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七十八章 “礦工”與“石蛛”(一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研究計劃一旦成,鐘泱就相當于有了自己的采礦作業隊伍。本文來自'瘋狂看小說網'Ww在礦產開采方面,德國人的技術還不錯,而徐永生也沒有浪費這個資源,在多數的時候也都去找來了一批有這方面工作經驗的人才。

這幾個月來,天宇集團也在廣西省以私人公司的名義開了幾處礦坑,從國內和國外高薪雇佣了許多這方面的地質專家。

這其中,包括了從越南那里高薪聘請的國施工隊,也有德國民間的礦業公司技術員。找這些人,並非僅僅為了礦石的直接開采,而是讓他們帶領一些天宇集團自己的技術人員。

通過實際工作來不停學習,學得好的技術員有獎勵,而教得好的外教也有金錢補助。培養自己的礦業工程隊伍固然很重要,但更為關鍵的目的,在于統計這里面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以及實際需求。

因為地表開采並不隱秘,而且這麼多年的開發下來,也沒什麼東西值得繼續收集。故而徐永生所設計的采礦機械構裝體,幾乎都把用途集中到了井下作業這個方面。這就在根本上側重于地下礦坑礦井的挖掘方式。

根據從當前作業情況反饋回來的資料和信息,第四研究所以及外圍的分支研究機構,總結出了井下作業的特殊條件和特點。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對采礦機械構裝體的應用需要進行了細節化的勾勒,主要有有以下幾個方。

從成本上來考量,采用「普工」的基本結構作為改進模板,不失為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外表的的結構采用膠質外皮,主要目的在于防塵,尤其是特殊礦層采掘機器人。此前,原本鐘泱還打算用綜合機械化采機采煤,但對于薄礦層這樣一類的特殊情況,運用綜合機械化采煤機采煤就很不方便,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

而兩廣地區,尤其是礦藏儲存量比較大的廣西,其地形地貌多為山地丘陵,大規模的機械化開采並不合適。更不去說,出于保密的原因,鐘泱並不願意大張旗鼓的動作,導致被別人注意到。

因此,「礦工」的外形被設計成了人型,身高定位在一米六五,太高了毫無意義,反而會成為阻礙。礦井和坑道,空間狹小,矮有矮的用處,。

沈鴻英治下的桂林,暫時便作為了古文會實施計劃的第一處目標。在這里的開發采礦業,主要先針對一些儲量小的礦藏,面對著些原本無人問津的地方,如今卻進入了徐永生他們的視線。

在哪里,用大型機械太浪費,但若用人去采,作業又十分艱苦和危險。可如果舍棄不用,又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采用機械構裝體去進行特殊礦層的采掘是最佳的方。

根據需要,這種采掘機器人應該能拿起各種工具,比如高速轉機,電動機和其它采爆器械等,並且能操作這些工具。這種機器人的肩部應裝有強光源和視覺傳感器,這樣能及時將采區前方的情況傳送給操作人員。

機器人無論如何智能化,始終需要人類的指導。在實際的礦產開采作業中,依然會安排一些有著專業知識的人去進行指導。自然地,因為事關機密,這些人的忠誠也會經過一番考驗。甚至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會受到集團的嚴密監視。

「礦工」之中,最普遍的設計類型就是「普工」的縮小版。但在細節的處理上,有些不同。普工所從事的工作,對力量的要求不高,反而更注重靈巧以及技術掌握能力。而「礦工」的設計思路則正好相反,重力不重智。

在關節上的處理,采用了智能工廠提供的固化處理方案,讓這一款人形機械構裝體能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依舊保持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而在智能化處理系統上,則全盤弱化了腦部的軟硬件系統,沒有「普工」的學習能力那麼寬泛,只能針對少量的工具使用。

整體而言,「礦工」的制造成本只有「普工」的一半,如果不是在結構固化處理上花了不少力氣,這個成本估計還要更低。

有著人形的「礦工」,自然也需要一些非人型的智能機械構裝體,其中「石蛛」便成為了古文會旗下第一款面世的非人形智能機械構裝體。甚至比兵工廠的機甲獸還要更早的開發了出來。

「石蛛」,作為一款用于鑿岩的機械構裝體,它可以利用傳感器來確定巷道的上緣,這樣就可以自動瞄準巷道縫,然後把鑽頭按規定的間隔布置好,鑽孔過程用微機控制,隨時根據岩石硬度調整鑽頭的轉速和力的大小以及鑽孔的形狀。

這樣依賴,便可以大大提高生產率,而作為指揮中樞的人類,只需要在安全的地方監視整個過程的作業過程就行了。

「石蛛」雖名為蛛,外形上卻更接近螃蟹,甚至還有兩個用于穿鑿土石的兩支機械臂。外觀尤其像一對蟹鉗,顯得威風凜凜。而表層結構也和「礦工」一樣,披著膠質外皮,用途依舊在于防塵。

內部的肢干,用事實高強度的碳素材料,堅韌有力,關節處加裝了彈性緩沖制件,能有效減少肢干之間的磨損與踫撞。渾身上下,灰色和青黑色相間,顯得低調而深沉。

除了人形和獸形,還有一些其它形狀種類的特殊用途機械構裝體被開發了出來,其中噴漿機械構裝體就是最早的一個型號。

井下噴漿作業是一項很繁重並且危害人體健康的作業,目前這種作業主要由人操作機械裝置來完成,這種方的缺陷很多。采用噴漿機器人不僅可以提高噴涂質量,也可以將人從惡劣和繁重的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

世界上,施工最早出現在美國,1909年美國已經開始使用水泥砂漿機,修補房屋的面層、水工結構和蓄水池等工程的噴敷。隨後原聯邦德國也正式生產水泥噴漿機。但是這種機的生產能力都很低,所用的骨料不能超過5mm,而且混合料必須要求完全干燥,一次的厚度也只限于20mm左右。

之所以效果差,不在于噴漿理論不成熟,而在于缺乏有效地機器工具。尤其是在集成電路誕生之前,機器的程控技術一直都沒有太大的進步,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原本的時空里,直到1947年,貝爾實驗室肖特萊等人才發明了晶體管,開啟微電子技術發展中第一個里程碑。而結型晶體管的誕生,則更要等到1950年,美國才弄得出來。現在,鐘泱卻已經在這方面展開了研究,甚至初步的成果都出來了。

只不過,在機械構裝體的制作上,依舊只能完全依靠智能工廠。徐永生他們一群人,也只不過在具體的應用上玩出了新花樣,實際並沒有真正弄懂這里面的技術含量。有太多他們現今難以理解的存在阻擋著視線,知識的積累仍必須不斷努力。

別說每一個機械構裝體所需要的「智腦」硬件設備,單單就軟件編程這一項,研究便僅僅還只是開始。所謂的成果,在于徐永生他們弄出了最簡陋的晶體管,這比美國要早了24年。

這一步領先,將是對方永遠難以追趕的鴻溝

噴漿就指的混凝土,噴漿支護乃當前建設施工中廣泛采用的支護方。第四研究所開發出的這一款噴漿機機械構裝體,可用于一切需要噴漿的工程中。鐵路、公路隧道,礦山巷道,水利和水電的隧洞和涵洞,地鐵以及各種地下軍用或民用建築等。

一旦實驗檢測完成,這一款機械將使得天宇集團的許多基礎建設都能夠普遍采用噴漿支護,真可謂意義重大

與傳統的木材、鋼梁支護方相比,噴漿支護不僅節省大量木材和鋼材,而且具有施工速度快、支護效果好等優點。

但在當前階段,噴漿支護也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如人工噴漿時,回彈造成的飛沙走石使工人不敢抬頭睜眼,致使無保持噴槍與受噴面垂直,也無使噴槍口與受噴面保持最佳距離。

這樣,不僅混凝土的回彈率高達30-50%,浪費材料,而且混凝土結構疏密不一,不能保證噴層的質量。另外對大斷面隧道,人工噴漿需要搭腳手架,影響施工進度,且費工費料。

正因為這些原因,采用機械構裝體進行噴漿是一個好辦。

機械構裝體技術,即機電液訊一體化技術,是提升工程機械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的重要手段。當前的世界各大強國,都還未在這方面展開研究,古文會卻是在思路上領先數十年。工程機械行業還不存在,目前第四研究所只能聯合天宇集團旗下的一些相關科研單位開展了智能化機器的研究。

在經過了數個月的努力,相繼研制出噴漿機、鑿岩機、壓路機、推土機、裝載機、攤鋪機等多項成果。之所以速度快,完全在于合理利用了智能工廠本身具備的技術能力以及生產工藝,否則基本難以達到現在的這個局面。

即便如此,組織內的研究人員也出力甚廣。設計一款機械構裝體,也不是什麼簡簡單單的事情。至少鐘泱之前就沒能研究出來,許多設計圖樣都被主官駁回,理由很簡單——結構不合理。

一款用不了多久就會散架的機器,絲毫沒有被生產的價值。

因為缺乏合格的施工安全管理團隊,專業的地質學家更不好找。鐘泱不得已,只能授權徐永生利用數據庫里面的科技,設計瓦斯、地壓檢測裝置。瓦斯和沖擊地壓是井下作業中的兩個不安全的自然因素,一旦發生突然事故,是相當危險和嚴重的。

損失掉的機械構裝體,資源上的消耗並不算什麼,但權限值卻很重要。鐘泱不可能把權限值這麼給浪費掉,所以這種情況必須要盡力避免。

瓦斯和沖擊地壓在形成突發事故之前,都會表現出種種跡象,如岩石破裂等。采用帶有專用新型傳感器的移動式設備,連續監視采礦狀態,以便及早發現事故突發的先兆,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更多到,地址

智能工廠第一百七十八章「礦工」與「石蛛」(一更)(卷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