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四百零九章 二戰爆發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四百零九章二戰爆發

1939年年末的這個世界,正在被人類的沖突拖入了無止境的戰火之中,其中最為關鍵的爭斗區域,就是波蘭。

波蘭戰役,又被稱作「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這是納粹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于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而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于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于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世界大戰開始。

波蘭作為凡爾賽體系建立的標志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由三大歐洲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中解體。原本其領地內的少數民族紛紛**為民族國家,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小國、芬蘭、南斯拉夫以及波蘭。

這些國家形成的歐洲態勢被稱作「凡爾賽體系」。

其中,波蘭第二共和國人口約2,700萬,領土面積為388,000平方千米,排于全歐洲第六位,是東歐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隨著德國與蘇聯逐漸自一戰與內戰的創傷恢復,這些**出來的新興小國感受到兩歐陸強權國的威脅,同時其本身國力又不足以對抗,遂開始尋找盟國以保障其本身安全,波蘭便尋求英國與法國的協助。

英國與法國雖為傳統盟國,在一戰中對抗德國和武裝干涉俄國內戰時皆並肩作戰,但面對波蘭的要求則有了不同的回應。

英國為保持歐洲的均勢,不願過份削弱德國而令法國變得過強,因此在20年代波蘭請求幫助時皆予以拒絕。

英國認為,波蘭是法國的盟友,對于英國本身並無利益,首相大衛?勞合?喬治甚至連波蘭領土西里西亞在哪里都不知道,還曾說過︰「波蘭人民從未在歷史過程中表現出有能力維持長久的**。」

外相奧斯丁?張伯倫爵士也曾于1925年2月表示︰「任何英國政府都不會、也永遠不會為保護波蘭走廊而犧牲一名英國擲彈兵的性命。」

法國則是波蘭的盟國,希望後者能取代俄國的作用,因此在德波領土問題上總是站在後者一邊。然而在另一方面,法國與波蘭間的關系又並非對等,法國有時會因為本身目的而損害波蘭的利益,而波蘭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肘吋。

換句話說,倘若法國背棄波蘭,後者在歐陸上即會喪失唯一的有力盟友,將陷入軍事上孤立無援的境地。

歐陸上其他的小型國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三國組成了所謂的「小協約國」,波蘭在尋求鄰國盟友的過程中也想加入其聯盟,但遭到捷國的拒絕,因而懷恨在心。

兩國間又彼此煽動其境內的少數民族沖突,捷國煽動波蘭內的烏克蘭人,波蘭則鼓勵捷國的斯洛伐克人反對捷克人。在波蘭領土四周,僅有羅馬尼亞始終與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1921年3月還曾簽訂同盟條約,以應對俄國的威脅。雖然到了1939年該條約已經過期,但羅馬尼亞仍對後來波蘭政府、士兵與難民的逃亡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二戰爆發前的數年時間里,德國對于波蘭的厭惡程度甚至超過英法等國,原因包括英國對德國的態度轉向容忍、法**事思想轉為防御為主、並還有士氣蕭條的情況,故不易另起戰端。

一戰結束時,德國只喪失了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給法國,這兩省在歷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國,民族成份復雜而難定其歸屬。

但在波蘭的情況中,德國不但要讓其恢復1772年時的領土,還要喪失西里西亞此一重要的工業產煤區,作為敗戰之懲罰。既要割讓但澤這個純德國城市,還要將「走廊地區」給予波蘭。

那一地區有超過95%的人都講德語,在名義上成為**的「利伯維爾」,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制了後者的發展。

大戰結束後,德國總計喪失帝國時期的13%領土與12%的人口,其中波蘭又佔其極高之比例。

出身自德東一帶的塞克特對波蘭更是痛恨,曾說道︰「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

這種信念被廣泛灌輸軍隊中,後來此主張也同樣為柏林的高級官員所接受,魏瑪共和國總理約瑟夫?魏爾斯曾公然發表過「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而英國首相喬治?洛伊德也曾說過︰「波蘭被給予的太多,以後會造成大麻煩。」

早在1925年6月,當時的德國就開始對波蘭進行關稅戰,並對其境內德意志僑民宣傳復仇主義,鼓勵其分裂運動。

到了1939年的9月,更是趁著蘇俄與日本在諾門坎爆發戰爭的的機會,公然入侵波蘭,奪回那些原本屬于德國的東西。

而斯大林也不是笨蛋,在中國戰場上狠狠教訓了一頓日本人之後,立即將國家的防御重心擺在了西線,防衛來自德國的軍事威脅。

波蘭的情勢,牽涉到了整個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政治局面。

1939年的8月26日,希特勒就試圖阻止英國和法國干預在即將爆發的戰爭,甚至提出在未來將德軍供大英帝國指揮。

談判過程中希特勒相信西方盟國向德國宣戰的可能性不大,並認為他們也在想辦法擺月兌先前對波蘭的領土保證。希特勒同樣單方面的認為英法兩國將在德國征服波蘭後,願意重新進行談判,最終將達成有利于德國的結果。

因此他要繼續嘗試分化西方盟國與波蘭。在這期間由于時間逐漸接近可以保護波蘭的秋雨季節,不能繼續延遲下去,且希特勒了解一旦再改變入侵時間,行動就要再晚好幾個月。

在充分的軍事準備與政治動員下,僅僅是四個,波蘭就被德國與蘇俄瓜分。隨後雙方更是簽訂了蘇的互不侵犯條約,而這也為德國轉向西線攻打西歐各國埋下了伏筆。

讓我們將視線轉回太平洋的西岸,上海以東數百海里的海面上,華聯與日本的海戰已經進入尾聲。

現在是1940年的2月12日,經過數天的激戰,華軍第1特混艦隊最終是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從戰術上來說,華聯一方的海軍艦隊損失微乎其微,僅沉沒一艘驅逐艦和一艘補給艦,其余都是輕傷,只需回到軍港內做簡單的維修。

從戰略層面來說,華軍不僅制止了日本對上海的侵略,保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為大後方的工業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平和的局面。更是讓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動搖。

日本第二艦隊卻幾乎是全軍盡墨,損失航空母艦3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12艘,艦載機125架,輔助艦19艘。

自第三艦隊在上海被戰略轟炸機殲滅以來,日本失去了第二支艦隊,憑著他們國內的工業能力,日本海軍很可能要到1941年8月才能恢復戰力。

中國海域的大海戰硝煙散盡,但它引起人們持久關注。不少軍事專家對此戰役研究不斷,他們認為,這次海戰為人類海戰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不光是在海洋戰爭中,中國第一次阻止了日軍前進的腳步,更重要,它開創了人類海戰新紀元。

發生在這個海域內的航空母艦作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雙方視距之外作戰,雙方臨戰指揮員都在看不到對方軍艦的情況下,任憑艦載機去攻擊遠距離目標。

它完全改變了有史以來,特別是現代海軍誕生以來的海上作戰樣式。它宣告了制海權依賴巨艦大炮時代的結束,還召示制空權和制海權密不可分。

在過去的海洋戰爭開始時,海軍中的大炮巨艦主義盛行,誰也沒有意料新的海戰樣式將會出現。就連華聯海軍內部,興建大型超級戰列艦的呼聲也是一直不斷,就連兩任元首都難以有效壓制。

大家仍目不轉楮地盯著威力巨大的戰列艦,期待它巨炮的怒吼來一錘定音,決定勝負。但華聯卻沒有發展超級戰列艦的資本,因為列強一直在旁邊進行封鎖和監視,而且單純以海軍的訓練情況來說,即使造出了戰列艦,也無法與日本海軍匹敵。

這也正是日本人發動海上作戰的目的,妄圖與海軍來在中國再次打開局面。迫不得已之下,華聯海軍只好依賴航母進行海戰,這本屬無奈之舉促使舊海戰思維得到革新。

就是在這次海戰中的那些航母上,仍可看到依賴艦炮取勝的思想體現,比如「金蛟」號航母上的大炮數量和威力就不亞于一艘重巡洋艦。

但是,雖然參戰雙方的航母及軍艦上都大炮林立,可全都沉默著,未發一炮,海戰就結束了。特別是航空母艦上大炮,絕大部分都成了擺設而且還是累贅。

日本人一開始就擁有了強大的戰列艦和艦種齊全的艦隊,不必像中國海軍那樣除了航空母艦別無選擇。他們還有引以為自豪的先輩們甲午海戰、對馬海戰中輝煌勝利的榮譽及海戰經驗。

他們不會意識到巨艦大炮的落伍及航母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海戰中,世界也將不斷看到日本人盲目的驕橫和守舊的自信,仍依賴巨艦大炮和輕視航母的作用將品嘗到的苦果。

這場史無前例的海大戰使所有人都認識到︰威力再大的火炮,射程不過20英里,而航程再近的艦載機作戰半徑也達數百英里。這樣,軍艦上的大炮還有什麼機會發射炮彈呢?

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說明,開炮已成為不可能。

更何況,還有導彈這種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強大武器,已經在華聯強大的電子工藝能力支持下,悄然登上了戰爭之王的寶座。

在工業時代,技術和產能才是決定戰爭勝負最為關鍵的因素,缺少這兩點作為基礎的國家,就只能是任人宰割。

而因為鐘泱的介入,中國在科技方面已經開始逐漸取得領先的地位,現在唯一欠缺的是產能問題。而產能不僅和生產模式有關,更與中國國內的產業工人基數直接相關,華聯現在最為緊缺的,就是合格的技術工人。

這一點的差距並不大,但有的時候這一點點的差距長達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功夫去追趕的。自1919年年末,鐘泱就慢慢從南沙起步,在東南沿海這里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去建設自己的各種體系,早在十多年前便已顯現出科技給他帶來的各種好處。

當時最直觀的就是軍事上能欺負國內軍閥,而民生上則是新型稻種給大家帶來的溫飽。多年的建設雖然還不能將古文會起家的南部數省上全部的民眾都帶向富裕的階段,但是現在華聯治下生活的公民對這個全新的聯邦政府是真心誠意的擁戴著。

在不為人知的幕後,鐘泱和古文會內部的大多數成員,對于自己的科技體系形成和完善是不予余力的,很多人才、資金、還有設備都是優先分配于科技研究機構和生產單位。

這樣做的唯一一個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科技技術盡快的消化轉化成為切實的產品。這些產品在歐美銷售所產生的利潤又回哺缺乏資金的各種建設中去。雖然因為經濟危機而使得對貿易很不景氣,不過產經聯的建立適時調整了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系很好的解決了國家的工業發展重心問題,舍棄了過去那種只能依靠市場調節的散漫機制。

經過二十多年的追趕和趕超,現在在中國的大地上,華聯治理下的南方省份已經是中國國內最大的工業基地和高科技研生產的重心。這里不僅生產各種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這里還生產高精密的機床和加工性能更加優越的各種生產機器。

就拿高精密機床來說,柳州聯合床廠所生產出來的機床已超過了最為嚴謹苛刻的德國人生產出來的機床,在加工精度和使用可靠性上都要強于德國。

這樣的成績既有著鐘泱的可以指引和智能工廠的技術援助,但更多的是中國工人們自己刻苦專研和更加嚴格的工作作風所帶來的結果。

精密機床的生並不是那麼輕松簡單的個機床上的任何一個零件加工不夠精細都會給機床帶來不可預知的微小振動或是偏差,在精密機床中那講究小數點幾個零後的一至九的加工精度下,任何的微小振動和偏差都會讓這幾個零少上這麼一、兩個。

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機床一個零件都必須有著卓絕的精細度,生產出這樣的零件不僅需要良好的設備同樣需要優秀的技師來操控。

高度的機床通常是高級技師少量加工生產出來足夠精密的零件後組裝成為更加精密的機器進行對更精密零件的再加工,這樣周而復始一步一步的相互提高著機器的加工精度。

只是這種加工精度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再想往更精密的加工攀升就會變得十分的困難。從一個毫米的加工精度到零點一個毫米的加工精度段國學追趕的腳步用了十年。

在原本的時空里,即使是德國人從零點一個毫米到零點零零一個毫米的加工精度也用了將近三十年。

但是鐘泱擁有著智能工廠,使得這種漸次增長的速度縮短了三十年!!

從智能工廠內部的實驗室中可以將材料分解組合成圖紙中所需要的各種零件尺寸精度可以達到小數點後四個零再填數字的精度,這樣的零件所組裝出來的機床嚴絲密合個齒輪咬合簡直就是象人體肌肉般的緊密,而這樣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就相當于是工業母機。

第一台這樣高精度地機床是在一三一年由鐘泱秘密的從智能工廠內部的實驗室里花費大量權限值制造出來地。為什麼在這麼久之後才折騰出這樣超越時代地東西,這是因為沒有合適地超級技師,這玩意還真揮不出它那應有地加工精度。

還有一點就是,有了這樣地業母機,如果沒有足夠地高級技師,那麼就無法利用機床的加工精度優勢來發展中國自己的機床工業。所謂的工業母機,必須是中國人能夠用機床來生產機和改進床,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曾經很多時候,古文會的幾個成員在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他們也都在感嘆給自己地時間還是不夠。這時間不夠一是給自己完善中國整體工業生產體系地時間不夠有一個就是教育人力資源地時間不夠。

在這個時候的中國,即使用智能工廠提供更多高科技的工具,鐘泱也無法能讓整個中國建設速度加快多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