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七十三章 輕機槍(三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南沙區,白泥山,天宇集團旗下的一所兵工廠就坐落于此。(事人名叫萬偉,一個原本就從事于兵器生產的專業技師。

萬偉原本是陳永善的同學,更是好友,自陳炯明退走東江,他便離開了粵軍,接受了陳澤的邀請。原本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陳永善才對,不過他遭遇了黨的暗殺團,于1923年4月10日在香港被人狙擊負重傷。

如今正在南沙的海濱軍區醫院里進行著深切治療,生命倒是沒有大礙,但元氣還沒恢復,需要靜養。所以這兵工廠的廠長一職,暫時落在了萬偉身上。

單以能力論,萬偉的本事也還算不錯,相比于陳永善也未必差上多少。只是性格上嘛,沾染了一些官僚主義作風,習慣于曲意逢迎。這點卻是陳澤所不喜歡的,天宇集團是個商業組織,最重視的始終是利益。

還好萬偉也不是蠢人,幾次踫壁之後,也知曉了這些規矩。開始把精神全都放在了武器開發上面,畢竟也是個專業人才,干起本職工作也是有聲有色,出得了成績。

嗒嗒嗒

靶場內,幾個身著軍裝的士兵仰臥在地上,用輕機槍進行著射擊實驗。旁邊站著幾個技術人員,手里拿著筆記本和鋼筆,不停地記錄著各項數據。時不時還詢問著士兵的意見,神情專注。

整個兵工廠依山而建,靶場的周圍建著厚實的水泥高牆,里面的磚頭也是硬實的紅磚,足以用來擋住流彈。而且周圍也沒什麼居民,所以安全方面的問題不需要太過顧慮。

陳澤和萬偉站在一旁,就這麼看著。這次的武器並不是天宇集團自己研發的,而是通過史密斯從捷克采購來的布拉格I-23型輕機槍。

早在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捷克著名的布拉格軍械廠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輕機槍。哈力克是一個出色的設計大師,他以自己得天才思維造出一把樣槍,取名為布拉格一式。這把樣槍的特點是和重機槍一樣,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當時輕機槍得概念還沒有成熟,這種設計也是可以理解得。

不過當時的捷克國防部對這把機槍並沒有太大興趣,因此並未過多得重視。但是出于他們意外的是,布拉格一式在測試中得成績和當時著名的白朗寧,麥迪生和維克斯都不相上下,部分性能甚至超過這些已經大名鼎鼎得槍械。

捷克國防部立即要求布拉格軍械廠繼續在布拉格一式的基礎上研發出正式款,哈力克隨即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

1923年,捷克國防部向國內國外軍工企業征集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未來捷克陸軍使用,各國得輕機槍都參與了這次競標。

布拉格一式的改進型布拉格二式也參加了此項測試,結果成績僅次于當時大名鼎鼎的麥迪生輕機槍。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終于研制出了布拉格I-23型輕機槍,這個型號采用伸縮式槍托,並且可以迅速更換的槍管,二腳架等功能,已經具備了未來輕機槍的全部要素。

其性能極為優秀,不但射擊精確,而且具有非常優良的持續射擊性能,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讓各國得槍械大師大為震驚。加上又是捷克本土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對于這款槍械感興趣的,當然並不僅有捷克國防部。英德美法等列強國家,甚至是一些歐洲的小國,也都不約而同的看上了這一款性能優越的輕機槍。

捷克國內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兵工廠為了維持運轉,必須靠自己創收。出口武器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I-23除了裝備捷克軍隊以外,還大量出口到國外換取外匯。除了出口到中國之外,還大量出口到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捷克式是比較復雜的武器,其部件較多,而且部分部件需要較細致的加工。它比起二戰時期蘇聯的轉盤槍和後來輕機槍,結構要復雜的多。但是,如果僅僅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眼光來看,捷克式的結構非常簡單,而且加工也不需要高深的工藝,只要有相關得詳細圖紙,一般的受過基本訓練的技工利用較少得機器就可以制造。

這才是它的優勢所在,這樣一款優質武器,很榮幸的成為了天宇集團的盜版目標。根據原本的設計,在兵工廠全體研究人員的一番共同努力下,改進之後的捷克I-23A輕機槍新鮮出爐了。

捷克輕機槍的工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采用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靠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頂部的閉鎖卡槽實現閉鎖。可選擇單發或連發射擊。扣扳機時,槍機向前運動,槍匣下方防塵片同時向前彈開,以供空彈殼向下拋出

防塵片在不使用的時候需要關閉,以防止沙塵進入。在子彈推入彈膛之後,活塞桿和槍機座因慣性向前運動,因而打擊槍機內的撞針,擊發槍彈,此時槍機後端已由槍機座向上頂住槍匣,確實閉鎖。

當子彈通過槍管的導氣孔,導入氣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桿及槍機後退,此時槍機後端隨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鎖,槍機繼續後退,並拉出空彈殼,至彈膛末端時,退殼榫由槍機上的凹槽撞擊彈底上緣,彈殼向下彈出。最後槍機會回到開膛待機狀態,根據單連發選擇鈕,或是開膛待擊,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動作。

按照輕機槍這種武器的實際功能需要,萬偉根據基本原理對這款輕機槍的屬性進行了一些細節上的調整。

以輕機槍的武器定位來說,輕機槍是以兩腳架為依托抵肩射擊的重量較輕的機槍。這種機槍多以彈匣、鼓或裝入盒中的彈鏈供彈,一般編配在步兵班內,由正副兩名射手使用,必要時也可一人操作。

輕機槍可臥姿肩射,也可立姿或行進間端射。主要用于射擊600-800米內的活動目標和薄壁裝甲目標,以3—5發短點射或10—15發長點射為主,必要時也可連續發射。戰斗射速可達80—150發每分鐘,是步兵班內或戰斗小組內的火力支援武器。

當然,這是新四軍少數精銳部隊才能裝配得其的東西,軍閥隊伍可沒這個財力來支撐。雖然輕機槍比重機槍便宜得多,但是始終比步槍貴上不少,再者而言,子彈的消耗也是一大負擔。能夠在主力部隊中達到班排配備的標準,就算是很不錯了。

經過白泥山兵工廠的改進,I-23A輕機槍采用了7.92mm口徑,發射7.92×57mm槍彈。該槍采用彈匣供彈,容彈量為20發。彈匣位于機匣的上方,從下方拋殼。由于彈匣在槍身上方中心線,因此瞄準具偏出槍身左側安裝。

看著幾個士兵正在進行射擊實驗,陳澤也在一旁觀察著,時不時問著一些技術上的事情。這一款輕機槍並不打算作為新四軍的制式武器,因為不需要,天宇集團本身有更好的武器可以供應

而作為外銷產品,這種輕機槍無疑是很合適的。自1919年美國提議武器禁運以來,各種重武器的流入在明面上便被禁止了。尤其是重機槍和火炮,火炮的問題暫時沒辦法解決,但這輕機槍的出現,卻是解了軍閥門的燃眉之急。

作為一款替代重機槍的有力武器,I-23A出現在了戰場上。如果鐘泱擁有更專業的知識,並且又在場的話,一定會認出這款武器其實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捷克產ZB-26,在抗日戰場上大出風頭的一款武器。

I-23A的瞄準裝置采用由普通準星和蝸輪式缺口照門組成的機械瞄準具。拉機柄位于槍身右側,在向後拉之後,進入待擊狀態,向前推回原位,射擊時,拉機柄並不隨槍機活動。

隨著連續不斷的焰爆轟鳴聲,子彈如雨點一樣擊落在遠處的木靶上,將靶子撕成碎片。I-23采用氣冷式散熱,槍管在過熱後必須更換。

槍管外部有散熱片,槍管口裝有喇叭狀消焰器,膛口裝置上四周鑽有小孔。槍托後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內有緩沖簧以有效地減少後坐力。兩腳架可根據要求伸縮,槍管上靠近槍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與快速更換槍管,對于輕機槍來說,更換槍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I-23A作為班組輕型自動武器,使用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彈性。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月兌離閉鎖的凹槽,即可向前月兌出。

之後反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續性,一般配備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大量彈藥和備用槍管都有射擊副手攜帶。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

經過適應性測試,I-23A輕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射擊精確以外,只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的射擊。二人機槍組,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

前段時間,和沈鴻英負責交易的劉申,就是把這款機槍給賣出了個好價錢,從對方手里受夠了不少大洋和資源。廣西境內金屬礦產的儲量還是很驚人的,用武器來交換資源,符合雙方的需求。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