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三百九十九章 兵臨城下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三百九十九章兵臨城下

安徽合肥,日本扶植的偽維新政府行政院大樓內,各路高官齊集一堂,為長江對岸的華軍動向而爭吵不休。

維新政府以梁鴻志為行政院長兼交通部長,溫宗堯為立法院長,陳群為內政部長,陳為外交部長,陳錦濤為財政部長,王子惠為實業部長,陳則民為教育部長,任援道為綏靖部長,胡礽泰為司法部長。

以上閣僚多為過去北洋政府中的要人與官僚,社會號召力並不大。「維新政府」的所有政務由特別設立的日本顧問部控制,未經與顧問協議,「維新政府」不得施行其政務。

行政院會議內容及決議案,均由顧問事先按日方意見定調。連偽政權這群漢奸的生活起居,也要受到日本顧問的監視。

即便是大軍北調的現在,合肥城內依舊由日軍的一個大隊負責保護,其實也是監視。別看在座的偽政府高官各個吵得面紅耳赤,但眼角的余光都是賊溜溜的瞄向那幾位默不做聲的日本顧問。

這一個大隊就有1100名士兵,但卻可以有效彈壓著偽政府那數量超過五萬的雜牌軍,梁鴻志這人官癮很大,雖然讀了數十年聖賢書,但功利心非常強烈,不然也不會主動與日本人接洽,出任偽政府首腦。

但是現在他有些後悔,深恨自己當初的決定太過倉促。

華聯的強勢崛起,使得偽政府如今人心離散,本就是一群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哪里能經得起考驗。三日前南京方面的華軍頻繁調動,恐怕十萬虎賁不日就可渡過長江,肯定是意在合肥。

滿城上下如今都是人心浮動,用想都能想得到,想要反抗那是找死。但此前犯下的可都是通敵叛國之罪,正為如此,所以才沒有人開口提議投降的事情。

再加上日本顧問們的表情都是陰霾,大部分高官的人生自由和家人都被日軍緊緊捏著,更不敢有所異動。

梁鴻志本是個投機政客,他官癮甚大,用當時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傷于局度褊狹,用世之念太急。功利貢高之心牢固于中,不能自拔」。

1937年12月,以王克敏、湯爾和等為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時,王克敏曾電邀梁鴻志北上做官,但梁見「臨時政府」中有「油水」的職位已被瓜分殆盡,心下不滿,加上宜興人徐遂初給其算命說他「歲在戊寅,東山再起,位至閣揆」,便對邀請不屑一顧,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在華中成立一個以他為首的新「政權」,與王克敏等人平起平坐。

恰好日本人此時也正在華中加緊組織漢奸政權,經李思浩引薦,梁鴻志與日本人搭上了關系,雙方一拍即合。

1938年2月中旬,日本華中派遣軍特務機關長臼田寬三正式決定由梁鴻志、溫宗堯、陳群三派舊人馬組織政府。眼見著自己馬上就要成為「一國之君」了,梁鴻志很是得意,他開始絞盡腦汁地抬高自己的身份,居然恬不知恥地想把新政權的名稱定為「中國民國政府」。

旗幟也采用革命黨的青天白日旗,首都定在南京。梁鴻志想以此表明其即將組織的政府才是革命政府的合法繼承者,暗指王克敏的「臨時政府」也是他的下屬。

孰料,日方認為革命黨是日本的敵人,不允許采用它的旗幟。就在梁鴻志等人為「建國」而積極活動時,華北漢奸集團出面干涉了。

無奈,梁鴻志只好在文字上做文章,把政權名稱改為「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他看來,「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等值的,而且從表面上看也分不出來它們誰是「中央政府」誰是「地方政府」。

不過都還沒坐熱,浙江省被華軍光復,上海、南京相繼丟失,才剛剛成立的偽政府就不得不「遷都「合肥,僅僅能控制小半個華中地區,苟延殘喘至今。

生得圓面大耳,一看就知道是肚滿腸肥之輩,但他不是個草包。相反,梁鴻志為人機敏,更是飽讀詩書的有學之士。身上常年穿著滿清的長衫馬褂,都是絲錦織造,華貴非常。

並且相貌堂堂,更有讀書人的涵養氣度,賣相不錯。

溫宗堯目光深沉,不動聲色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發一言。他是立法院院長,但職權基本等于沒有,僅僅是日本人的一個傳聲筒。不過人在屋檐下,倒也不敢把這種心中的不滿表現在臉上。

日子久了,便養成了陰沉抑郁的氣質,像毒蛇一樣,讓人不願與之親近。

最近幾日,華軍到來的消息走漏,早已是弄得滿城風雨。原本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民眾的內心就有諸多不滿,現在更是沉寂爆發出來。

並不是因為日本人的壓榨,恰恰相反,日軍除了在早期出現過短暫的混亂和燒殺現象後,自偽政府建立以來,都妥善的約束了軍隊紀律。現在日佔區的中國平民,生活指數比之過去革命黨統治時期有著不少提升。

從這一點上來看,建立起偽政府的確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對于敵佔區的百姓而言,就是這樣一個諷刺的事實。

合肥到南京只有不到一百八十公里的距離,如果是按照第五軍團的機械化行軍速度,只需要四個小時就可以抵達。

長江邊上,就在浦口區,煙塵滾滾,成百上千輛軍用裝甲車行駛在主要交通干道上,鋪天蓋地的鋼鐵洪流,猶如河水漲潮,充塞河道。

天空之中,成群結隊的偵察機和殲擊機展翅翱翔,鋁制的羽翼劃破空氣。鋒利的螺旋槳奏起了昂揚的戰歌,這是工業時代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切的意志與勇氣。

周立孝所在的裝甲師又一次得以擔任先鋒部隊,擺出了前突的進攻陣型。他熟練地指揮部隊前進,並且有條不紊的安排好敵情偵查、隊伍行進等事項。

而在中軍大本營內,參謀長林翔正與王立軍商議著什麼︰「五零二師已經朝著全椒縣趕去,預計一個小時後就可抵達,五零四和五零五兩個主力師隨後跟進,五零八師留守南京,其余師部隨中軍前進,大體情況就是如此。」

王立文自信滿滿,這次出動,早已將日軍的情況考慮在內。整個合肥目前也只有不到2000的日本陸軍士兵,且其中的一半還都是剛從日本國內征召過來的預備役新兵,並非是現役軍人,戰力本就不濟。

而五萬偽軍,無論是其規模還是質量,都不足以構成威脅。

其實合肥離南京太近,根本不適合作為偽政權的治所。不過梁鴻志和日本人此舉都是無奈,原本華中地區偽政府的控制範圍是浙江、安徽、江蘇三省,更有南京與上海兩個直轄市,經濟富庶,人口稠密,物產與資源都是豐富。

可華軍一路北上,格局早就發生了變化,華中地區的偽政府勢力極大收縮,只能困守于合肥。比之這里,其余地方更是不堪,而如果不在這里,梁鴻志卻又無處可去,他不願意去華北看王克敏的臉色。

並且也是希望日軍能夠成功反撲,再次佔領南京,但事到如今,一切都如夢幻泡影。華聯大軍壓境,合肥危在旦夕,就連梁鴻志自己,也未必可以保全。

合肥城內,不少有些實力的家族或者組織,都已經紛紛有了投降的心思。

且不說合肥城內如何,此時的長江,經過了白晝的繁忙,直到傍晚,還是沒有任何停歇的跡象。一艘貨輪從上海航行到達南京對面浦口碼頭,在得到了南京華聯守軍保護的情況下,三條由多個浮動部件串聯組成的浮橋橫跨長江!

加上白天就已經假設好的另外三條浮橋,現在總共擁有多達六條大型浮橋,部隊的投送速度更加迅速!

載重三千噸的貨輪上首先開下來一大群的工程車輛,他們在離著碼頭不遠的地方選定錨地以積木式的全金屬模塊搭起棧橋,而後將從船上以吊車放入水中的細長船型浮舟開到特定的地方,以鋼索勾連,其次以平整特型架橋模塊在浮舟上面搭起一條擁有兩側護欄的平台,順著江面快速的往南京方向延伸!

三個多小時之後,一條寬達六米、長達2000米的鋼鐵浮橋赫然出現在南京江面上。有了這座浮橋,大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渡過天塹,直達對岸。在軍事上,這確實是意義非凡,意味著華軍的行進不再受到河流方面的制約。

在已經面的漆黑的江面上,傳來一陣沉悶的轟鳴聲,沒有燈光照射,令人無法知道那邊究竟發生了什麼,但不久之後,一陣陣壓抑的驚呼傳來,隨即另一個令人心跳加速的場面出現了!

坦克!一長串的坦克!如同黑夜中的猛獸一般轟鳴著,它們甚至都沒有打開車燈,就那麼沿著江邊棧橋從長長的浮橋上滾滾而來,登上浦口區近岸,沿著部隊隔離出來的通道,開往公路。

在這支機械化部隊面前,就連大地都要為之戰栗,這是一頭足以撕裂任何障礙的鐵甲雄獅,披著堅不可摧的外殼,在陌生的土地上橫沖直撞,直到毀滅的盡頭。

看著如此壯麗的景象,林翔從旁邊滿心歡喜地說道︰「這就是第五軍團的舟橋部隊!我們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架橋設備和隊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江河之上架起足可令輕型坦克行駛的大型浮橋,如此方能保證沉重的戰車可以在水網密集的地區以及沼澤、沙地等等危險地形展開機動作戰!橫渡長江還是第一次實驗,沒想到會這麼成功!」

本來長江是作為天塹存在的,斷絕南北,對面的敵人很難越過江面來發動攻擊,理論上來說,這里就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歷史上,南京就曾多次憑借著滔滔的江水,成為保護漢族的生存的重要屏障。

但是今天,華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在中國,所謂的天塹對他根本毫無用處!

能夠跨越長江的他們可以將裝甲部隊輕松投入到擁有復雜水紋的地理環境下作戰,所有妄圖憑借地利來阻止其鐵軍前進的計劃都將全面破產!日本原本寄希望于劃江而治的格局,在大型浮橋的面前,被撕得粉碎!

擁有這樣機動力量的武裝是非常難以戰勝的。以這支裝甲部隊的規模,一個舟橋旅僅僅為了開山鋪路而存在,同時也兼具防空和放突襲的職能,就有了這樣的強大戰斗力,王立文親率的主力部隊更是強大。

一個師的重炮編制,中國革命軍的一個軍都不見得有那麼強大的威懾力,但華軍卻可以能夠保證這些牽引式陸軍重炮得以正常運轉的。與中國其他的軍事單位編制不同,華軍特別重視自己的後勤補給。

為了保障軍隊的戰斗力,華軍後勤力量在編制上比較龐大。

華聯國防部人力、後備役與後勤事務助理部長是三軍後勤的領導人。陸軍部、海軍部、空軍部部長負責本軍種的後勤建設。華軍實行是統供與傳供相結合的後勤保障體制,國防部國防後勤局負責三軍通用物資的供應,軍種部的後勤保障部門負責本軍種專用物資的保障。

國防後勤局建有6個補給中心,主要負責華聯國土部隊後勤物資供應。因為目前還沒有海外部隊,所以相應的後勤制度也只是一個猜想概念,計劃安排除有些物資靠國內保障外,建有**的後勤保障體系。

陸軍編設後勤與財務助理部長和陸軍參謀部後勤副參謀長管理陸軍後勤工作,主要保障機構有陸軍器材部、陸軍軍事交通管理部、戰區陸軍後勤機構以及軍、師支援司令部、陸軍軍事交通管理部、戰區陸軍後勤機構以及軍、師支援司令部。

陸軍器材部是陸軍最高保障機構,建有3個保障系統。戰區保障機構包括物資管理中心、運輸指揮部、衛生部、工兵指揮部及後勤支援部隊。

軍支援司令部建有物資管理中心、衛生旅、彈藥大隊、混編運輸大隊,向各作戰師和所屬部隊供應物資。師支援司令部,建有物資管理中心、補給與運輸營、維修營和衛生營。美軍把補給品分為10大類。

根據過去的經驗,後勤部認為戰時需要量最大的是油料和彈藥,這兩類補給品約佔物資補充總量的74%。

因此,在戰區後方建有若干個戰區倉庫區,在軍後方地域建有軍倉庫區,在師後方地域建有彈藥轉運站。軍一級的隊伍可由彈藥運輸車將彈藥直接送到師旅彈藥轉運站,現在的南京城就是華軍華中戰區的主要補給中轉基地。

為保障油料的供給,師編有補給運輸營,並配有貯油罐和加油卡車。戰斗車輛由營加油軍實施加油,對作戰分隊的維修保障由軍實施。

師建有維修營,旅無後勤維修分隊,其維修任務由師實施。營建有維修排,其主要任務是維修車輛。步兵連也編有一定的維修力量,負責保養車輛和修理武器裝備。

軍隊內部,負責作戰的戰士與負責保障性輔助工作的後勤人員,職權分離明細。基本上不會像革命黨那樣,只有主力和炮灰的區別,即使是主力部隊里的戰士,也只是獲得更好的炮灰。

後勤因素在近代戰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為了更好地加強軍事建設,凝聚部隊戰力,各國都紛紛不斷完善自己的後勤體系與制度,將國家的工業實力甚至是綜合國力都凝聚進去,一形成鐵一樣的拳頭。

不過華軍的建軍模式,卻是中國國內任何一支部隊都無法模仿的,因為在這個時代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難以提供有知識的技術兵種。

花費了兩個晝夜的時間,第五軍團的中軍本部才全部通過浮橋,進入浦口區。這里一直都是日軍與華聯的緩沖區,進入無政府狀態已有一年之久,卻也為第五軍團省去了不少麻煩。

才剛剛落腳,王立文就接到了來自前線的軍報,周立孝所率的五零二重型裝甲師一路高歌猛進,全椒縣開門而降,已經被後續部隊接管。現在五零二師已經抵達合肥城下,將那里團團包圍。

說是團團包圍,合肥面積廣袤,足足有一萬一千平方公里,區區一個裝甲師,不到兩萬人馬,根本不可能環繞全城。僅僅是佔據了城外的交通道路,並且安排好了以越野突擊車為主的狩獵隊,防止敵軍出城而逃。

站在城牆上,梁鴻志透過望遠鏡看著城外灰青色一片的大地,心中忐忑可想而知。雖然因為天色已晚,光線昏暗,看不太真切。但那無限朦朧的黑暗之中,森冷的殺氣還是穿透了他的心髒。

一股寒意從脊椎直沖腦門,讓梁鴻志直冒冷汗。不用細看也能知道,那些黑黝黝的炮口,已經對準了自己。

身旁幾個膽小的士兵,早已面色惶恐,雙腿瘋狂打顫。就連那幾個陰沉狠辣的日本軍事顧問,也同樣無法抑制住內心的不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