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营销的外衣-从干扰客户到客户参与的商业转型 第七十五章

作者 : 吴付标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市场信息并没有那么难。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欣欣向荣,客户、竞争对手等等产业力量在市场留下了越来越清晰的足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公开信息有机的整理起来。当然,这并非易事,《大趋势》的产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信息采集犹如蜜蜂采蜜

蜜蜂在采集花蜜时,对花朵是有选择性的。一般含苞或是刚开放的花,蜜蜂是不会进行采集的。它的采摘对象是盛开的花朵,因为此时花蜜或分泌物的含量是比较丰富的。非洲菊的雄蕊较多,但是蜜蜂并不会因此而乱了阵脚。当蜜蜂飞落到花盘上时,是从外向内一层一层地进行采蜜。它将小管沿雄蕊底部插入,吸取花蜜,采完一朵后再接一朵。在一盆花中,蜜蜂一般只采三四朵,而后飞向另一盆花,并且两者的颜色不同。♀在将所有颜色的花采过一遍后,蜜蜂又飞回第一盆花,将已经采过蜜的花重新细致地再采集一遍(就盆栽花而言)。它动作轻盈持续。欣赏蜜蜂采蜜,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信息采集应当象蜜蜂采蜜一样优雅:有选择性、规律性、计划性,从容淡定。

信息的采集就是把合适的信息收集过来。它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要主动搜集,二是要筛选。当然,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这两个步骤并不会划分得这么明显,通常是搜集信息的时候就开始筛选了,在搜集完信息以后、整理信息之前再来进行二次筛选。

(三)信息采集当如“东家之子”

信息采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信息采集量不足。这里说的信息量不单指数量,它更多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首先,采集信息时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这一点对于主观性较强的信息尤为重要。每一个信息来源背后都站着一个群体,代表着一种观点。只要这个来源有可靠的信用度和合法性,我们在采集信息时就不能忽略它。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信息采集者绝对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倾向擅自对信息进行筛选。

其次,信息的采集应该注重信息的全面性。信息采集者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个信息点上,而是要把这个点放进大框架里面去,采集整个框架涉及到的信息。盲人模象是不可取的,即使你所关注的仅仅是一条象腿,也应当把这条腿放进整只象这个结构里面去,进而对与整只象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一只象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象鼻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影响到象腿。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为了不丢失这些潜在的信息间的关系,采集者一定要关注信息的全面性。

总而言之,在信息采集这一环节,我们应该非常小心,为接下来的信息整理提供尽量完备的材料。一旦信息采集这个环节出现了上述问题,就意味着许多潜在的、重要的信息被遗漏了,而信息一旦遗漏,就不可能在之后的环节中弥补回来。这样残缺的和偏颇的信息会大大增加误判和失策的机会。在如今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种失误的代价无疑是昂贵的。

信息量不足是问题,信息量过大也是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数量已达天文数字。截至2005年,仅仅网络中可索引的网页数量就达到了一百五十亿,2011年的今天,信息数量的增长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中,本着多样性和全面性原则而采集来的信息也将是海量的。遗憾的是,这些信息由于含有大量冗余、矛盾和无关的内容而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形象的说,采集来的信息好比采集来的草药,里面难免夹杂着泥沙和杂草,如果直接将这些七七八八的原料煎制成药,让病人服下,恐怕非但不能治病,还会伤身吧。同样的,掺杂在原始信息中的杂质稀释了有效信息的浓度,从而降低了信息效率。

我们要对搜集上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筛选。信息筛选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去除无用信息,留下有效信息,以供进一步的处理和使用。

信息的筛选常常被称为信息的预处理。不要小看了这一步预处理,如果信息筛选的效果不好,将会大大降低信息存储、检索和维护的效率。显然地,海量信息的存储和维护成本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无效信息越多,信息检索的效率就越低。这个道理很直观。从一碗水中拣出一根针很容易,从大海里捞针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仅如此,失败的信息筛选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接下来的信息结构化的效率。

先秦辞赋作家宋玉在《登徒子赋》中如此描述邻家女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古人对美人的界定要求身材相貌要恰如其分,高了矮了都算不得美女了。信息采集亦是如此,信息量少了,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量过多,又有“画蛇添足”之嫌。要想掌握好这个火候,还得在实战中多多积累经验。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剥开营销的外衣-从干扰客户到客户参与的商业转型最新章节 | 剥开营销的外衣-从干扰客户到客户参与的商业转型全文阅读 | 剥开营销的外衣-从干扰客户到客户参与的商业转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