沒有能夠徹底的化解冰山,可出于對自身安全的放心、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考慮,甘肅、寧夏還有新疆、當時的內蒙數個歷史糾纏很久的省份上的各民族才能這麼快速的溶入到華聯的治下。

平和的生活環境使得產經聯能快速的開發當地的經濟和礦藏物業。也能在不久之後,在當地征募到第一批少數民族兵源充實著自己的軍力。

而這些人,配合著中國*軍隊,工作組,能利用自身現身說法的舉動,輕易的攻破新疆極端反抗份子、蘇聯統治中亞政治家們,大肆宣傳漢人殺伊斯蘭教民的謊言,在這些人的現身說法下謊言不攻自破。

遠東戰區西進拿下哈薩克斯坦的過程中,蘇聯人曾經想鼓動攢動當地人和中國人拼死抵抗拖住中國人前進的腳步。

而對于印度,也不是納入大中華民族圈的理想所在地。

印度這個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民族思想,都說印度阿三不上進,那是他們宗教、信仰還有從骨子里的文化淵源里,就對人生進行了知天命、安于現狀這樣的無欲無求。

這個大民族圈中,有些人生下來就是最低等賤民,在他們老祖宗的思想上卻不斷的灌輸這是一種修行的命運,要這些賤民安于忍受這種賤民生活的考驗。

世界上也只有這個國家、這個大民族圈里的人有著這樣的思想,放在其他民族身上,人可以出身不好,但如果通過自身努力,從小就灌輸只有奮發自強努力向上,未來就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一天到來的人生觀。

而且在印度歷史上,印度民族圈里的恩怨也是斬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亂。

同時在印度的民族恩怨糾結中,還有一個相當無解的誘因在里面——宗教信仰!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恩怨從幾乎就是印度歷史上的貫穿史,印度被伊斯蘭教民所統治過,而伊斯蘭教民也被印度教欺壓過,這樣的糾結歷史使得雙方無法能夠共融相處,特別是在雙方教民共同生活的區域,這樣的屠殺、被屠殺、報復屠殺、再報復反屠殺的事件數不勝數。而且當英國人殖民統治了印度之後,利用分化挑撥的手段,使得原本就無法糾結清楚的民族矛盾更顯深化。

當印度在東邊受到中國*軍隊的武力進入後,雖然印度國內是一片混亂。但還算是有組織、有領導能發揮出一些抵抗作用,印度新政府還是能指揮、領導這些地方。

最讓甘地和尼赫魯鬧心的是自己的後院,也就是後來的巴基斯坦一帶,卻是一片混亂中的混亂,因為這里已經是印度教民和伊斯蘭教民殺成一片的大屠殺之地!

在印度特別情報部負責人王述濤的有心唆使、攢動下,伊斯蘭教民和印度教民之間的屠殺很快的演化蔓延擴散,今天是某處的印度教民被伊斯蘭教民屠殺,而明天也許就是伊斯蘭教民被印度教民報復性的反屠殺。

今天我殺你,明天你殺我。

雙方都殺紅了眼絲毫無法停下手來。而且當信奉印度教的軍隊、士兵、警察這些國家暴力機構人員在仇恨的驅使下,向伊斯蘭教民們射出第一發子彈之後,情況就變得更加無法控制。

加入國家暴力機構里擁有武力的伊斯蘭教民也無法抑制住自身內部之間的仇恨和報復心理,他們迅速的出現暴動、內亂性的和同單位異族間的相互廝殺,就連英國人也無法能夠抑制住這樣的事態惡化下去,只有眼睜睜的看著雙方不斷的殺過來殺過去。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