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零二章 桂初定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桂軍余部退至龍州,仍有不下兩萬余人願意繼續追隨陸榮廷。憑借著地勢天險,山嶺綿亙,陸榮廷的小舅子譚浩明在此負隅頑抗,一時之間,粵軍也難以攻取。

雖有天險,但是桂軍畢竟彈缺糧乏,回天無術。陳炯明因不願意徒增傷亡,乃取緩兵計劃,先是派人前去招撫,一面回粵再次調集重兵增援,企圖一鼓作氣拿下龍州,徹底評定南方的亂局。

粵軍入桂後,殘敗的桂軍被收編,桂系軍閥只能作些零星的抵抗,如陸榮廷的叛將韋榮昌被派往龍州宣撫,但是剛到龍州後即被譚浩明下令牆壁。而更多不成建制的桂軍殘部,暫散入各地的山區,成為了流寇或者山賊。

就連陸榮廷也不得不流亡上海,暫作寓公以為退避。唯有譚浩明,還聚集著部隊盤踞在龍州,憑借著山關險隘不肯低頭。

龍州縣位于廣西西南部,距廣西首府南寧市200公里,東鄰崇左的江州,南接寧明、憑祥,東北面與大新相連,地處左江上游,平而河與水口河匯合處,與越南高平省毗鄰。純以歷史而言,龍州在整個中國西南地區的防御價值不容輕視。

1885年法國從越南入侵中國的時候,民族英雄馮子材便是以龍州為基地,抗擊法國佔領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而在中法戰爭後,法在龍州設領事館,1887年龍州更是被闢為通商口岸。由此可見眾人對龍州的重視,這里的軍事價值也的確值得花費大力氣。

1891年,為抵抗外來侵略,廣西提督蘇元春在龍州西南八里的將山建築小連城,有城堡炮台,蜿蜒5公里余。這一下,更是讓整個龍州固若金湯,讓來人望而生畏。也由此而更突顯了龍州身為邊防重鎮的地位,西有水口關,西南為平而關。

假如沒有這些因素,譚浩明也不會有信心認為單憑手底下三萬不到的殘兵敗將就能夠阻擋氣勢如虹的粵軍。他不過是想藉此拖延時間,消磨陳炯明的銳氣,以待陸榮廷向北方軍閥政府求助。

不單只如此,這里是廣西最早開辦用機械進行生產的工業企業的地方。1889年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在龍州縣城西郊雙鳳山創辦龍州制造局,其實也就是一座兵工廠,購進德國克魯伯工廠生產的機械設備,生產子彈及修理槍炮。但是在1914年的時候,廣西督軍陸榮廷便已將該局機械搬往南寧,龍州制造局隨即停辦。若非如此,譚浩明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缺乏槍支彈藥,不過此時當初的意氣風發,哪曾料到有今日的落魄。

面對著雲集在上金地區的粵軍士兵,譚浩明不敢擅自出擊,只能盤踞在龍州縣的縣城里,依托天險和炮台來進行防守,他打定主意龜縮不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從中國地圖上看,廣西的形狀宛若一片扁平而寬闊的大桑葉。它以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雲開大山等著稱于世的山系和以紅河水為本區獨具特色的水系,構成了這片大桑葉的葉脈。它的水如同生命原汁般的絳紅色;它的土地似因了紅河水的滋潤也就變成了紅土壤;而在這土地之上,則被滿山遍野的綠——恰如桑葉般的郁郁蔥蔥的綠所覆蓋,以此造化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奇麗景觀。

首府南寧,在廣西的西南部。它的北部,有通往湘黔的重鎮柳州;它的東部,則是通往廣東的門戶梧州;它的西部,一條邕江一下子分為南北兩江︰西北方向通向百色的叫右江;西南方向通向龍州的叫左江。左右兩江之間的三角地帶,稱為左右江地區。

百色,距南寧約四百五十里,那里已非廣西月復地,周圍沒有大鎮,再往西邊就是雲南。

龍州,距南寧約三百里,那里緊臨邊睡要塞鎮南關,跨過關去就是越南。

8月7日的這一天,當晨霧漸散,十幾艘機帆船和民船滿載著軍械裝備和警衛部隊從南寧海關碼頭出發,浩浩蕩蕩,溯江而上,駛往龍州。根據粵軍參謀部的部署,由葉舉任西江第一命令傳達所所長,負責臨陣指揮事宜。

在葉舉的要求下,楊坤如和于苟寬兩部近三千名官兵已于日前沿左江向龍州地區開進;而塘尾營作為擔任主攻任務的第一戰斗序列單位,也將在船隊出發之後,由陸路沿右江向百色地區進發,他們同時擔負著船隊的護航警戒任務;葉舉及他所屬的警衛部隊將隨船而行。

一切進展得緊張而有秩序。

江風盈袖,秋陽展顏,秋天的紅土地散發著成熟的禾稻和瓜果的香氣。

年輕的王立文率領著他們的船隊,在滔滔江水中逆流而上。江水在船舷邊翻起浪花,南方八月的熱風吹拂著每一個戰士的臉龐。他們的心,猶如碧空麗日般的明亮;他們的激情,猶如這奔流不息的江水翻滾激蕩。

王立文和他的戰友們坐在一艘機帆船的甲板上,談笑風生,情致飄逸。然而,此時此刻,在年輕的軍官的大腦里澎湃著怎樣的條條江河,胸中抒展著怎樣的壯麗圖景,是可想而知的。

他心中也有著經國濟世這樣的遠大理想,當初若不是灰心于革命黨的丑惡和不擇手段,王立文也不會對時局感到失望。他還記得當日與鐘泱的一席話,有感于時局維艱和政治的丑惡,他曾尖銳的向鐘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依你所見,我們國家的出路在哪里?」

當時的鐘泱並沒有直接回答,而只是笑了笑︰「就是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才需要民眾來作選擇。」

走南闖北,王立文自然也有幾分見識他很清楚目前國內的民眾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我雖不認可中山先生的手段,但他說的卻是對的,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沒有做好民主的準備。以大多數民眾的受教育水平,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抉擇。」在他看來,鐘泱的話無疑是支持民主的。

見王立文的語氣尖刻,幾近迫問,鐘泱也並不生氣,面色淡然︰「我從不妄言民主,我只是想扭轉這幾千年來的強人政治,再一次建立法治。」

「法治?」王立文只听說宣揚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或者什麼社會主義,至于法治還真是沒有听說過。不過這也和他的專業有關,在政治上接觸的東西都比較少,反而是一心追求軍事上的知識。

「對,就是法治。當年世人皆言,秦亡于苛政暴法,我卻以為不然。孝公之胸襟,無有一個國君可與之相比,秦以法而據有天下。時至始皇帝,雖說雄才偉略,但到底是因人治而廢法治,結果是二世而亡。」鐘泱內心自有韜略,當然不會完全听信史書的記載,而是通過記載的資料去分析歷史的本來面貌。因此這番話一說出來,目光炯炯,讓王立文感到了一股莫大的壓力。

「過去的事情,我不清楚,但將來你打算怎麼做?」王立文是個純粹的軍人,雖然在私生活上略顯輕浮,但是卻有著自己的原則和堅持。他只是想找一個真正值得他投靠的人去施展他的才華,而不是隨波逐流,只為那點點權勢。

「我們的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這個時代沒有機會。這就是我的答復,如果你還願意和我一起尋找答案,那就一起來。」說完了這一切,鐘泱平靜地的坐在沙發上等著王立文的答復。

「既然我也沒有答案,那就讓我們試目以待。」微笑著伸出右手,這個動作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鐘泱也意味深長地笑了︰「試目以待。」

站在船頭上,任由夏季的河風吹走腦海中的這些思緒,王立文至今還不明白,他自己到底為何會願意加入古文會。或許是鐘泱的從容和自信感染了他,亦或許是這一條未知的道路讓他感到了好奇,也讓他看見了意思若有若無的希望。

「我說立文,這次戰斗完結之後,我們營怎麼辦?」李少杰內心正在坎坷之中,他並不笨,知道龍州之戰一結束,或許塘尾營就要面臨被拆分的境況。

「在軍中請稱呼我為營長。總部的決定還沒有下來,不過我覺得拆分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保留建制甚至是大量擴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這些日子,觀察仔細的王立文早已發現,這個時代的軍閥體系是很不穩固的。軍隊的上下級從屬關系太過嚴重,隊伍幾乎是軍官的私產。陳炯明有因為嚴格紀律,禁煙禁毒擋了許多人的財路,對于軍隊的控制力已經大為減弱。甚至有些軍官都早已暗中投到了孫逸仙的手下。

孫先生的手段,王立文多少也知道一些,絕非陳炯明可比。從于苟寬等中下級軍官身上,王立文就看出了一些端倪,他們對陳炯明的經世理念似乎有些嗤之以鼻。當然,這本身也和他們所受的教育層次以及社會環境有關。生存于這個亂世,更多的人早已失去了希望,轉而只想著一己之私欲,哪里在乎什麼大道理,在乎什麼民族的危亡。

即使是王立文本人,當年不也是听信了革命黨的宣傳,投到了孫逸仙麾下,結果卻是心灰意冷地離去。

「你是說?局勢可能會惡化?」李少杰也不是蠢人,從王立文的字里行間听出了這個隱晦的提示。畢竟粵軍的整體狀態他也是知道不少的。

「這個我可說不準,不過小心一點總沒錯,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嘆了一口氣,王立文也感到了一絲蕭瑟之意,防備來自背後的陰手,比對敵更讓他感到疲累。

1921年9月下旬,陳炯明集中大軍猛攻龍州,于三十日下午,終于攻克該縣,拔除了桂系陸榮廷最後一個據點。

龍州既下,表面上桂省底定。但在各處被擊敗的桂軍,卻散竄入深山密林之間,成為山賊流寇。其中以三劉為最,也即是劉達慶、劉炳宇、劉炳臣三部,就有近萬人逃匿于迂江之桂山中。為了這個問題,陳炯明不得不在廣西多逗留了一個月,于11月3日才班師回粵,4天之後返抵廣州。在離開南寧的時候,應廣西省長馬君武的請求,把葉舉給留在了那里,同時留下來的還有粵軍的九十多個營,在廣西協助剿撫善後工作。

要知道,當時陳炯明手上總共就一百五十幾個營,也即是說他只帶著五十幾個營就回廣州去了。這也為日後的內部裂痕埋下了禍根。

「援桂」之戰役,從誓師之日算起,到班師回粵為止,前後不過四個多月的時間。但可以說是陳炯明領導下的粵軍最「勞民傷財」並且結果算是前功盡棄的一場戰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