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九十二章

作者 : 张振鹏

6岁之前是孩子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尽早让孩子接触中国文化,孩子就会尽早在其中吸取营养。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父母让孩子学习和接触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能侃侃而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走到哪里都一副小学者的样子。如果这样,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可能会被人敬而远之。那样,中国文化并没有在孩子的实际生活中起到太大作用,而只是成了聊天时展示孩子“学问”的平台。

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而魅力之所在就像冉冉一样,从行动上有礼貌但不古板、有修养但不失亲切,长大之后做一个道德高尚、受大众欢迎的人,并可以用智慧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自己过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生。因此,父母首先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孩子的意义,了解之后,才能让孩子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茁壮成长起来。♀

引导小妙招

1.了解中国文化,让孩子读诵经典。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不是一个人一时两时能够体会的。当然,父母可以试着接触中国文化,了解文化的精髓,父母会逐渐明白中国文化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文化的经典大部分都是在讲如何“修身”,就是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必修课。其次,因为儒家经典大多是有韵律的古文,孩子如果长期读诵,专注度会逐渐提升。而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于孩子是否能够用心学习,而一个人专注的时间长,用心的程度就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定得下来,才能学得进去”,所以,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关键看孩子能不能“定下来”。♀

因此,父母让孩子通过读诵经典的方式来接触中国文化,不但在为孩子学习的定力打基础,也是在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用正确的方法读诵经典

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读诵儒家经典,每天读2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以孩子专注度为标准。一开始可以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经典,等到孩子年龄大一些,就可以读《中庸》、《论语》、《大学》等经典。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声音要洪亮、坐姿要端正、态度要认真,每天读一会儿,时间一长,孩子自然能够背诵。这种“熟读成诵”不但不容易忘记,而且也避免孩子有“一定要背会”的压力。

孩子在这个阶段不需要精确地知道经典中的含义,这个阶段的读诵主要是培养孩子定力和开发孩子大脑记忆力,以及词汇的储备,同时,也是为孩子今后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埋下种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也会随之增加,这个时候孩子自然开始理解儒家经典的含义,并开始真正将经典应用在生活中。

3.不要用经典去要求孩子

6岁的孩子虽然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万万不可拿着经典要求孩子。有的父母知道《弟子规》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就要求孩子按《弟子规》说的做。于是,《弟子规》变成了衡量孩子行为的标尺,比如,孩子东西一乱放,父母可能就会说:“《弟子规》中怎么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你怎么学的?”父母常常用这样的方式,孩子迟早会反感,会反感所谓的中国文化,会认为这些文化都是像是警察一样常常盯着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因此,父母不要用自己错误的方式误导了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中国文化的任何一部经典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只要父母自身能够按《弟子规》上的努力做到,孩子自然受到影响,因为是父母把《弟子规》表演出来了,孩子从父母那里知道该如何落实中国文化。因此,父母不要用经典去要求孩子,而是自己先做到,父母自己做到本身就是在演绎中国文化的魅力。

4.西方文化:孩子喜欢探索他想知道的西方文化(6岁以上)

——给孩子适当的适合孩子阅读的有益的西方文化名著作品

当孩子接触知识的范围逐渐扩大的时候,很容易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西方文化。此时,孩子会对这些文化产生好奇,有想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能会缠着父母问个不停。那么,父母可以选择一些6岁左右的孩子能接受的、感兴趣的书籍或图画,让孩子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感受西方文化,这对孩子以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很有好处。

身边小故事

一天,宁宁的爸爸带她去当地的艺术馆参观,其中展现了不少西方绘画和雕塑的复制品。宁宁看到这些后,不断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啊?”

“是西方人的艺术!”爸爸笼统地回答。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最新章节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