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七十四章 臨戰準備(一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檢驗完了I-23A的武器性能,陳澤帶著滿意的心情離開。(請記住我們的舊在此地不停地忙碌著。巨大的場地內,刺耳的槍聲仍然連續不斷,一發發子彈激射而出,深深的瓖入了山體之中。

周圍的圍牆根本無法阻攔,戰場中躲在牆後面的意義只有一個,那就是遮蔽敵方射手的視野,讓其難以捕捉目標。牆體本身,也只是能夠利用內部的不均勻材質改變子彈的行進路線,不是專門的防御工事,始終無法抵擋子彈的穿透。

還好,這一點萬偉比較專業,再怎麼說以前也是有過長時間管理兵工廠的經驗。牆體的外圍堆上了大量的沙袋,能夠有效防止流彈飛射出場地之外,傷到無辜的路人。

甚至為了以防萬一,槍靶一般都放置在靠近山體高坡的一端。

在這個時期的輕機槍產品,多半使用彈匣供彈,裝彈量有限。不像日後的德國的MG42及美國的M1919系列,使用彈鏈供彈。因此其提供持續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換彈匣的空擋會造成火力中斷。

客觀來說,當時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也並不要求長期持續射擊,一般只擔任快速的戰場支援任務,多用于步兵的浸透攻擊。至于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火力壓制都是重機槍的任務。彈匣裝彈量小在這個時期也不是什麼致命的缺陷,反而因為價格上的優勢而使得各國的陸軍紛紛把目光投到了這一款槍械身上,作為未來取代重機槍的產品。

原本捷克的設計思路有些問題,似乎是出于財政上較為拮據的因素,他們把該款輕機槍容量設定為20發子彈的彈夾。這對于輕機槍來說仍顯得裝彈量過小,即使是在同類產品中,也少見這樣的設定。

20發的裝彈量就意味著,更多時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戰斗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機槍火力即使必須中斷,間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于更換彈夾過于頻繁,造成火力的中斷次數過多。有經驗的老兵往往會乘機沖鋒打掉機槍。

針對這點,有經驗的機槍射手或許還能在剩下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夾,讓敵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夾的時間。根據國內此時的實戰需要,以I-23輕機槍作為原型而改進的PI-23輕機槍,就采用了三十發彈夾供彈。這一番改動,終于是讓火力的持續性增強了,當然,代價是整槍重量大了。

所謂的PI-23,其實就是盜版I-23的意思,萬偉取的I-23A這個名字實在太露骨,好歹也要把名字改得像話一些。陳澤可想著讓天宇集團走向世界,絕不希望陷入被外國武器公司控告侵權的法律泥潭,雖然他的確是在盜版。

PI-23輕機槍采用槍身上方裝彈匣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其瞄準裝置是偏出槍體的瞄準方式,大致上並不影響射擊的精確性,但是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對于機槍手來說,良好的視線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武器設定之中缺陷比較嚴重的地方,歪過頭去瞄準,和正著腦袋瞄準,這一點點感覺上的差異,在戰爭之中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是致命的問題。

不過陳澤無所謂,萬偉也無所謂,這款低端武器主要的用途還在于外銷,搞太好了反而麻煩。浪費研究經費不說,萬一被人拿過來打自己這邊,就不好玩了。次品也有次品存在的意義,況且買家似乎對這一款武器很滿意,從沈鴻英那里傳回來的消息就可得知。

反正按照這些軍閥的胃口,有這樣的武器可以大量賣給他們,他們就該知足了。以他們的經濟情況,還真沒資格挑三揀四。

其實以這款捷克產輕機槍所需要的技術,當前國內的許多兵工廠也都可以大量仿造。只不過,在沒有獲得對方提供的全套圖紙之前,那就只能通過自己逆向繪制出圖紙,才有可能進行生產了。質量是第一個問題,成本是第二個問題,至于產量,更是難以和天宇集團相比。

基本上比較困難的產品研究,全都可以拜托鐘泱利用智能工廠的強大屬性來幫忙。這一次的產品盜版,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逆向推斷出產品的整體結構,只花費了30秒,產品的定型和生產線設計,花費了5天。甚至還有閑暇的時間,對其中幾處生產細節進行了改進。

比起I-23,PI-23不單只在性能上提高了不少,質量更是比原版優秀。產量上暫時難以比較,天宇集團無法獲得對方的具體生產數據,只能從側面進行推斷。

以下是該槍的技術諸元:全槍長1161毫米;全槍重千克;槍管長672毫米;自動方式為導氣式;膛線有4條,右旋,纏距240mm;初速是830米每秒;表尺射程也有1500米;射速為500發每分鐘;槍管冷卻方式為氣冷;供彈方式有兩種,一是20發彈匣,而是30發彈匣采用20發的話,槍支重量變只有9.60千克了;所使用槍彈是7.92X25毫米毛瑟槍彈。

以天宇集團提供的優惠售價,需求群體還是很大的。其中南北各大軍閥以及地方武裝勢力,都可以是PI-23的客戶或者潛在客戶。

以吳佩孚、曹錕、張作霖等人的財力,一個師裝備近700挺ZB-26輕機槍也是可以的,不過這樣的部隊在他們的戰斗序列中屈指可數。除非是軍閥頭目直屬的主力部隊,否則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財力。

至于錢糧缺乏的地方雜牌軍,按照市場策劃部的估算,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有一挺PI-23輕機槍都算了不起的了。即使如此,也絕對能為天宇集團提供大量的銷售利潤,唯一的問題在于怎麼去賣。和沈鴻英的合作無疑能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案例,用資源來抵債或許是個好主意。

當初市場調查部提交上來的分析報告,就指出了這一種武器的推廣價值。按照專業人士分析,PI-23能大量裝備簡直是必然的主要願意有兩個,一是中國自身的工業實力很差,軍工實力更差。大多數兵工廠只能勉強造一些老式步槍和手榴彈,能生產重機槍甚至火炮的單位屈指可數,難以滿足需求。

更由于軍閥混戰,此時的中國還受到西方世界長期的軍事制裁和禁運,也即是1919年美國為推動和平解決中國內戰,故倡議對中國武器與軍火禁運,直至1929年才會結束,這長達十年之久的時間里,就是天宇集團的利潤空間。

由于武器禁運,步槍手槍這些可以通過走私,重機槍火炮之類國外小的兵工廠無法生產,而大的兵工廠考慮到國際公約,是不會參與走私的。如果自己制造,這時的中國可以勉強產生一些步槍和手槍,而對于重機槍等武器的生產,國內的絕大部分軍工企業是無能為力的。

自從一戰結束之後,軍界普遍的認為未來的作戰模式將不同于一戰以前。單靠步槍形成的火力是根本無法滿足實戰的需要的,這在重機槍之外,對能夠快速反應的持續火力有了更為迫切的需要。至于重機槍的機構復雜,這時中國落後的工業是無力大量仿造的。

少量制造則毫無意義,甚至比不上通過N道的軍火販子走私。戰爭的最基本素質就是比拼雙方的消耗,智謀和戰略這種東西,也是依靠基礎實力支撐起來的。

陳澤和劉浩然最近可忙壞了,因為要應付即將發動的小規模戰爭,這是新四軍第一次主動出擊,意義重大,更是獲取廣州甚至粵省民心的重要舉措。當初的陳炯明,讓天宇集團無處下手,出于個人情感方面的因素,陳澤也不願意這麼做。

但如果對方換成了孫逸仙,那可就百無禁忌了。打倒一個只擅長窩里橫的政府,對于整個組織立足南方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況且此戰乃第一次客場作戰,對于軍心的凝聚以及日後軍魂的塑造,都有著影響。經過參謀部的分析,最終做出了正面對敵的計劃。以新四軍目前的強大實力,玩花樣卻是不必要的,並且由于對戰斗規模有著嚴格限制,所以只需要動用少量的精銳部隊。

李少杰將率領新四軍第一旅,總共7200人,將投入到這次戰斗之中。半數以上的士兵列裝著22A式突擊步槍,這種改進之後的22式步槍,穩定性比以前更優秀了。加上支架,甚至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威力驚人。

不過因為此前未曾經歷過實戰,所以洪流通用機槍依然大量裝配,軍官們普遍認為應該保守一些。這個第一旅的許多基層士官,此前都曾在塘尾營參加過實戰,對于通用機槍的性能比較信賴。雖然22A式突擊步槍他們也很喜歡,但在心理上總還是更傾向于通用機槍的強大威力。

目前的軍事訓練,非主力隊伍基本依賴于卡薩介紹過來的德國陸軍教官。因為在觀念上的沖突,更是處于保密的原則,鐘泱並每讓這些人參與到主力部隊的操練之中,至于裝甲師團,更不可能讓德國人插手。

在一開始的時候,發生過德國教官拒絕訓練突擊步槍射手的訓練,在他們的觀念里,步兵的主要武器還是步槍和機槍為主,甚至沖鋒槍都不怎麼喜歡,太浪費子彈了。這可不是故意詆毀德軍的思維慣性,而是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中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希特勒當年就取消掉了突擊步槍的裝配,要不是蘇俄開發出了AK系列,在前線上把德軍打疼了,突擊步槍的大規模上市或許還要晚上幾年。

更不用提,如今還只是1923年,一戰才剛剛結束。步槍-機槍-戰壕鐵絲網的戰術體系依舊為世界軍事領域的主流。輕機槍的出現或許改變了一些人的思路,但離著完全的發展完善,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人類的思想慣性,有時候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這一次戰斗,原定計劃將在9月份發動,于黨外聯合了沈鴻英和陳炯明,于黨內聯合了劉震寰楊希閔。目的不是把大元帥府趕出廣州,而是壓制他們的囂張氣焰,以及爭取民心,將一些民眾接收到天宇集團控制的三個縣內。

人力資源對于現在的鐘泱他們來說,是最為寶貴的財富。尤其在粵省,這里接收西方的思想比較早,而本身的文化底蘊也足夠深厚,適合進行新老結合的思想教育改造。

在這里,鐘泱可不會腦殘到去推廣普通話,更不會去搞什麼簡體字。按照原定計劃,標準語言將選定為粵語,這個在古代也曾作為官方語言被使用的語種。其中廣州白話是標準,並且開展古文運動。

鐘泱最為看不順眼的,就是那些在提倡白話文的時候依舊竭力消滅文言文的家伙。白話文的確很重要,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受教育人群激增,白話文對于知識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可也不能因此而妄圖廢棄文言文

難道因為吃飯能填飽肚子,就不去吃美味的佳肴了嗎?文言文本身的語言境界,就普遍高于白話文。許多白話文難以表現出來的氣勢,用文言文卻能輕而易舉的進行敘述。精練的語句和用詞,給人以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鐘泱不會因為文言文而歧視白話文,更不會因為白話文有用而去消滅文言文,兩者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教育中進行細分就好了,老是叫嚷著打倒XX主義,實在很沒意思。至于簡體字,絕對不改,誰愛改誰改。

這種滅絕華夏文明的事情,建奴尚且欲做而不得,某太祖卻極力推崇,不只是什麼居心。當時可不是僅僅想要改簡體字,而是想著直接用拼音來代替。找了一些磚家討論,最終在大多數人的反對浪潮中偃旗息鼓。

還不死心,最後拿出了簡體字的修改方案,總算是邁出了斷絕華夏文明正統的第一步,可謂深謀遠慮。這些事情,在這里自不去說。

整個軍隊的體系,目前能夠直接出戰的只有新四軍和裝甲部隊,後者仍處于保密狀態,不適合動用。而李宗仁和莫榮新的隊伍,才剛整編完畢,如今才開始訓練,也不適宜打斷流程。

新四軍的總數擴張到了兩萬五千人,其中五千是才招收了不到一個月的新兵,主要成員都來自于廣州其他地區的逃難人群。這種部隊,實在沒什麼戰力,還只能呆在南沙大營編練和整訓。

真正能打的,只有李少杰手里的第一旅,那可是天宇集團費盡心思進行全力武裝的高素質隊伍。老兵的比例在全軍之中都是最高的,還在軍校里呆著的桂系的隊伍除外。

目前南沙軍校已經開了短期特訓班,校長是莫榮新,不過他不管事,僅僅作為精神領導。真正負責具體事務的是李宗仁,這個年富力強,精明果敢的軍官。如今的他,早就是桂系的下一代翹楚,部隊實力可謂廣西省最強。

這絕不是夸夸其談,無論武器裝備,亦或士氣軍心,得到天宇集團鼎力相助的他,早已今非昔比。失去了軍隊的絕對掌控權,換來了實力的巨大飛躍,這說不上是好是壞,但李宗仁卻是滿意的。他現在剛從低級軍官爬出來不到2年,還沒有後世那種稱雄天下的野心。

現在的李宗仁,愛國的思想更多一些,的軍閥理念更淡一些。面對著之前天宇集團的招攬,他因為有所遲疑而沒有接受。但在來帶了南沙這里,切實的領略過一些信息之後,卻是放下了此前的成見。更不用說,就連當初的老上級莫榮新也在這里。

之所以選莫榮新當軍校校長,不在于其人品和才能,而在于他的年齡與威望。天宇集團想要在廣州招收兵員並不困難,但想要在廣西招兵卻不容易。沒有莫榮新的幫忙,其難度可就不是一點點了。

對于這個任命決定,體系內也不是沒有微詞。包括王立文在內的許多高級軍官,都眼巴巴的盯著這個位置。雖然按照軍制,校長不得統兵作戰,但這人脈關系和歷史名望,對于這些熱衷于功業的有志者確實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所幸在資歷上莫榮新還是無人能比,當年縱橫兩廣數十載的日子猶在眼前,有波折,但卻無懸念。校長一職,他依舊是當之無愧。以他的年紀,在這個位置上也做不了幾年了,這才是鐘泱對其最為放心的原因。

換一個人上去,雖說未必就會沖擊到軍制本身,但麻煩多少還是有一些。軍隊的體系建立不足3年,不完善的地方肯定很多,讓人有空子可鑽。再加上許多人的思維慣性,在短時間內未必就能扭轉過來,擁兵自重以成軍閥的,實在誘人。

只有換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才算個比較合適的方案。等莫榮新故去,整個軍事體制建立少說也有七八年的樣子。這麼長時間的思想教育,足夠讓一些舊制度下的殘余清掃出去,這才是大勢上的謀略。求穩不求快,求厚不求顯,厚積薄發才是正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