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二十六章

作者 : 张振鹏

故事2:

一位妈妈最近有点苦恼,她带4岁的女儿到楼下玩的时候,只要一有点大的响声,女儿就特别害怕,尤其是那种大货车经过的声音,更是让儿子惊慌失措,甚至会尖叫着喊妈妈。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因为他们家住在开发区,工厂很多,货车也很多,所以,很多时候都无法避免这种大的噪音。

以前,女儿对汽车一直比较感兴趣,不管看见什么样的汽车,总会目不转睛地看,一直看到汽车从她的视线中消失。可最近一个星期以来,每次女儿听到货车、叉车那种声音就会像受到了惊吓一样。

这位妈妈说,以前她们家附近也老是有这些车在工作,也有很大的噪音,为什么以前女儿不怕,现在按道理来说,应该熟悉并习惯了才对,可女儿反而却害怕了呢?她还真是有点纳闷。

敏感期分析

故事1中,之所以成人在一开始听不到噪音而孩子却能听到,是因为孩子对噪音很敏感,他的听力比以前提高了。♀相比孩子来说,成人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了,所以可以把噪音过滤掉。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在白天是否对马路上嘈杂的声音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孩子并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就会听到一些所谓的噪音。

故事2中,虽然孩子以前对大货车、叉车的声音没什么感觉,但现在她的敏感期来了,就会对这种噪音非常敏感,加上这种噪音非常难听,声音又大,所以孩子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种表现。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制造一点“噪音”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故意制造一点噪音,比如故意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故意带孩子到一些比较嘈杂的场合,如菜市场、带扩音喇叭的商店等等,以此来锻炼孩子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从而让孩子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应对“噪音”的能力,就故意在开着电视的情况下给孩子讲故事。开始的时候,电视声音很小,孩子能专心听父亲讲故事;后来,父母又把电视声音调大了些,和他给孩子讲故事的声音差不多,但孩子依然能够专心听父亲讲故事。

其实,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比较科学,培养孩子适应“噪音”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切不可希望一步到位。

2.要注意制造“噪音”要有度

当然,给孩子制造点“噪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有个度,一旦发现孩子已经烦躁不安,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或坐立不安时,父母就应该带孩子走出“噪音”环境。否则,对孩子就是一种“噪音”折磨,是不可取的。

6.“妈妈腔”:孩子喜欢妈妈用“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来跟自己说话(0—6岁)

——这种“妈妈腔”并不幼稚,也不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但孩子6岁以后,就不要再用“妈妈腔”了

处在听觉敏感期的孩子,一般都对“妈妈腔”比较关注。“妈妈腔”是什么?其实,“妈妈腔”是一种被很多妈妈使用的一种能够促进孩子听力提高的一种说话强调。“妈妈腔”有这样的特点: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等。当孩子听到“妈妈腔”时,就会感到比较亲切,而且这样说出来的话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妈妈腔”。当然,这种腔调能让孩子的听觉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给一个陌生的女士录了两段录音,一段是这位女士用正常成人的语言对婴儿说话,另一段是她用“妈妈腔”的语言对婴儿讲话。

录完之后,科学家就把这两段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们听。结果发现,听到正常成人式的语言时,婴儿们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但是,他们听到“妈妈腔”的语言时,大部分孩子都不停地转头,试图寻找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

故事2: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女儿去公园踏青。她们看到了开得非常鲜艳的花,妈妈就带着女儿凑上前去,对女儿说了三个字:“这是花!”就像跟成人说话一样没有什么感**彩。女儿见到那朵花,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兴奋的样子。

这时,妈妈就变换了一种腔调,是“妈妈腔”,对孩子说:“宝贝,乖,这是一朵花,很香的花,来,问一下,是不是香香的花?”然后还用手晃了晃那朵花,女儿立即把小鼻子凑到花朵上,深深地嗅了一下,很开心地笑了……

敏感期分析

从故事1和故事2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婴儿是比较爱听“妈妈强”的。对此,科学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婴儿们能够辨别出“妈妈腔”的最小年龄是5星期左右,他们会非常喜欢听妈妈的“妈妈腔”,而不喜欢听妈妈单调的成人腔。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妈妈腔”呢?研究发现,“妈妈腔”与孩子大脑的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吻合,更容易让孩子模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使用“妈妈腔”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引导小妙招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最新章节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