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六十四章

作者 : 张振鹏

3.藏、占有欲:孩子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并可能撒谎(3—4岁)

——不要以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如对此“严加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父母认为孩子“自私”的自我敏感期,孩子有一个最为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发现很多东西是属于他的。+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因此,他的私有观念会一步步建立起来,而且会时刻保卫自己的物品不被侵犯。与此同时,孩子会因为好奇心或占有欲的影响而出现“偷窃”行为,他会从别人那里“偷拿”东西,比如,会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家,会把别的小朋友的某件物品藏起来,然后他自己玩耍……并且,孩子可能还会为这样的行为撒谎。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3岁半的儿子到小朋友家玩时,会偷偷地把他喜欢的一些小玩意儿、小玩具装在口袋里带回家里来。而且,妈妈问他时,他还不说实话。

妈妈有些担心,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孩子的行为。这位妈妈说:“我非常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担心如果不对他加以引导,他会养成偷窃和说谎的坏习惯,但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儿子。”

故事2:

贝贝即将满4岁了。一天下午他从幼儿园回到家,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个小玩具车。妈妈看到就问:“玩具车是哪来来?”

贝贝怯怯地回答说:“是老师给的。”妈妈知道,这肯定不是老师给的。妈妈想,如果是老师给的,贝贝就不会这么怯怯地回答了。

不过,这位妈妈并没有训斥孩子。晚上快睡觉时,贝贝对妈妈说:“妈妈,我逗你玩呢!小车是晨晨的,我明天给他。♀”

妈妈问:“晨晨知道你拿他的小车了吗?”

贝贝低着头说:“不知道。”

妈妈蹲下来,认真地对贝贝说:“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人家知道,明白吗?”

贝贝用力点了点头。

敏感期分析

孩子偷拿别人的小物品,或者是把别人的东**起来,以供自己玩耍时,并不是他恶意地去侵犯别人的财产,而是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只是他觉得自己喜欢就拿了,好像也没有以为有什么不对的。对此,父母大可不必特别惊讶,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道德坏掉了,更要慎用“严加管教”的方式,甚至是打骂孩子,只需要耐心引导,就像故事2中的妈妈一样。当然,引导孩子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父母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发现,就一定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引导小妙招

1.告诉孩子,别人的物品也不容侵犯

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后,就会感到非常紧张,就会非常严厉地警告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之所以会“偷拿”别的小朋友的物品,只是因为孩子对他人物品的归属感还是不是很明确或很强烈。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耐心地告知孩子:“别的东西不可以拿,更不能带回家。”“这些东西是别人的,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你的物品不允许别人拿,所以你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别人的物品也是不容侵犯的,和自己的物品是一样的。

2.慎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只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去惩罚孩子,打骂孩子。其实,在孩子的观念中,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如果父母因此而惩罚孩子的话,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同样也会影响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偷窃”行为,不必严加管教,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父母用特别强烈的方式管教他,“偷窃”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以至于最后成为真正的偷。

3.不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在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时,父母不要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因为这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只要让孩子把东西还给别人,或是与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别人,而不要做太多的评价。换句话说,不要指责孩子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这个字眼,避免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个字眼匹配。当孩子把东西还给了别人,就对他还东西的行为表示赞赏。当然,孩子拿一次,就让他或代他还一次。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4.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必太重视

如果父母过于重视这件事,整天想着这件事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他自己也会重视自己的行为,这种重视反而会强化孩子的“偷窃”行为。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最新章节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