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第三十九章

作者 : 田科钦

名人示范榜样

徐静蕾被誉为中国影坛“四大花旦”之一,而且由于她出众的人文素质,又有“玉女”之称。♀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父亲,他知道教孩子做事先得教她做人,用语言教化不如身体力行。做事先做人,如果不懂做人之道,一切事情做起来都会很费力。

一次,徐子健下班回家检查女儿的作业,发现她没完成,便狠心地罚她重写两遍。可是这种惩罚的办法并不起多大作用。小静蕾总是能想出“绝招”来对付爸爸。比如,把前几天写的字拿出来骗爸爸说是刚写的。忙碌了一天的徐子健不可能记住女儿所有写过的字,静蕾的“小滑头”便往往能够得逞。

当徐子健发现了女儿的“小伎俩”以后,他想,仅凭严厉和粗暴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当着女儿的面,一张又一张地、非常耐心地画制写大字用的米字格。小静蕾问:“干吗要自己画?多麻烦啊!为什么不去商店买?”徐子健说:“咱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富裕,没有那么多钱去买米字格纸。再说,你练字爸爸陪你画米字格不是很开心吗?”

从那天起,徐子健无论多忙,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陪在女儿身边画米字格,这使徐静蕾那颗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她虽然还讲不出什么道理,但觉得自己如果再不认真练习,就太对不起爸爸了。就这样,徐静蕾练习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年,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不但能为爸爸办的厂题写厂牌,而且还获得过“中日青少年书法大赛”的三等奖。

5.《幽默妈妈是最棒的家庭和平大使》

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

——美国心理学家对4000名独生儿童所进行的研究报告

干完一天的工作,在老板和客户的夹缝中求生存,真是身心俱疲。回家以后,本来想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很可能出现一些让人烦心的事情。

当火气积累到一个顶点的时候,就难免爆发了。可能就因为一句话,使得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瞬间到达了爆发战争的边缘。

尤其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有很多妈妈在心烦的时候将怒火倾泻到孩子身上。在这种硝烟弥漫的时候,幽默就派上用场了。幽默就能缓解僵局,幽默可以把一场争吵瞬间转化为一场嬉闹,幽默更是可以把尴尬变成会心一笑。

幽默的作用也不全是用来调节战争。其实人人都希望家庭的港湾宁静而和谐,而宁静的生活也需要笑声作点缀,和谐的日子也需要诙谐来调剂。在家庭生活中,适当运用一些幽默话语,能使家庭气氛更融洽,家人生活更幸福。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幽默吧。

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有客人聊起现在孩子长时间黏在电脑前玩游戏,视力急剧下降还影响了学习。这时,朋友上初中的儿子回来了,放下书包也跟大人们坐在了一起。朋友看着她的小子,提及他在幼儿园时也曾因长时间粘在电脑前玩游戏,视力一度降到4.6时,朋友用愤愤的口气说:“其实,那时候真该把电脑给砸了!”

在满屋的客人面前,孩子听完就很不好高兴地问:“你凭什么砸?你用什么砸啊?”朋友顿了一下,大声答道:“用‘哈哈可乐派’砸!”这时,满屋子的人顿时就哈哈大笑起来!

刚刚还是紧张、窘迫的场面,为何能在转瞬间收到缓解的效果呢?这里面藏着一个秘密——幽默!想想看,这样幽默的母亲,孩子能不爱她吗?生活在这样一个幽默家庭,您说能不幸福吗?

孩子心理分析: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

幽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能够使人在笑声中获得启迪,得到教益。在家庭生活中,常讲些诙谐幽默的话,可以助于摆月兑窘境,也有助于增加亲子之间生活的乐趣。

例子中,妈妈和孩子差点就玩电脑的事情吵起来,还好妈妈急中生智,用一句笑话缓和了和孩子剑拔弩张的关系。除去这层作用之外,其实也是在变相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告诉孩子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教育他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凡事要有容人的雅量。有幽默感的孩子活泼开朗,他会以乐观心态传递着快乐,收获友谊。作为妈妈,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呀。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的天真恰恰也是幽默,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的时候也要保留孩子的天真,记得在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我跟儿子说一个笑话:“今天,在妈妈单位里,有人啪的一声打死一只蚊子,我过去一看:‘死了?赔!我养的!’”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儿子就两眼发红,冲着我就是一拳:“我要报仇!原来家里这么多咬我的蚊子都是你养的!”母子的关系随着闹作一团更加亲密了。

幽默应该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家庭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妈妈平时跟孩子的相处,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也包括幽默感。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家研究,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我觉得,妈妈在生活中要发现幽默,创造幽默,利用幽默。

给妈妈的小建议

人天生便是幽默大师,我们都喜欢看轻松幽默的喜剧,都喜欢那些精辟的小笑话。只不过,当我们在和生活赛跑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神经绷得太紧,把一切都看得太过认真,不小心就忘记了我们原本幽默的天性。

试着不要如此严肃,用一颗轻松的心去看待一切。也许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你会想到某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也许你会想到某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那就大声说出来吧。你的幽默不但不会让你的威严打折扣,反而能让孩子更喜欢与你相处,与你交谈。

名人示范榜样

俄国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就是一位善以幽默教子的高手。有一天,诗人一回到家,就见一家人慌作一团。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最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被墨水染黑的舌头,做了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里屋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小儿子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的话冲淡了,在家人的嘻笑声中结束。此后,舒拉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有时会故意打破常规做出异常行为来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注意。此刻,如果采用简单的“硬碰硬”的方式,孩子很可能变得更加蛮横。遇到这种情况,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借助幽默,用讥喻、轻松的口吻指出他的行为不通情理,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6.《黄金棍子出好人的时代已经over了》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是没有惩罚的威胁

——it界名人李开复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几乎每次妈妈们聚在一起谈论如何教育小孩时都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黄金棍下出好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相信许多妈妈的出发点是这样,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妈妈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当妈妈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妈妈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妈妈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

难道所谓的“好孩子”就出自于“黄金棍”吗?难道教育小孩只能靠武力来解决问题吗?

不是的,当我们在打孩子的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还有孩子幼小的心灵,身体的伤害很快就会痊愈,可是心灵的伤害却很难愈合,不要轻易地去打你的孩子。打骂孩子的后果相当可怕:孩子越挨打,越容易养成叛逆的个性,越想摆月兑家庭的约束。产生了排斥妈妈的心理,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很容易结交不良伙伴。想想看,那么多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走向了网吧,拉帮结派和打架斗殴。

也许妈妈会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来,是不是就会宠坏孩子?其实,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而理性的人格。

妈妈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

其实当孩子犯错时,除了打骂外,还有更有效的教养方法。

昨晚下班回家的时候,看到小区门口聚集了一群人,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见邻居王女士的孩子跪在地上不停地哭泣,王女士手里拿着扫帚被众人拉着,可是王女士还是不住地试图用扫帚去打孩子,她一边挣月兑众人一边说道:“今天一定要让这孩子长长记性,他要再逃学去玩游戏不好好学习,我就打断他的腿。”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邻居王女士有个14岁的孩子正在重点中学读初三,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成绩都是特别优秀,每次考试基本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是,最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开始这孩子还能克制自己,不耽误自己的学习。后来,这孩子网瘾越来越大,竟然逃学去玩游戏,学习成绩急剧下滑,而王女士一直不知道。

今天孩子又逃学去打游戏,班主任发现他逃学就打电话来告诉王女士了……所以,才有了今晚的这一幕,孩子跪在地上不停跟王女士认错,王女士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了,最后将孩子领回了家。

我估计王女士认为孩子尝到了一顿“竹笋炒肉丝”的滋味后就变乖了,就不会在沉迷网络。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相信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也不相信王女士的孩子就真的不沉迷于网络了……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的一天,我又听见了王女士大声责骂孩子为什么又逃课玩游戏的声音。

孩子心理分析:

小孩子几乎都很贪玩,调皮,这也是他们的天性,难免会犯错误,或闯祸。不过究竟应该怎么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呢?打一顿或是骂一顿能解决问题吗?

打孩子或是骂孩子确实是能很快见效,但是妈妈们往往都忘记了孩子害怕的是被打这个结果,并不是认识到错误的行为,他们心里都会想:现在我没有办法反抗,但是我会找机会反抗的。一次又一次的挨打,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沟通越来越少。

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能让他暂时记住“教训”。就像例子中的王女士,她儿子并没有一顿打骂而告别网络游戏,兴许他儿子还觉得自己玩游戏有理呢。因为通过打骂是很难让孩子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就不会一劳永逸。

那究竟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呢?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最新章节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文阅读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集阅读